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成敗在于你的思維

? ? ? ?我們人呢是一種習慣化的動物,所以現在很多人都在講我們想要進步,想要有所突破就要走出自己的心理舒適區,或者可以更具體地說我們的所謂心理舒適區就是我們的習慣化的思維,因此惰性的產生就是我們依賴于這種思維的結果。因此擺脫惰性 有所突破讓我們從思維說起:

一、成人遠比孩子“懶”

? ? ?正如已經提到的,科學家一度認為我們的大腦是天生設定好的。他們認為,我們生來擁有固定數量的神經元,以特定的方式連接在一起。而現在神經學家了解得更多了。的確,我們生來擁有固定數量的神經元,并隨著生命的進程而不斷減少。一個老人的神經元遠遠比不上一個嬰兒。但我們也不斷生成新的神經連接,是神經元之間的連接而非它們本身的數量,創造了思維及其功能。我遇到的腦力挑戰越是復雜多變,需要的神經連接的排列就越復雜。


? ? ? 但是孩子是不一樣的,在初步的大腦的構建過程中,新的神經連接的的生成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但成長的孩子受到需求和好奇心的共同激勵,總是有著強勁的動力。而作為成年人,我們就顯得動力不足。(18歲被認為大概是人類智力的頂峰,之后就要一直走下坡路!)。畢竟,在處理生活中各種問題時,我們可以依靠長期積累的全部習慣來進行應對。只要我們最開始的方式合理,足夠應對生活中的基本挑戰,何必要費力去改變呢?盡管我們可以形成新的神經元連接,從而改變并增強我們的大腦,但當生活中的挑戰和經歷變得更加穩定、可預測和可掌控,幾乎沒有人會主動運用這一能力。在面對新的經歷時,如果重構大腦并挑戰全部舊有的習慣和預先的假設,需要消耗的能量比第一次要多的多。重構意味著在生成新連接的同時,還要努力解構(摧毀)所有的以前的東西。我們本能地抗拒。只要沒有出現巨大的破壞性挑戰,我們就拒絕消耗本可以節省的能量。但如果事情變得極度糟糕,我們原有的心智和情感模式以及內心深植的預先假設不再能去應對一些新的挑戰或經歷時,我們就不得不重構大腦,或者屈服于失敗。

二、好的思維有三重“境界”

? ? ?今天的世界并不穩定、可測和可控。很多人都感到,不論在私下里還是在工作中,我們的生活都在不斷失控。大學的教課書有可能在我們畢業之前就已經過時了。我們兩三年前運用的科技在我們還沒有完全掌握和適應之前就徹底革新了。人際關系、工作保障,亟待解決的問題無論種類和數量都是如此變化無常。迅猛的變革和隨之而來的不確定性,意味著大多數人不能在依靠自己以往的所知度過余生。所以改變也就由此而生,好的思維模式成了關鍵:

? ? 1.理性、邏輯、守則的思維。能夠創造概念、范疇的心智模式。

? ? ?2.聯想思維,它的來源和不完全理性的經歷有關,比如我們的情緒、感覺、身體記憶力,還有我們經驗中的一些元素,以及我們檢測或者是認知的一些模式。聯想思維并不受限于規則,而是遵循習慣。

? ? ?3.創造性和反思思維。它們打破舊有的規則、創立新規,識別并質疑一些假設和公認的心智模式,從而實現了超越。

? ? ?我們的思維的簡化模型,是一種直接的、邏輯的、理性的、慎重的以及冷靜的模型,這并沒有錯。然而這只是一種狹隘的思維模型僅僅是人生故事的一部分而已我們很擅長這種思維,從自西方的教育乃至當今的世界各地的教育都在強調這種思維的培養。

? ?然而在如今的環境中我們更要強調的是第二種和第三種思維:

? 我們能夠進行的第二種思維是聯想思維,聯想思維能夠幫助我們在事物間建立認識關聯:比如饑餓和可以緩解饑餓的食物,比如對慰藉的需求和他人給予的愛,比如紅色和興奮或危險的感覺。這是一種用心和身體“思考”的思維方式,就是我們說的試錯學習。它根植于經驗并能與之對話,且能夠從新的、未曾嘗試過得條件中“感受”到辦法。它總是在不斷重構著我們的大腦。

? ? 我們還要能夠進行第三種思維,就是自省的、創造性的、有洞察力的思維。運用這種思維,我們挑戰或者質疑我們的假設,或者改變我們的心智模式和我們的行為習慣。正是這種思維重構大腦,創造新想法,創造新的模式,學到新的東西。這種思維方式根植于我們內心深處的意義感和價值觀,并受到他們的激勵。它是我們的心靈思維,或者說視野思維。人類的創造力來源于此。

三、思維“復雜”or“簡單”

? ? ?我們在這里談思維并非顧弄玄虛,而是這可能是我們在遇到問題思考的一個途徑,大多數可能我們會有各種的迷惑,有自己想卻會逃避不敢行動的時候,可能在于自我思維的局限性。同時,思維并不是說我們完全冷靜、理智和超脫的情況下將事情做到最好、最有效率。思維也絕不是做事情簡單直截了當。我們不僅用“頭腦”思考——還要運用我們的情感、身體和心靈(我們的眼界、憧憬和渴望、我們的意義感和價值觀)。

? ? ?就像帕斯卡說的:“人是一個會思考的蘆草。”

? ?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