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根據導師的安排,本周閱讀了《沉默的大多數》。這是一篇關于話語的雜文,的確沒讀懂王小波想要表達什么。但是,對其中的兩句話十分認同:1、話語有一個神圣的使命,就是想要證明說話者本身與眾不同,是蕓蕓從生中的嬌嬌者。2、話語即權利。
喜歡說話的人,都是巨嬰心理較強者。巨嬰的話語,無處乎兩個目的:一是控制他人,二是自我求賞。此分別對應著巨嬰的兩種類型,一是控制型巨嬰,二是求賞型巨嬰。人活著的目的,就是不斷地打進話語圈,不斷地控制話語權。
一個人進入話語狀態,就是啟動巨嬰模式、進入巨嬰空間。不管是控制,還是求賞,都是一種輕微而至深的享受;同時,巨嬰也要承受因控制不能、求賞不能,而帶來的焦慮與痛苦。這就是人們所說的痛并快樂。因而,進入話語狀態的人,既處在舒適區,又處在焦慮區。
與舒適區及焦慮區相對應的,就是學習區。處于話語表達狀態的人,其享受舒適、咀嚼痛苦,但就是拒絕學習。因而,王小波說:“從話語中,你很少能學到人性,從沉默中卻能。假如還想學得更多,那就要繼續一聲不吭。”
然而,話語表達是人的本性。沉默只是此處的沉默,話語的能量是要守恒的,在彼處話語它總要表達出來。有的人在作品中表達,有人則對紅顏、藍顏、閨密、備胎、情人等樹洞型主體表達。所以,王小波又說:“在我周圍,像我這種性格的人特多——公眾場合什么都不說,到了私下里卻妙語連珠,換言之,對信得過的人什么都說,對信不過的人什么都不說。保持沉默是怯懦的。”
同時,巨嬰的話語控制與求賞,對他人來說,就意味著某種傷害。巨嬰也知道這一點,因而有良知的巨嬰往往選擇沉默。因而,沉默是一種逃離。這就像契訶夫小說《裝在套子里的人》的主人公別里科夫,他總要把自己裝在套子里;但是,他撬不過人性,仍然會時常出來指責與控制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