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照例給外甥女和外甥買了一堆零食,有巧克力啊、乳酸菌面包啊、雪花酥啊等。當然也會給壓歲錢,只是壓歲錢最終都到了姐姐手里。姐姐說,小孩子拿那么多錢干嘛,掉了都沒影兒,不然就是拿去買玩具和吃的。
正因為我深諳這套,總會在壓歲錢外附上一大包零嘴兒,這個可是小朋友專用的,每年把他們樂的。但今年,有點例外,外甥女拿過我的手機,只看她點點點,然后偷偷拉過我說,“小姨,能不能送套漢服給我???這幾套都是我喜歡的,你覺得哪個更適合我?”我有點詫異,原來她喜歡這個啊。12歲了,姑娘長大了,有自己的喜好和審美了。自然,我沒法拒絕,也不得不否決了她的幾個選擇,畢竟還小,齊胸襦裙不合適,廣袖留仙裙她還撐不起。兩人幾番挑選,敲定了一套改良版的日常漢服,等到四月再下單,當作她的生日禮物,外甥女也喜滋滋的答應了。
漢服熱,似乎越來越普及了。常常在天暖氣清的時候,公園里、水庫邊,甚至大街上就有不少漢服愛好者穿梭其中,看起來頗有一番風味。還有不少行人,或明目張膽的、或偷偷摸摸的拍照,似乎漢服也成了一道可供欣賞的風景。
想起外甥女曾跟我悄悄話,“千萬別跟我媽媽講,不然很可能就黃了”的話,就有點好笑。但似乎確實會有些家長對孩子喜歡漢服這事兒,有點不知所措,持懷疑態度,擔心孩子只是三分鐘熱度,就過家家似的,浪費錢;甚至有些是很反感的,害怕孩子這樣奇裝異服,會不合群、被人歧視。就像之前有則新聞:女孩穿漢服坐地鐵,慘遭粗俗大媽辱罵攻擊。
現在古裝劇、仙俠劇大行其道,我想絕大部分家長都看過,還會對影視中的古典美人和帥哥評頭論足。那為什么自己的孩子有此愛好,就瞬間有點無法接受了,這是一種什么心態呢?我猜,拋開錢,就是分數論惹的禍。害怕孩子花冤枉錢分心去做無用功,耽擱了學習。
其實對于家長的這種心態,不用過分擔心,更不必將孩子們的想法“一棒子打死”。 就像《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等熱播節目傳達的傳統文化熱一樣,漢服也是一種文化的表象之一。若能趁機引導孩子通過對漢服的喜愛,去了解更深層次的內涵;以服飾為契機,去挖掘歷史長河中的文化、禮儀等,我想這對學習肯定是無害的,相反會鍛煉他們自己的思維、進而豐富自己的歷史常識和人文知識。何不妨大方來句“既然喜歡漢服,可以嘗試去了解一下古代到底是什么樣的,了解下真正的文化。”
況且,某寶里、某多多里,一件入門款的漢服也就幾十元、百把元,相當于一件玩具的價格,還是拿出那份舍得,把判斷交給孩子自己吧。
當然,也有一些規勸:千萬不要把漢服當成是一種標新立異、吸引眼球的元素,在人多嘈雜、不合時宜的大型公眾場合上展示,這和傳統文化是背道而馳的。也希望對漢服的喜愛不是僅僅停留在相機的快門上。
所以,對穿漢服,到底是傳統文化,還是“奇裝異服”的爭論,我想絕大部分有思想、有歷史觀的人,都會有自己理智的定論吧。
最后,有閨女的寶媽們,誰不希望自己的寶貝漂漂亮亮的呢,漢服也許就能給你一份獨一無二的美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