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數》讀后感

? 題記——

《沉默的大多數》是中國作家王小波最初發表于1996年第4期《東方》雜志的雜文。作者在該作品中傾注了其對中國民眾命運的關注,以反諷和幽默的手法直面生活,從一個輕松的角度來解析身邊復雜的事態。

圖片發自簡書App


⊙《沉默的大多數》是我接觸過的王小波的第二本書(第一本是在上大一期間讀過的《黃金時代》),所以對他也是有了一定的了解,幽默的筆調,獨特的見解,帶有一絲不羈的文風,足以爭取到了一大批像我這樣的讀者。我覺得波波和莫言在寫人類和性愛這方面的題材是最為自然的兩位作家,讀起來既有內涵又不覺得臉紅。

⊙我們都知道雜文的精髓在于批判,而“膽子”似乎是很關鍵的一環。本書的開篇《沉默的大多數》,給我們講述了他的動機,但看起來更像一杯壯膽的烈酒。他說自己因為“幼年的經歷、家教和天性謹慎,是我變得沉默的起因”,這在我看來是一個對我們整個社會文化環境的隱喻。雜文集名為《沉默的大多數》。大體意思是說:自從我成人以來,所見到的一切全是顛倒著的。在一個喧囂的話語圈下面,始終有個沉默的大多數。既然精神原子彈在一顆又一顆地炸著,哪里有我們說話的份?但我輩現在開始說話,以前說過的一切和我們都無關系——總而言之,是個一刀兩斷的意思。

圖片發自簡書App


⊙當我看見沉默這個字眼總感覺太過沉重。在心底聯想到張國榮的《沉默是金》,“是非有公理慎言莫冒犯別人,遇上冷風雨休太認真。”歌者心聲呀!因為我平時也是很少說話的,或者說不怎么愛在公共場合說話。身邊的朋友都對我有一個統一的看法——安靜不多話。套用書中的一句話就是:“在公眾場合什么都不說,到了私下里則妙語連珠?!爆F在的職場里,總有一些人積極鼓吹自己的如何如何能干,如何如何為老板創造利益,生怕自己的才華被埋沒,最可笑的是還到處中傷他人,愛說兩面話左右逢源。福克先生說過,話語即權力,可見他們很樂忠于使用這種權利。但我喜歡聽他們都說完,自己在內心思考,而這種思考有沒有被大家知道都是次要的,王小波說這是大部分人的通病。當然,如果還是身處校園的學子們,不必要為自己的口無遮攔負什么責任?;蛟S某一天,等他們進入了社會,知道了什么是禍從口出,也終將變得沉默。

⊙王小波說,從話語中,你很少能學到人性,從沉默中卻能?;蛟S是因為沉默能讓人更冷靜的思考,但是交流不也是一種提升思維高度的方式嗎?這一點我不是很明白。不過或許我能從沉默中找到答案。

圖片發自簡書App


⊙這是一個復雜的時代,充斥著太多誘惑。不同的思想觀念左右著人們的行動。有人愿意舍己救人,有人愿意披露真相,也有人愿意散布謠言。因此我總是警惕地看待身邊的一切,誰能知道表象背后隱藏著什么,連魯迅這樣的人出門都帶著短刀,“向來不憚以最壞的惡意揣測人間”,更何況涉世未深的我們,還是小心謹慎為是。沉默往往代表著行動,不是說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嗎,不是說“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嗎。沉默往往伴隨著力量的積聚。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中,不同信仰的人們沉默著,包容著,同時也關注著。沉默是一種內在性的處世方式。沉默或許是一種積蓄的過程,誰也不知道爆炸后的沉默會是什么。

⊙王小波在文中說他自己多年以來保持沉默,你可能會不信;這說明你是一個過來人。人們是不會相信你王小波從未在會議上“表過態”,也沒寫過批判稿。這種懷疑是對的:因為你既不能證明自己是啞巴,也不能證明自己不會寫字,所以這兩件事王小波都是干過的。按照王小波的標準,那不叫說話,而是上著一種話語的捐稅。連一些偉大的人物都“講過一些違心話”,你王小波會不說嗎?這說明征稅面非常的寬呀。

圖片發自簡書App


⊙我雖然對沉默沒有統一的標準,但始終堅持在正確與錯誤分明的立場下去發言。說與不說,沉默或者不沉默,要看場合,要分清對象,還要看看大伙兒的“五顏六色”。我一直是個挺沉默的人,相對于說我更傾向于聽。傾聽有個好處就是喚起人對思考的興趣,遇事多想一想,哪怕忠言逆耳也總好過虛偽的奉承。對吧?

⊙沉默的大多數,如今我也擠進了這個圈子。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