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作者的精神世界總是孤獨而又悲傷。因為人性就是這樣,快樂的時候總是可以通過肢體語言去表達自我,而在孤獨悲傷的時候,才會去或批判、或領悟、或懷念,才會用語言去釋放自我。當你沉浸在書中的時候,忽然發現自己就好是作者的影子也是這部作品的影子。
? ? ? 大多數人都是美好主義的追求者,包括我讀過的書也大多都是描寫美好和希望,我也喜歡讓我緊繃的神經徜徉在時光靜好的文章中。而喜歡讀書的人往往又都是非常感性的,每當讀書的時候總感覺自己的靈魂被所讀的書套上了枷鎖,時而在審判自我,時而也隨著雀躍,時而憂愁悲傷。
? ? ? 讀過的書也有一些,但如果讓我談談我關于讀書的心得,我心里真的是十分的惶恐的,因為我不能在讀完每一本書之后大徹大悟,也不能讓我有醍醐灌頂般啟發。相反,無論是讀詩詞還是散文小說,那些直擊人心詞句總能讓我心情舒暢,忘掉煩惱完全沉浸其中。我在讀《人間詞話》和《宋詞三百首》時候,總是能被其中的深情所打動,“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短短幾句把一種深情說的肝腸寸斷,不禁使人潸然淚下。也是從其中感受到人生的萬丈豪氣,“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喜悲憂樂置于九霄云外,灑脫人生何須羈絆。也曾看到什么是文人風骨,什么是大家風范,王國維昆明湖縱身一跳,近代再無國學大師,他可以為了國學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最后國學被新文化沖擊而被人們淡化了,他寧愿投湖了卻一切。
? ? ? 而現代文學作品中,我比較喜歡民國那個時代大家的作品,比如《徐志摩詩集》、《傾城之戀》。在那個戰火紛飛的時代,命運也是顛沛流離找不到歸宿。但是徐志摩的詩浪漫婉轉,似乎他置身于桃花盛開的世外,他的詩是療傷的神藥,愛情被他三言兩語說的讓人傾之若慕。張愛玲是悲情的女子,無論是《傾城之戀》還是《紅玫瑰與白玫瑰》女主都是以悲慘的結局收場,作品中也總是蘊涵著悲涼的情懷,人生的悲歡離合好似都曾親臨一遍,我讀過這兩部小說之后,心里其實壓抑了好久才緩過來。
? ? ? 在這個快閱讀盛行的時代,我們總是喜歡享受互聯網信息帶給我們的沖擊感和新鮮感。紙質讀物漸漸地被人們忽視。心氣浮躁使很多人很難享受從書上汲取精神價值。很多人讀了一本書就想著能從書里學到很多東西,一種很急功近利的心情,也有一些讀者喜歡讀一些類似成功學的雞湯文,我想這些書算不上真正的有價值的精神食糧。讀書不能功利,要靜下心來細細品讀,讀書其中的奧妙只可意會不可言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