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半年,YAO藥師的科普系列終于推出了第二集~今天,我們來聊聊關于西藥傷胃的那些事兒。
在咱們很多國人心里,一直存著一個概念:西藥副作用大,尤其是傷胃,所以很多患友拿藥之后別的可能不問,但一定會記得問一句“這藥飯前吃還是飯后吃?”“我胃不好,能不能吃這個藥哦?”人們有這種看法并非空穴來風,確實有很多藥物開始服用時會有胃腸道不適感——所謂的用戶體驗不佳,但大多數情況下,經歷了最初的不適感后都能夠耐受(即癥狀消失),或者僅僅停留在輕微的不適感階段,而不太會對胃腸道粘膜造成實質性損害。相反,少數藥物服用后可能沒有什么癥狀,但它們會持續損害胃腸道黏膜,形成胃炎或潰瘍,嚴重的引起穿孔和出血甚至死亡,我們要警惕的其實是這種情況!今天我們也主要討論這后一種情況。
1.消化性潰瘍的發生
作為主要的消化器官,胃會分泌腐蝕性很強的胃液,與之直接接觸的胃黏膜能保持本身完整無損,且不被胃液分解,是因為其有非常精巧的屏障結構,并且存在動態的損傷-修復平衡。一旦這種平衡被打破,粘膜會持續損傷、糜爛,并進展為潰瘍。消化性潰瘍是一種全球性常見病,估計約有10%左右的人在其一生中患過此病,輕者無需治療即可自發緩解,重者可能引起重大并發疾病甚或死亡,如出血和穿孔。消化性潰瘍主要包括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正如我們所知的一樣,長期精神緊張和進食無規律是消化性潰瘍的誘因,此外,吸煙對消化性潰瘍的發生和復發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尤其是對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的人群;與此相對,大量飲酒可引起急性胃黏膜損傷,刺激胃酸分泌,造成黏膜出血,但還沒有證據表明飲酒可引發或加劇慢性消化性潰瘍。除了這些精神心理因素及不良的飲食習慣,消化性潰瘍最主要與兩種因素有關:幽門螺桿菌(Hp)感染和使用NSAIDs藥物。
2. NSAIDs藥物與消化性潰瘍
上文提到的會造成胃腸道黏膜損害,形成潰瘍甚至穿孔和出血的藥物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NSAIDs藥物。NSAIDs(一般念作“N-塞子”)全稱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即非甾體抗炎藥,也叫解熱鎮痛藥。從名字就可以看出,這類藥物主要用于退燒、鎮痛和抗炎,在全世界范圍廣泛應用。NSAIDs誘導的胃腸道損傷是局部效應和全身效應的雙重作用,因此即使靜脈使用這類藥物也可引起胃或十二指腸潰瘍。部分病人服用這類藥物后也會有消化不良癥狀(胃脹、上腹痛、惡心等),但臨床研究發現,癥狀的出現與否與胃及十二指腸糜爛/潰瘍病變并無多大關聯,由NSAIDs引起的胃部病變均較少引起癥狀,所以不能將消化不良癥狀與潰瘍病混同。
NSAIDs是各種止痛、退熱的復方或單方制劑的常見成分。如大家熟知的頭痛粉(含阿司匹林)、散利痛(含異丙安替比林),芬必得(布洛芬),扶他林(雙氯芬酸),消炎痛(吲哚美辛)等等,他們都屬于NSAIDs。由于這類藥物品種繁多,命名上無規律可循,非專業人士很難鑒別。此外,一些中老年人常因骨關節炎、腰椎間盤突出等引起的骨痛而購買許多非正規途徑來源的藥物,里面也常常含有這類成分,但由于標識不明確,鑒別起來就更難了。不過,當某一藥物可以用于止痛或退燒時,我們就要小心里頭是否含有這類成分,最保險的做法當然是用藥前咨詢一下我們藥師啦。需要注意的是,許多感冒藥(比如泰諾,新康泰克等)中含有的解熱鎮痛成分“對乙酰氨基酚”不屬于NSAIDs,它雖然容易引起胃腸道不適,但目前認為使用常規劑量不會增加潰瘍的發生風險,超劑量使用可以觀察到輕度的潰瘍增加以及肝功能損害。
這類藥物一方面有導致嚴重后果的可能,另一方面又有治療需求,那我們就有必要了解哪些因素容易導致嚴重并發癥,即所謂的“危險分層”:低風險人群可以安全使用,而高風險人群則需提高警惕,權衡利弊。①用藥療程和劑量:健康人短時(少于1周)使用NSAID,不太可能導致任何有臨床意義的胃十二指腸毒性。但長期治療時發生并發癥的風險升高。另一方面,胃十二指腸并發癥在開始治療的3個月內最常見。一些慢性疼痛的病人會自行購買鎮痛藥,長此以往,消化道出血會大大增加。大劑量用藥出現消化道并發癥的風險也隨之增加。②年齡:老年人常有多種基礎疾病,合并用藥較多,胃腸黏膜修復功能下降,所以是發生消化道嚴重并發癥的高危人群。比如:長期服用阿司匹林是冠心病的基礎治療,而老年人又是冠心病的高發人群,所以冠心病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后出現的胃腸道出血是讓臨床醫生比較頭痛的問題,因此對于需要長期服用NSAIDs的患者一定要請??漆t生謹慎評估,必要時需加用保護胃的藥物。上文我們提到,有的老年人會自行購買標識不明的緩解疼痛的藥物,由于這些藥物大多沒有通過安全性試驗,老年人服用后更容易導致胃腸道出血等嚴重并發癥。③以往發生過消化性潰瘍或出血。④幽門螺桿菌(Hp)感染:Hp感染是導致消化性潰瘍的重要原因,若患者合并有Hp感染同時服用NSAIDs,則潰瘍風險大大增加。⑤合并使用其他增加潰瘍風險的藥物。
3.其他與消化性潰瘍/出血相關的藥物
除NSAIDs外,臨床試驗發現另有一些藥物與消化性潰瘍及出血有相關性,由于它們的用藥人群不如NSAIDs廣泛,且相對風險更低,所以危害性不如NSAIDs。這些藥物包括糖皮質激素、治療骨質疏松的雙膦酸鹽類(如阿侖膦酸鈉)、治療冠心病的抗血小板藥(氯吡格雷)、抗凝藥(如華法林等)、免疫抑制劑西羅莫司、利尿劑螺內酯和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類抗抑郁藥(帕羅西汀、舍曲林等)、部分化療藥物(厄洛替尼等)。
小結:
雖然有很多藥物都可能引起消化道不適,但絕大多數不會導致消化性潰瘍或出血等嚴重并發癥。NSAIDs是最主要引起消化性潰瘍/出血的藥物,且與消化道不適癥狀無關聯性。增加其風險的因素主要有:用藥療程、劑量、年齡、既往潰瘍/出血史,Hp感染及合并使用其它增加潰瘍風險的藥物。建議在使用止痛藥時不可超劑量、超療程,老年人使用這類藥物尤其需更謹慎,也不要隨意購買成分不明的止痛藥,以免出現嚴重后果。
參考文獻:
1.第八版《內科學》P369.
2.www.uptodate.com. Unusual causes of pepticulcer disease.
3.www.uptodate.com. NSAIDs (includingaspirin): Pathogenesis of gastroduodenal toxicity.
4.www.uptodate.com. Peptic ulcer disease:Management.
5.www.uptodate.com. Peptic ulcer disease:Genetic, environmental, and psychological risk factors and pathogen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