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瞻 ec+誼熙加體驗傳播 & PGY蒲公英會議中心 創始人
前幾天老領導組織吃飯,分開十幾年,每次相聚都是其樂融融,賓主盡歡,席間難免說到一些人一些事一些圈子,在一個組織里總歸有生疏有熟悉,有遠有近,形成些圈子也屬自然現象。回顧過往打工的日子,在每個單位都主動被動地在某些圈子里,有些就是部門,有些是項目團隊,也有老同學、老同事,也有喜歡到百花街吃蹄髈的圈子
然而創業后,圈子這個東西好像就離我遠去了,這里面有被動的但更多的是主動的。2008年底,ec+ 開業前最后一次和支持我一起創業的伙伴吃飯,對于過去談了感謝,對于未來我們決定扔掉這個小圈子,和更多新同事融合,這是個清晰的討論,后來也是這么做的,我們做了應該做的事,為我們點贊,因為我們扔掉了“我們”。
部門產生遠近,圈子形成你我。
遠近是個客觀存在,如果公司文化一致,遠近問題可以通過很多技術方式改善,如果一個人換個部門換個崗位分分鐘就能開工發揮作用的話,說明文化一致性夠高。
相比部門的遠近,圈子形成的“你我”就麻煩多了,有的圈子強化的方式是不斷地找出不能融入這個圈子的人,予以攻擊,直到滾蛋,再找到下一個,周而復始,這種情況其實挺多的,也親身經歷過被滾蛋,回過去看其實很好笑,因為真的很low。主觀判斷導致排他。而主觀判斷的背后是文化、價值觀。圈子的文化、價值觀與組織的差異越大,麻煩也就越大。
雖然是個麻煩,但這是在大組織的角度看是個麻煩,換個角度從理解人不同選擇的角度來看,從組織越來越小的趨勢來看,或許以這個小圈子形成獨立組織運行也是一個方式,或許也能有所建樹。其實我好奇的是,到那時候這個小圈子的文化、價值觀能撐起這個獨立組織的發展嗎?而這個答案回答的是這樣的文化、價值觀的生命力和接受度
所以呢,騰出些時間和空間,走一段路,期待個結果
這是一個關于“從共同價值觀組織走向開放平臺接納不同價值觀組織共創之路”的期待
我是高瞻,在這里做自己,不代表ec+誼熙加體驗傳播 & PGY蒲公英會議中心,不過我還是想向你推薦我們的公司,因為我們不假裝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