前幾天,媽咪群里有個朋友說,她們家對口的一級公辦幼兒園要求孩子至少有三個月以上的早教經驗,可她不想帶孩子參加早教,對此表示無奈。群里頓時炸開了,由于這是她婆婆去咨詢后獲得的信息,大家一致認為對口幼兒園不太可能有如此硬性規定,真實情況也許是三個月以上的早托而非早教,很可能是她婆婆當時沒打聽清楚而產生了誤解。
但對于要不要參加早教班,群里面還是有些分歧的:
有人說,身邊的朋友帶孩子參加后發現就是在玩,沒什么意思;
有人說,許多小孩不參加早教照樣可以教得很好,主要還是父母有沒有心;
有人說,有時間和閑錢去參加一下也不是什么壞事;
還有人說,對每天要上班的家長沒時間教或不知道從何下手的,參加早教或許會有點啟發……
我主張:多帶孩子接觸早教班總沒錯。
根據每個家庭的具體情況,未必要報名參加,但一定要去試聽。
逗逗加入早教大軍已經算“晚”的了,大約10個月左右時報的名,同時期也給他辦了游泳卡。
市面上的早教機構通常在小孩子6、7個月時就可以報名了,聽有些朋友說,她們的孩子在國富嬰出生后就開始接受醫院配套的早教課,開發大動作和精細動作。
我為逗逗報名的原因是:
他在10個月時還不肯趴著不會翻身更別說匍匐前進和爬行。
說到底,這是我作為家長的失職,孩子本身在運動方面缺乏天賦,我卻沒有在他的早期階段刻意引導,經過一個冬天穿著厚衣服裹成粽子,加上見他不會翻身就遲遲沒買爬行墊,導致他的運動能力發育遲緩,有的孩子在這個年齡段甚至都會站會走了。
【小貼士】
1.在孩子不會爬行時,別提前讓他站和走;
2.爬行墊要趁!早!買!不會翻身就一直讓他待在床上是個大失誤。十個半月時買了爬行墊,略硬的質感讓他馬上找到感覺,很快就會翻身和匍匐前進了;
3.游泳的姿勢接近于趴,在水中移動也會鍛煉腿部力量,逗逗第一次游泳之后,最大的改變就是他愿意趴得更久,大大促進了后續的爬行。
初期階段我們并沒有做太多比較,僅試聽了兩家早教機構就果斷做出了選擇:
貝樂多
教具新穎,環境干凈整潔,玩耍區要額外收費,試聽時一個老師兩個娃,沒有助教,老師的個人能力太差,一堂課下來,她無法察覺和捕捉孩子的情緒和狀態,說話聲音輕飄飄并且內容沒有信服力,感覺太業余,out;
凱瑞寶貝
場地不大,教具不新,自由玩耍區的帶電玩具實際上都沒有電池只能當做擺設,但歡動課試聽感受非常好,一個老師配一個助教,六七個月齡相近的小朋友坐一起,老師了解每個孩子的個性,hold住全場,課程安排讓每個家庭成員的參與度都很高,上課過程中老師也會根據孩子的反應程度及時調整并提出了一些針對性的建議,讓我受益匪淺。綜合考慮凱瑞寶貝的價格優勢、老師專業度(可惜不是雙語)、課程選擇、離家較近、停車方便等因素,最終選擇了它。
我們上課進度較慢,到現在還未上滿48課時,原本是為預防孩子的感統失調而參加,收效卻遠超想象,孩子在各方面已取得很大進步:
大動作:從一開始坐不穩、不會翻身也不會移動,到肯趴著和嘗試翻身再到愿意努力用半邊臉頂著地面并借助四肢來前進(那畫面讓我們全家看著又好笑又激動)——要知道,這個改變是在課程進行到兩個月不到(平均每周一節課)時完成的。往后的爬行、站立、走路等,都是水到渠成,當然,這和我們全家堅持遵守“讓他按照正常大動作發展順序而非跳級”的原則脫不了關系,老師也會結合孩子的具體表現在每一堂課中及課后給我們提出回家需要具體訓練的方案。
精細動作:盡管我參閱了許多開發精細動作的文章,但畢竟不如書本那樣系統化,而課堂上總會有一些新的花樣可以教孩子,同時啟發到家長。每個早教機構的上課進度不同,由于我們還沒到上手工課的年紀,很多手指游戲便在家里訓練,目前兩歲不到,已經會熟練用手指做數字、開瓶蓋、剝毛豆、使用筷子等,我會讓家人盡量少夸他聰明,而是稱贊“有耐心,肯堅持……”
? ? ? ? ? ? ——表揚品格,而非僅僅事件本身。
個性方面:逗逗屬于敏感膽小的孩子,這不是刻意給他貼標簽,遺傳因素導致,并無好壞之分,重點在于后期引導。我們在課堂上觀察到,同樣月齡的小朋友一看到泡泡就會激動的沖上去戳和抓,看到老師拿出教具也會不加思索直接爬(或走)去拿,可他只會專注的看而不敢主動觸碰,非得等著老師送到他手上或者我們在背后推一把,我們很注意保護他的自尊,直接鼓勵他行動,而不會說“學學誰,看誰多勇敢,你怎么膽子那么小”之類的話,許多課程過后,在大環境的影響下,他的性格變得逐漸開放起來,終于敢于在聽到指令后主動抓泡泡和拿教具。嗯……小家伙特別聽老師的話,說好聽點是遵守規則,說難聽點就是“洞里老虎”,個性使然,我會告訴他:“媽媽很高興看到你尊重老師”。
學習能力:許多小月齡的孩子著老師做動作會主動跟著擺出相似的姿勢,可那時候逗逗只會目不轉睛的盯著看,手腳軟趴趴的一動不動,作為家長總免不了焦慮,老師留意到這個情況后便告訴我們:“孩子的學習方法一般有兩種,一種是根據看到的直接嘗試模仿,表現出來就是邊學邊做,另一種是內化,看著沒有反饋,實際上卻一直在吸收,逗逗就屬于后者,你們不用擔心,我敢保證,憑他的專注力,以后學習能力會很強的”。果然,隨著孩子月齡的增長,其他小朋友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上課不守紀律,到處“漫游”,家長拉都拉不住,逗逗卻表現出更加認真的學習態度,并且互動積極,讓人驚喜。
最大的感觸:
早教機構作為一種教育工具,與其說是培養小孩,倒不如說是幫助大人成長為更合格更專業的家長。幾堂課下來,“閱人無數”的老師就知道你孩子在性格和能力方面的優劣勢,會提醒你哪些方面需彌補,哪些地方可強化,以及具體的改善方案。不過,一周一次的早教時間才三刻鐘,我們不能永遠依賴著老師的指導和答疑,別以為報了一個班就萬事大吉了,重要的是自己在課后不斷的學習和進階,因此我建議盡量小夫妻倆一起帶孩子參與(不過偶爾讓老人來聽課也有好處,有助于讓他們接受新鮮的育兒理念,如果家里出現“保守派”的反對聲:“孩子懂個屁,早教有什么用?”那就讓老師通過課堂游戲來告訴他們),此外,每周一堂課,我們也可以觀察到其他不同個性、不同特長的小朋友們的表現,感受他們每一次的變化和成長,橫向比較也有利于我們回到家后因材施教、取長補短。
另外,我們在近半年里還陸續試聽了好幾家知名的早教機構課程,在這里分享一下個人感受,僅供參考:
金寶貝(雙語)
硬件設施滿分。試聽歡動課,不允許長輩進教室陪孩子上課,兩三個老師,幾乎純英語,課程設計還行,但老師對幼兒心理的把握不足(感覺都沒做過媽媽)導致她們分身乏術,活動銜接不到位,全要靠家長輔助。考慮到路線太遠、停車不便、價格比凱瑞寶貝高出一倍以上,所以完全不考慮。
P.S.我們很重視孩子的英語啟發,于是在網上買齊了三本“金寶貝音樂書”給逗逗磨耳朵,我也受到啟發,自學了一些英語歌曲,如今他都會歡快的跟唱。結合英語繪本,效果事半功倍。
美吉姆(雙語)
硬件設施滿分。試聽運動課,男女老師各一名,幾乎純英語,分工不錯,每個孩子都照應到,雖然在逗逗挑戰某個項目時哭了,但我很鐘意這個開發運動能力的課程設計和教室環境。路線比凱瑞寶貝略遠(但停車免費),價格高出一倍,所以暫不考慮。
花園寶寶(蒙特梭利)
新開張時去試聽,教具嶄新,種類豐富,教室有味道,試聽時可以有一名家長進入,正式上課需要隔離開,逗逗上課一向遵規守紀所以這點分離我不擔心,老師聲音很嗲,讓孩子感覺親切,可我發現她教的東西我在家都會變著法子去教他,毫無突破,相比較而言,還是集體活動更能促進逗逗個性的發展。對了,價格比金寶貝還貴,有外教,有托班(半天),路線遠,所以果斷拒絕。
美育(音樂課、雙語)
試聽時逗逗已經20個月了,語言天賦逐步顯現,第一次聽到老師在歌曲中唱到“one two three”就會跟著念并配合著做動作,又因為平常在家里喜歡幫助大人整理東西,所以在上課時看到老師回收教具時,他主動的去幫忙搬箱子,擺放到最初的位置。課堂狀態很好,除了不知道如何排隊其他都能很快適應(之前還沒訓練過,不過以他的個性也不會插隊)。美育的音樂課很有特色,我們正在考慮在他3歲后給他報個鋼琴課,不為考級,只為培養樂感和鍛煉雙手的靈活度。
聽上去早教機構似乎很重要,沒錯,我個人認為非常重要。這時候也許有人會問,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孩子需要上早教?
我的觀點是:
只有以下一(li)種(xiang)情(zhuang)況(tai),可不去上早教。
你有大把的時間和精力全職在家,并且其余家庭成員分別主動承擔了洗衣做飯、清潔衛生、游園社交、甚至包括夜間陪睡的工作,確保你自己可以在每個白天都投入十足的精力變著花樣培養孩子。
詳見下圖(照片經主人允許可轉載)
——2歲不到蒙氏教育牛娃的生活片段:
還有……
再有……
繼續……
好專業……
女學霸……
充實的每一天……
各位爸媽有沒有感到慚愧……
亞歷山大……
沒錯,若你以“一切為了孩子”為目標,把孩子的發展當成自己的事業去經營,又足夠幸運得到家人的積極配合,或者經濟狀況很好能請多個保姆,而自己可以一心撲上去鉆研和實驗,我相信,如此悉心培養的孩子不成牛蛙也難。不過我也建議,可以去適當體驗一下不同早教機構的試聽課,一來你需要偶爾的放松一下,二來是預防閉門造車:
在家培養VS參加早教機構培訓,就像母乳配上奶粉,混合喂養才是營養最全面的(母乳固然無可替代,但有些媽媽挑食呀,有些媽媽吃了某類食物后產出的乳汁會讓孩子喝了過敏或脹氣啊),兩者結合才能揚長避短嘛。
其實不難發現,上面講到的家庭育兒模式純屬個例,生活中總會存在諸多條件限制,平常家里的老人帶娃往往有心無力,大多數父母每天需要面對工作、家務、社交、自我提升……我也鼓勵大家這么做,別過分關注孩子以至于忽視了自己和親人。但有一種情況是我反對的:一些職場上的朋友由于經常加班或出差,有時下了班回到家孩子已經睡了,這本無過錯,對工作負責是一種良好的品質,對子女也會有積極影響,但她們卻告訴我,一個星期工作下來太累了需要放松,于是到了周末就把孩子丟給老人,睡到自然醒隨后和朋友小聚或者來個兩人世界,我認為,偶爾為之還說得過去,若這是常態,對孩子就太不負責了。
做父母,考驗的不是你的自我犧牲程度,而是自我管理能力,唯有做好時間管理,確切的說是精力管理,才能更妥當的處理好個人成長和親子關系。
扯遠了,但話說回來,帶孩子上早教課除了讓父母可以通過各種“游戲”了解和干預孩子的發展,更能大大促進親子之間的感情交流,把錢花在買斷每周一個固定時間去給到孩子高質量的陪伴,這個投資非常值。
最近,一個好友在我的建議之下給孩子報了自家附近的一家新愛嬰早教,據她所述,這家機構地方大,環境好,有托班,一個老師配一個助教,都很親切,教室限制最多8個孩子,價格非常優惠,最后,她選擇了“啟蒙課”和“音樂課”兩門課程,每周一晚上和周六帶孩子去聽,目的倒不是為了學什么,主要是讓孩子多開拓眼界,和各種同齡小朋友多接觸多交流,也能盡快適應明年的幼兒園生活。而她的日常工作就像我之前提到的那樣特別忙碌,往往是每周一下了班陪孩子上完課、洗完澡、哄睡結束后自己再工作到凌晨。想想我不也是嗎?上下班兩小時的車程在手機上聽書或編輯,回到家吃完飯丟下手機陪孩子,有時將哄睡工作交給老人(講一個小時故事不是每天都吃得消的)或待他睡覺,在洗澡時聽課,然后坐到床上學習、寫作不知不覺就過了零點。
寫到這里,想起每周都固定出差的老公(此刻也不在身邊),回家后需要平衡帶娃、工作、健身和學習,聽上去很難辦到是吧,可孩子和他卻關系親密,不得不說,他的陪伴質量比“別人家的爸爸”要高,但這也與每周末我倆一起陪著孩子上早教脫不了關系。
最后,再次表明我的態度:
對于有小小孩的家庭,如果你工作很忙無暇陪伴;如果你不知道帶他去哪兒玩、怎么玩;如果你對他的性格成長和能力發展有所期許卻不知從何下手……報個早教班吧。建議盡早接觸不同的早教機構,試聽早教課,選一個交通方便離家近、老師靠譜、價格合適的 給孩子報個班,高不高端并不重要,甚至雙語也不是必須的,因為早教終究是個輔助品,家教才是根本,正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如今,逗逗會數數、能識別十幾種顏色、熟知中國地圖、會唱簡單的中英文歌曲……這些都不是課堂上教的,但早教課程在他身上日積月累所產生的潛移默化的正面影響也是在家里、或去公園、去旅游無法達到的。
我很慶幸讓孩子參與了早教班,也祝愿每個新手父母早日找到一家合適的早教機構,有了這個稱手的工具,帶娃也更輕松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