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殼機動隊》經典音樂第三夜:Follow Me

執導《攻殼機動隊》95版為押井守帶來了巨大的成功,使他有機會在九年之后推出《攻殼》的第二部劇場版《無罪》。相比第一部劇場版,電影在畫面上更加精致華麗,配樂則一反第一部沉靜舒緩的風格,大量采用密集的打擊節奏和高亢的人聲合唱來展現激烈的戰斗場面和雄偉的建筑風景,尤其是川井憲次所作的《傀儡謠》三篇章,配合制造人偶、俯瞰巨型建筑、神祇游行及最終決戰等等電影畫面,真的可以用驚世駭俗四個字來形容。《攻殼》的粉絲們對《傀儡謠》的點評早已不計其數,所以今晚不評《傀儡謠》,就來聊聊片尾曲《Follow Me》。(最后附上《傀儡謠》的現場演奏版給大家欣賞)

取材自臺灣游神的宏大場面,配合《傀儡謠》震撼人心

這首《Follow Me(跟我來)》由川井憲次編曲,旋律根據西班牙盲人作曲家華金·羅德里戈《阿蘭胡埃斯協奏曲》的第二樂章改編,演唱者是伊藤君子女士。當時動畫制片人鈴木敏夫(注1)要求押井守必須用伊藤君子1989年演唱的《Follow Me》當片尾曲,經過川井憲次的重新編曲和伊藤君子的重新演唱后,它帶有的憂傷氣質非常契合電影主題,為影片的收尾點上了漂亮的句號。

《Follow Me》

作曲 : Joaquin Rodrigo

作詞 : Herbert Kretzmer/Hal Shapey

編曲:川井憲次

演唱:伊藤君子

點看Follow Me歌詞


Follow Me

押井守為了表達自己的世界觀,長時間展現那些無故事情節的畫面,配以雄渾大氣的《傀儡謠》,固然令人驚呼過癮。然而他付出的代價是把敘事結構弄得支離破碎,讓觀眾覺得很出戲。這種體驗更像在看舞臺劇,在幕與幕之間導演用了非故事畫面來轉場。同時,故事內容晦澀難懂,人物臺詞頻繁引用文學和哲學名篇,不看注釋難以理解其話中深意,這些都對第一次觀看的人太不友好。因此《無罪》常被人詬病看不懂,票房當然也是一敗涂地,幾乎令制作公司破產。

當觀眾散去,撒下一地票根和“看不懂”的評論,一切終將回歸沉寂。能繼續Follow押井守的,大概也就那些執著的粉絲們。只有瘋狂的宅粉才會去買下電影光碟,在屏幕前一幀一幀地分析著畫面的細節內涵,咀嚼人物對話的深意,《無罪》只是為好這一口的人準備的小眾電影。

要做個比喻的話,《無罪》這部電影就像片頭巴特追蹤機器人偶時進入的那條小巷子,幽深曲折,暗處藏著大量細節,觀眾需要費神費力去挖掘押井守想表達的深意,甚至有可能永遠不會明白他要表達什么

《Follow Me》是一首爵士樂風格的曲子,伊藤君子的演繹使全曲帶著哀傷,似是一女子在夜霧彌漫的小巷中徘徊,訴說世間無常,人心的迷茫,引領無助的世人前往理想世界。

開頭幾小節使用人聲清唱,略帶寂寥的女聲在空氣中回響,仿佛故事的序幕拉開,那個面無表情的神秘人偶帶領你前行。第35秒開始鋼琴和貝斯伴奏開始,這都是常見的爵士樂元素,第一樂章正式展開。

有人類GHOST的人偶是有生命還是無生命的,是影片討論的核心

1分15秒,弦樂合奏漸次進入,將樂曲推向第一次高潮,川井還加入了他最喜歡用的太鼓和手搖鈴元素,與他其他的配樂保持同一風格。

手搖鈴長這樣

1分54秒開啟新的一個篇章,直到2分54秒結束。這一段里人聲隱去,吉他演奏起《阿蘭胡埃斯協奏曲》最讓人熟悉的部分,在盛大的弦樂協奏下,吉他SOLO如泣如訴,不僅保留了原曲的精華部分,同樣也為下一篇章醞釀情緒。仿佛是女子正訴說著,突然千萬思緒涌上心頭,不得不停下來,將目光放向遠方,顯得更加寂寞憂傷。

無靈魂的人偶只是靜置的物品。在機械人偶殺人事件中,更改人偶代碼的檢察官、操縱人偶殺人等待解救的孩子、被殺的犯罪分子,誰有罪誰無罪?
這一部的主角其實是巴特,他一直在素子身后亦步亦趨,素子永遠在守護他,他卻不能陪在她身邊,讓人悵然若失(畫面有亮點,自己找)

2分55秒,鋼琴的獨奏為引出人聲作準備,幾下重音之后,伊藤君子的又一唱段浮出,第二次高潮水到渠成。接著最后一段,伊藤君子反復吟唱“follow me”,好似夜色中低聲呢喃,帶領聽者去追尋失落的風景。

故事的最后,制造機器人偶的犯罪集團覆滅了,操縱人偶的孩子被解救了,案件走入了倫理的死胡同,巴特和陀古薩的Follow成了虛無。假如被視為“不成熟的人“的孩子和沒有靈魂的人偶都不算是人的話,那么它們殺人是否有罪?影片結尾,巴特看著陀古薩女兒手中的人偶,若有所思。

這段名句道出了傀儡的倫理虛無:既然傀儡無選擇的權利,那么被操縱犯下罪行,是否有罪?

《無罪》所要表達的主題與95版《攻殼機動隊》正是一對相生的姐妹花。95版討論的是人的自我意識存在與否,《無罪》討論的是要不要跟沒有自我意識的機器人講倫理,可見押井守的用心,可惜表現形式晦澀,讓不少人錯過了理解的機會。一個好的理念若不能傳達出去,那是多么可惜的事,所以表達方式是不是得改一改呢?

感謝你今晚的閱讀與陪伴,明晚將帶來《攻殼機動隊SAC》的日版主題曲《Inner Universe》。


注1:鈴木敏夫也是《天空之城》的制片,宮崎駿的老戰友


附:

1、《阿蘭胡埃斯協奏曲》帶有西班牙式的浪漫憂傷,自1940年首演之后,旋即風靡了整個世界。日本人似乎非常愛這首吉他協奏曲,曾有多個動畫配樂用過這首曲子的部分旋律,例如鷺巢詩郎為《新世紀福音戰士》作的《NERV》、有澤孝紀為《數碼寶貝》作的《神圣天使獸進化曲》。

以下是由吉他演奏家佩佩·羅梅羅和丹麥國家交響樂團現場演奏的版本

吉他演奏:佩佩·羅梅羅

協奏:丹麥國家交響樂團

指揮:拉斐爾·福盧貝克·布爾格斯


阿蘭胡埃斯協奏曲欣賞


2、點此看《傀儡謠》現場版 聽時記得放大音量,感受視覺和聽覺的雙震撼。用兩根長筷子狂毆大鼓的黃毛墨鏡哥就是川井本人。

相關連接:

《攻殼機動隊》中的經典音樂第一夜:《謠》

《攻殼機動隊》經典音樂第二夜:《Floating Museum》

《攻殼機動隊》經典音樂第四夜:Inner Universe

《攻殼機動隊》經典音樂第五夜:Run Rabbit Junk

《攻殼機動隊》經典音樂第六夜:GET9

《攻殼機動隊》經典音樂第七夜:What’s it for

《攻殼機動隊》經典音樂第八夜:Living Inside the Shell

《攻殼機動隊》經典音樂第九夜:Be Human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