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完的一本書,名字雖然很雞湯,叫《通往哈佛之路》,但啟發頗多。我忍不住做了很多頁筆記,結合近幾年的思考,花費一個月的業余時間,寫成這篇初稿(后面略顯倉促了些,沒怎么展開,不然就太長啦),并把剩余內容做整理成書摘(后續發出),希望能給大家幫助。
作者顧頡祺,先后就讀于北京大學,香港大學,哈佛大學,并交換到美國加州大學,美國喬治城大學和南非斯泰倫布什大學就讀。《通》為其多年學習生涯的思考總結,另附有香港大學和哈佛大學的求學指導。本書的很多觀點其實用性之強,總結之到位,內容涵蓋之廣,可算是我所有讀過的相關指導書籍中的翹楚,也更適合國內的情況。此書對我來說是相見恨晚的,在走了許多彎路,看了不少書籍,總結出的很多想法發現早已寫在他8年前的書中,實在很淚目。
那我們該如何投資自己的人生,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呢?
【學習】
學習,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是一項穩賺不賠的投資,只要你用心投入。凡走過必有痕跡,學點什么總會有用的。但學海無涯,人生苦短,每一門學科經過成百上千年的發展,我們所能窺見的都只是冰山一角,更別提人類尚未勘破的未知。絕大多數的所謂天才,耗盡一生不過也只是了解了皮毛而已。所以,我們要有所舍棄,有體系有方向有重點地去學習。
很多人沒有成就學習人生,是因為沒有做到學有所長。任何形式的學習都是需要成就感推動的,或者說:反饋。就好比為什么大部分人背不下一本英語詞典,躊躇止步于“abandon”?因為他們在枯燥地背誦中,看不到自己的進步,這種學習的形式是非尋常人所能堅持的。很少有人可以在長時間忍受失望的情況下依然努力學習。這點我深有體會,以前看書特別慢,寫讀書筆記也是拖延癥到不行,后來嘗試在豆瓣標記已讀打卡,寫讀書感想發在簡書和公眾號,看著自己一步一步走來的痕跡,有時還會被點贊或者評論支持,這些都是支持我不斷堅持下去的動力。
興趣同意也是一個可怕的陷阱。很多事情我們做不好,可能就是因為我們人為給自己設置障礙,覺得自己沒興趣、不擅長、不喜歡、做不到,所以我們放棄、逃避、告訴自己不可能。但事實是,大多數人的興趣,其實只是來源于成就感而已,因為比別人做得好,所以感興趣,不知不覺比別人花費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而在這個領域成為卓越。所以在面對難題與困境的時候,我們可以花時間嘗試做的比大多數人好一點,到時候再看自己是不是真的不喜歡不擅長不感興趣,再決定要不要放棄。
蘇格拉底說,思考的本質就是提問然后回答。任何學習如果加入了自己思考,我們可以掌握地更透徹:
讀書時多問自己為什么,帶著主動性閱讀,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圖;
讀完一本書,嘗試寫一篇書評,自己整理歸納總結,會比書摘和思維導圖效果好很多,印象也更深;
學哲學或者研究諸子百家,我們更需要的是思辨的過程,而不只是去記住前人的總結。
在這個應試教育大行其道的時代,思考已經成為一種稀缺資源。
【最省力的學習方法】
最省力、最高效的學習方法只有一個:循序漸進,按部就班,高效高質地完成每一步的學習任務。在讀書時代,優秀的學生基本很少購買課外教科書。但遇到過的任何一道題,都會習慣性地去總結:做對的題,當時是怎么思考的,為什么能做對;做錯的題,當時做錯的原因是什么,是理解錯了知識點還是思考的角度有問題;選擇題里正確選項考察的是什么,干擾項試圖混淆什么。做錯的題目弄懂為什么,最好反復弄到滾瓜爛熟,避免下次再錯。
在簡單粗暴的大量時間投入面前,方法的作用實在微不足道。日積月累必然水滴石穿,量變終將帶來質變。背單詞的王道只有一個:老老實實一遍遍背誦。這是市面上所有的記憶單詞方法都沒有辦法幫到你的,所謂的詞根法,聯想法,只能解決很少的一部分單詞,剩下的還是要靠你自己花大量的時間反復記憶。讀書多年,我們如今還能回憶起來的,只有那些花費大量時間與精力背誦下來的詩詞與段落;真正能夠幫助和改變我們的,只有那些下過苦功認真思考的精讀書籍,而那些快速泛讀過后剩下的大多都是些零零散散的碎片而已。重復讀十遍經典勝于讀十本普通讀物。當然我的意思不是說不需要泛讀,只是需要把握好重點,針對你自己的閱讀體系,可以花80%的時間用來精讀20%的內容,剩下20%的時間用來泛讀其他80%作為補充。如果說精讀是一棵大樹的枝干,那么泛讀是零星點綴其間的樹葉。這樣才能更好更牢的掌握。沒有能夠枝干的依附,枝葉很快便會枯萎老去。
提升記憶力的核心是大量重復。同時可以通過整理歸納、增加聯想、弄懂事物本身的邏輯,角色扮演等等方法加強記憶。
【時間管理】
自律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時間是無形的,我們很難實際去感受它,所以總是毫無察覺地讓它白白溜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馬太效應告訴我們,強者愈強,弱者愈弱。越是優秀的人,時間成本越大,也越珍惜時間。我們可以嘗試把時間變成某個具體的東西,比如金錢,比如倒計時的計劃,或者某個累計的目標,都可以督促我們更好地利用時間。
學習記錄每天的時間利用,記住一定要誠實。每天或者每周每月進行復盤總結,想想為什么會浪費時間,以后如何避免這樣的情況再次發生,并尋找不同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時間利用效率。我也是通過這種方式,改善了自己的時間管理。雖也有時不時的玩樂拖延了計劃,但總的來說比幾年前改善了很多。所有習慣的養成,都是依靠飛輪效應的慣性,開始很艱難,但是等到轉起來了以后,就會越來越快。
【制定計劃/培養習慣】
培養習慣設定的計劃不宜寬泛, 最好能實際、具體、可量化:不應該是“我要瘦下來”,而應該是“每天跑30分鐘”;不應該是“我要學好英語”,而應該是“每天背單詞書幾頁”。這也是微習慣養成的方法。自控自律是需要意志力的,而意志力是一個有限資源,最好一個階段單獨養成一個習慣,等形成慣性后再培養新習慣。美國中小學教育理念是禁止教師向學生灌輸理想,而是指導學生完成一件件具體的任務,從點滴的學習中培養自己的遠大興趣。
簡單的工作任務最好是直接行動,計劃留給復雜或者重要的項目使用。制定計劃,并不是把要完成的事情寫下來,而是學會將整個項目拆分成容易上手解決的多個步驟。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的拖延實際來自于對任務的恐懼。還可能來自于我們的完美主義,總想再等等更合適的時機或者等自己再考慮再計劃周詳一些。所以我們需要一個“爛開始”:開始的一個階段只做到最低標準,先跑起來,再修正軌道。
計算機鼻祖高德納曾說過,過早優化是一切罪惡的根源。不僅過早優化是,過度優化也是。我們很容易陷入無休無止地修改計劃中,而無法持續地付諸行動,從而成為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事實如同前文所說,沒有最好的方法,也沒有最好的計劃,唯有行動才是王道。
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往往通過效率甚低的行為與堅持才能獲得。
【行動】
我們都太容易被周遭環境綁架,將大多人的愿望當成自己的愿望,把大多數人的追求當作自己的追求,以至于忽視了自己內心的渴望。村上春樹說過:“喜歡的事兒自然可以堅持下去,不喜歡的事兒怎么也堅持不了。意志之類,恐怕也與堅持有一丁點瓜葛。然而無論何等意志堅強的人,何等爭強好勝的人,不喜歡的事情終究做不到持之以恒;做到了,也對身體不利。”自我認知偏差是很常見的心理傾向,行動的關鍵在于認識自己,并找到屬于自己的熱情。人的一生,關鍵在于窮盡一生行走在愿意行走的道路上。
生活中有種常見的現象是,我們面對選擇,猶猶豫豫,優柔寡斷,這個也想做,那個也舍棄不了,最后一無所得,依舊平庸。英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文人之一約翰遜博士說過:任何領域的卓越成就都只能通過一生的努力來獲得,沒有更容易的方法。任何事情都是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的,有太多的機會成本。而每一次嘗試無果,都是一次沉沒成本。實話說,資質如普通人的我們,除非有童子功,哪怕奮起直追,竭盡所能,拼盡全力,耗費一生能做好的可能不過只有一件事而已,又如何能夠心呢?沒有最好更對的選擇,我們只有硬著頭皮把自己的選擇變對變好。
在行動中,我們要避免的陷阱是,看起來很努力。花費了時間,但是沒有多少成果,或者全程玩樂或者走神。或者是努力的方向與你想要做的事情偏差太遠,有一句話流傳甚廣:“不要用戰術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雖然前文提過方法不重要,但并不是說就不需要方法。比如無效地鍛煉,邊跑步邊聊天,時不時地休息一下,從不按照健身標準來。比如不建立自己的讀書體系卻胡亂讀書,實際成為了書的奴隸,知識的搬運工,而不是自己體系的建筑師。學習從來不是閑云漫步,而是刻意練習下的不斷迭代。
無論看過多少勵志故事,研究過多少學習方法,聽過多少名人演講,都跟我們沒有任何關系,除非付諸行動。向上的道路從不擁擠,只是太多人自己把自己困在了原地。
【專注】
專注同樣是現代社會的寶貴資源,時不時的會有各種誘惑來分散你的注意力,比如手機。關于專注,現在有一個很火的名次叫做“心流”,指個人將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大腦中所有相關的記憶和神經網絡高度興奮,全然忘記了時間的流逝。這種狀態有助于提升我們的效率,而觸發它的有利條件是:主觀上想做,有清晰的目標,能夠獲得快速的反饋,對任務有主控感。我們可以盡可能創造這樣的條件,或者當它來臨過后盡量重現。
有時我們為了提升效率而嘗試多任務并行,比如一邊跑步一邊聽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只能安排腦力活動與非腦力活動同時進行,也斷不可為此而降低注意力,畢竟提高專注力才是提高效率的核心,否則結果只能是得不償失的。
避免過度追求效率導致的過度勞累,這樣只會過猶不及。人生就像一場漫長的馬拉松,我們要調整好自己節奏,保持良好的狀態一直跑到終點,避免因為中途體力不支狀態不佳而含恨離場。番茄鐘也是有這樣的考量,一個番茄鐘25分鐘后休息5分鐘,一般情況而言,將大段的時間分割成數個番茄鐘,效率會高上很多。每個人的專注都是有自己的極限的,可以通過不斷地調整,找到自己最佳的專注區間,以達到最好狀態。
人生,最重要的是持續積累,有時候,慢就是快,快就是慢。
【如何擺脫浮躁】
忙碌是一種流行性疾病,從而導致社會浮躁成風,市面上出現大量的“XX天學會……”“十倍速閱讀法”等等。絕大多數人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想做,每一件事都想快點做完,然后趕著去做下一件事。這樣的結果就是處理事情的時候敷衍了事,不能靜下心來認真完成。他們整天都很忙碌,但是過一陣子又想不起來到底忙了一些什么。
浮是指做事情流于表面,沒有耐心去仔細挖掘事物的本質。躁是指急躁,總是急于知道事情的結果,感覺一刻都等不下去了。這種現象的解決辦法之一是,學著少做點事情,從而集中精力做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分清處理事情的主次,重要的事情多分配些處理的時間,瑣碎的事情不做或者快速完成。讀書也是這樣,不能什么都想讀,書是讀不完的。我們要多花些時間選書,不然只能徒增焦慮,浮躁讀書。
【遠離失眠】
失眠的問題是,大腦處于很興奮的狀態。這種情況下最好不要跟自己說不要亂想,而是應該將雜亂的思想引導到一個點上,比如丹田區域,全身緩緩放松,同時用5秒鐘吸氣,然后5秒鐘呼氣,引導自己的呼吸慢下來,同時讓大腦運轉的慢一些。中途會有一些雜念冒出,可能一開始的時候注意力會轉開,一旦發現如此,我們試著再轉回原來的注意點上。來來回回幾次,就不會有新的雜念冒出來,也會開始進入夢鄉。
這便是現在越來越多人嘗試的“冥想”。冥想是一種介于睡與醒之間的狀態,按照瑜伽說法,是一種最好的休息,是一種不斷地把我們的心拉回當下的練習。我們的日常,就像手機一樣,頻繁地開關各種app,是不斷地占用大腦CPU的過程。所以每隔一段時間最好是關機或者關閉清空所有程序,才能更快更好地運行。
【心態】
前進的道路上滿是荊棘,不斷會出現各種挫折挑戰,甚至還會遇到瓶頸,我還希望你能夠保持良好積極的心態。哈佛有一門特別有名的公開課叫《哈佛幸福課》,其實質是積極心理學,認為樂觀是可以后天習得的。
我們可以使用“事實上”代替“我認為”消除偏見;將說話中使用的“優點”“缺點”都換成“特點”;減少使用明顯褒貶含義的詞匯,改成中性詞匯,去處不必要的比較;避免使用消極的或者負面情緒的詞匯和句子。比如“我要是……就好了。”任何形式的后悔都是極度浪費生命的。
【最后】
大多數人一輩子的關鍵詞是“盼”,習慣性地關注下一個目標,盼望明天,盼望每一個人生的下一階段,導致終生的盲目追求。但我希望我們都可以立足當下,腳踏實地,從而成為更好的自己。
另附:
國內的讀書方法:《李源知識樹讀書法整理》
國外的學習方法:《超效率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