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看了BBC的紀錄片,講述了德川家康的故事,時間不長只有40分鐘左右,主要講了家康對待武士道精神的看法以及他稱王的原因。
? ? ? 劇中有幾個關鍵人物,先來梳理一下人物關系。主角德川家康,生一長子叫信康,忠心效國,后被誤會有逆反之心,為保全家族性命,切腹自盡體現其武士道精神。三子秀忠,四子忠吉。鳥園居忠,劇中戲份不多,但卻是和三成一樣典型的武士道精神的體現,世代效忠家康家族。太閣兒子秀賴,在太閣死后立馬被家康送往城外,養子秀秋,戰敗時曾被三成認為侮辱了國家要求其自殺謝罪,但是家康幫其辯護。家康主要對手三成,一心護國,謹記太閣遺言要撫養秀賴長大輔佐其上位。
?????? 太閣臨終,將王子拜托給三成與家康。家康表面應和,心底卻早已有了其他想法, 這其實是與他一直遵守的武士道精神中的忠誠教義相違背。多年前長子信康的死給了家康很大的傷害,并且改變了他對武士道精神的理解,“武士道說不該有欲望,于是我見機行事。武士道說要有原則,我以順應時勢為原則”。兒子秀忠沖動提出想參與戰爭,家康教導他"we use politics, not war",“plan and act careful”。確實,懂得這點之后的家康才有機會戰勝三成,成為這個國家最有權力的人。
?
? ? ? 當年暗殺家康不成功,為了逃命裝成女人被大家一直恥笑,迫于家康威脅只能乖乖逃到城外安居的三成讓人感覺沒有出頭之日,沒想到后來竟能東山再起率領超家康數倍的軍隊進行報復。家康會見秀秋,提起往事,離間他與三成關系,并約定好會面。太子授權三成,三成奉命攻進伏見城,家康率兵去城外與秀秋會面,不料秀秋還是選擇站隊三成,撲了個空。城內家康只留了鳥園居忠和少部分人看守庭院,不敵三成,最后像信康一樣成了武士道精神的犧牲者。家康后來授權忠吉,日本最著名的內戰開始了,史稱關原之戰。
????? 三成和家康各自領軍站兩邊。那個年代的日本武術戰斗已不再只憑劍術,關鍵要擁有先進的武器。家康這邊正缺少援助,秀忠卻在遠處攻打無足輕重的三成盟友,并且固執地不肯回來只想戰斗。這個時候最關鍵的人物就是秀秋 ,他占領了最好的地理位置又擁有最大的軍隊。而秀秋是個極度迷茫的青年,和今日的你我并無區別。戰前秀秋問三成“你這么希望看到人死嗎?家康救過我命,你當時希望我死。”,可以看出這個年輕人的內心想法,一方面為了自己家庭覺得應該站隊三成,另一方面又忘不了家康當年的救命之恩,對他抱有歉意。所以他才會做出既答應了三成攻打家康,又允諾家康幫他的決定。號角吹響,紅白兩方開始廝殺,唯有秀秋痛苦又呆滯地站在高地看著,遲遲不發號施令。家康看透了這個年輕人的弱點,清楚的知道他的猶豫,對三成的不信任,對他的虧欠,甚至不惜背叛家庭。便通過主動攻擊來刺激他,最后達到目的,消滅三成軍隊。秀秋的想法決定了日本的未來,幫助家康贏得勝利由此開始250年的幕府統治。
? ? ?
勝利不久偶遇忠吉軍隊,忠吉十分愧疚,家康認為他應該像哥哥信康一樣切腹自盡以表忠心。但是下屬替忠吉求情,說家康已是全日本最有權力的人了,不這樣也沒人敢說他
云云。家康也由此想通,告訴忠吉自己已經失去一個兒子不想再失去一個兒子。影片開頭其實家康就拋出一個問題,武士道效忠目標到底是什么?一直要求效忠,但是是要像誰效忠?家族?國家?還是自己主人?我想這是家康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從前效忠國家效忠領袖到后來效忠自己家族留下兒子性命。問題一直都在,家康終其一生都在尋找答案,不同的經歷幫助他找到了最后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