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覺得自己還小,快樂還長。根本不會去想我這一生會怎么樣,自己打算怎么過這樣的話題,對時間也不敏感,還有大好的青春可以揮霍。
少不更事,年少無知又輕狂。
現在總覺得時間不夠用,要做、想做的事情那么多。曾經那些陪伴的人,那些快樂,不快樂的往事,如溪流匯江,一件件奔流入海,消逝在歲月里。記憶也開始變得斑駁,摻雜著零星的歡聲笑語,好些事情都記不清楚了。來不及告別的,就這樣吧。原來,我們失去的已是整個青春。成長伴隨著不斷的起伏,相聚又離開,禍??傁嘁?。
我開始畏懼死亡,我想著自己該以什么樣的方式過完此生才無愧于心?個人的一生如同泥牛入海,渺小的泛不起一絲波瀾??晌乙廊挥衅谕?,有欲望,我活著,存在著。
人看似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除了基本的生存需求,還需要感情的支持。長大后更能體會到,溝通能力是多么的重要,而這種相互溝通,一開始都只是情緒溝通。有的人一說話,讓人倍感親切,深入交流恰似煙柳拂岸,如沐春風,有的人一開口,直爽的讓人渾身不自在,一句話就能堵死所有的回應。
我們需要存在,也需要認同,我們在自我認識中,觀察著世界,生活里透射著我們對于世界的理解。這個世界和周遭的一切,客觀存在著,他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是我們賦予事情、事物以意義,有時候卻忘記了這種客觀,忽略了我們的認識既真實又虛幻。
不是所有的一切都能因為個人的行為、付出而得到想要的結果。期望、行動、現實之間總是有差異。期望太高往往會變成眼高手低,期望太低就又成了井底之蛙。
都說人生就像一場馬拉松,也更像是一場升級打怪的游戲。在競技場中,我們需要不斷的磨練自己的技能,打造合身的裝備,投入戰斗。
你的出身,所受的教育,所遇見的人,個人的智力差異,對世界的認識和想法,乃至最后付諸的行動,這一切都成為完整的你,你的資源,你的手牌。
悖論式的悲哀之處就在于意識的有無、意識的頓悟。
就好比情商低的人往往意識不到自己情商低一樣,不是不改變,不是不想改變,而是壓根意識不到自己需要改變,無處入手也就談不上改變一說。猶如一把命運的枷鎖,深深地將人套在里面,深陷某種情緒和狀態中無法自拔卻不自知。城外的世界已然變了天,城內看起來還是一片祥和。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如果自我本身意識不到需要注意和改變的地方,關鍵之處就需要某種事件的契機、某個人的提點,讓人頓悟,讓人開始改變。事情換個角度思考或行動,也許將是柳暗花明的別樣景象。
可我們總不能期望這種契機和提點在正當的時候恰好出現。及時雨,如同富集信息的孤島一樣都是稀缺資源。
悖論就在于此,自我并無改變的意識,及時雨也沒有出現,或者本著無改變意識的意識,即使出現及時雨,不為所動也不自知。正如王小波所言,“很不幸的是,任何一種負面的生活都能產生很多爛七八糟的細節,使它變得蠻有趣的;人就在這種有趣中沉淪下去,從根本上忘記了這種生活需要改進”。
《新約·馬太福音》里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國王在離宮遠巡前,交給身邊三個仆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道: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幾年后國王回來。第一個仆人說: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10錠。于是,國王獎勵他10座城邑。第二個仆人報告: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5錠。于是,國王獎勵他5座城邑。第三仆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1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于是,國王命令將第三個仆人手里的那1錠銀子賞給第一個仆人,并且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
真實的社會,廣泛存在“馬太效應”,兩級分化嚴重,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富者愈富、貧著愈貧。如同意識的悖論一樣,明白的人總有一天自會明白,不明白的人,如同昏睡的羔羊,無法被叫醒。
你對世界的理解組成了你的人格、你的三觀,進一步反過來加深了對世界的認識。人總是相信、看到,自已愿意相信和愿意看到的東西。你是什么樣的人,你就將遇見什么樣的人,你信什么,你就是什么,就應受什么樣的命運。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