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讀書不多,突然有種想對讀書方法談談建議的沖動。原于拜讀周閱的《川端康成是怎樣讀書寫作的》。其中書中提到川端的一些著作,并加以繪聲繪色的介紹,《伊豆的舞女》被改編并五次拍成電影,還有《雪國》,以及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一的作品《古都》等等。無不讓我都想一睹為快。
聯系上前不久拜讀的韓國作家二志成和鄭會一和著的《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里面介紹的T.H.X讀書法。使我感覺與這套方法有了某些聯系。那是鄭會一從實踐中摸索出來的一套方法。會一要求鎮洙一年閱讀100本書時,鎮洙只是買了十本,另外90本不知選哪一些好。會一告訴他一種即實用又排除了選擇難的方法——T.H.X字法。
意思是如果讀了一本主題特別喜歡的書,就會喜歡跟讀與這個主題相同或相似的書,這樣讀的時候自然就會想到下一本該讀的書,一本書就喚來另一本書。然后在各種書都讀的情況下,讀的過程中就會對某一個點特別關注。從這個點開始,一直往下讀,不管作者是誰,什么主題,只要覺得喜歡,就繼續深入地讀下去。這種方法形成了有點類似于英文字母T的一個輪廓。
這個T字法讓我覺得很有趣,也體會到它有一定的道理。以前知識面狹窄。對一些有影響力的著作聞所未聞,有一種無知者的愚昧,無知者往往對不熟悉的事物會排斥和偏見,我就是如此,特別對國外的作品有一種厭惡感,甚至連看他們又長又拗口的名字也有些不耐煩。但隨著閱讀量的增加,這種偏見在慢慢改觀,最近閱讀書籍的地域性慢慢在不斷拓寬,從俄國的高爾基三部曲,跨越到了澳大利亞力克*胡哲的《人生不受限》,再到美國梭羅的《瓦爾登湖》。上次讀張大諾老師的《光芒》,就有了迫切想去閱讀書中主人公精神導師的一本書《約翰*克里斯多夫》。現在讀了《川端康成是怎樣讀書寫作的》,想接下來也涉及川端更多著作。這樣延伸下去不正是會一提到的英文字母T字嗎?
會一提到,T字法隨著累積量的增加,讀到一定深度自然而然產生了新的想法,而后就過度到別的領域或書籍里去了,久而久之又形成了另一個T字,最終經過在頭腦的整合,當兩個T字連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個大大的H。這時就達到了H字法的一個新境界。
當然我現在還處于T字形的初級階段。這種T字法的升級版,我無法去描述真實感受,但對照對T字法的真實體驗,覺得H字法應該是以后實踐的方向,估計結果會不錯。這需等我隨著閱讀書數量的增加,增加到一定量的時候才有發言權。
最后會一在H字法基礎上又提出了更高方法,T字法的高級版本——X字法。多個T字混搭在一起就形成了X,若干個X聚在一起的時候,就可以自如駕馭任何一個主題了,然后經過不斷思索,那樣到達哲人的境界估計就不太遠了。
估計有人會說,八字才剛剛開始寫,扯那么多干嘛。也對,X字以及n個X字組成方法實在太遙遠了,我們暫且把它當成理想中的終極目標吧,不僅遙遠,還不知能不能實現,這確實是該考慮到的一個問題。不過退一步說,有目標至少比沒目標要強。
對于那些一見書就腦袋大,腦瓜疼的人我們不去強求。在此只是針對那些對讀書有興趣,也愿意為了讀書可以甘受寂寞的人,提供一種可供選擇的方法,到底行不行,我沒法打包票,因為我也是一個初級的實踐者。只是想提醒一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腳一定比路長,愿不愿意一步一步開始去丈量才是關鍵。
3.25
25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