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7天倉促讀完整本書,印象最深刻的是第4章里面講述的東京都內的那所 300 人的中學的改革成功案例。原文描述如下:
? ? ? 我向學校的教師們提出了以下 4 個方針:第一,無論學生怎樣調皮,課怎么上不下在教員室和學校以外的地方,絕對不說關于學生的壞話。第二,作為教學改革的具體指針,在所有教學時間內,哪怕是幾分鐘的時間,也要引入讓學生活動的作業,引入小組的、合作的、相互交談的活動,引入學生相互表現、交流的品評各自理解的事情等活動。也就是把“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在每一課時的教學中具體地落實。第三,設定每周一次的校內教研活動,進行教學事例的研究。另外,在每周的年級大會或者學科組的會上進行教學事例研究。第四,為了把教學工作置于中心位置,廢除校務分管和委員會,把這些工作一并放到每周一次的教師會議上討論解決。
? ? ? 我想這所學校成功的背后原理就是我們要學習的:
一.尊重
? ? ? 記得有一句話,忘記是誰說了,只記得大致是這樣的:“對待靈魂無限關愛,對待錯誤零度容忍?!苯逃顷P乎靈魂的工作,是一顆靈魂喚醒另一顆靈魂。弗洛伊德說:“當人的正常需要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就會以變態的方式表現出來?!敝挥挟攲W生的生命被關注、被贊賞,自己的聲音被耐心、細致的傾聽,人被尊重 ,內在需要被滿足時,才能積極的投入到學習里面,才能進行良好品性的教育,那些學生的違紀行為,包括那些染發一族,都是心靈、是人本身沒被充分尊重后的變態反應。
? ? ? 再讀這所中學改革成功的第一條:
? ? ? 第一,無論學生怎樣調皮,課怎么上不下在教員,室和學校以外的地方,絕對不說關于學生的壞話。
? ? ? 接納學生的缺點,不說學生的壞話,相信學生,克服消極情緒,營造積極的氛圍。給學生安全、安定的空間,尤其是安全。
? ? ? ? 而課堂是學生獲得尊重的主場所,在教室里,學生的任何發言和舉動都是被尊重,被悅納,學生在教室里是絕對的安全。寫到這里,不禁問自己,我能做到么?尤其是面對學生搗蛋時。此時,我才理解什么叫 “ 德育的主渠道在課堂”,不是在課堂上進行德育,而是通過學習的過程使人獲得尊嚴與信心,然后才可能接受課內外的道德教育。
? ? ? ? 但“尊重”不僅僅體現教師的對待其的態度上。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生命在勞動/學習過程中克服困難、獲取成功,進而獲得高度的自我感受(自信自尊),以及責任感與意志力,和渴望再度通過學習、通過克服勞動/學習中的困難而獲得幸福的動機。這是一種良性的教育循環。
? ? ? 所以尊重的最高境界是讓學生獲得自尊自信。
? ? ? 要想獲得自尊自信,需通過學習。一個人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了一種陽光健康的、積極向上的態度 ,養成了探索求知的習慣,他就不再需要再去進行另外的形式上的“德育教育”,他的學習生活是幸??鞓返摹?/p>
? ? ? ? 所以,理想課堂的第一要素是:尊重。
二.學習
? ? ? ? 通過學習的過程使人獲得尊嚴與信心。如何學習?
? ? ? 佐藤學的學習觀被稱為“對話教育學” 先回顧一下佐藤學提到的作為“學習”意義的“勉強”。
? ? “勉強”就是這樣的活動:學生不需要與任何事接觸,不必與任何人或物對話,單單靠坐在教室里,一味地開動大腦細胞就可以了。因而,把“勉強”說成是“偏重知識”是不對的,原因在于,失去了與對象、經驗的聯系,失去了來龍去脈,其知識便沒有了意義聯系,就不成其為知識了,而將之稱為“信息”還正確一些。在“勉強”的過程中,“知識”被置換成了“信息”,具有意義結構的“經驗”被置換成了僅是意味著個人自身活動的“體驗”。把“勉強”轉換成“學習”,無論在綜合學習中還是在學科學習中,都應當成為一個核心的目標。把“勉強”轉換成“學習”的首要課題是組織“媒介化的活動”?!懊銖姟笔峭ㄟ^坐在教室里的腦神經的活動來進行的。與此相反,學習則是和人、物、工具及素材的接觸,進行“媒介化活動”而實現的。
? ? ? ? 當知識就是這種意義上完全的內在經驗的創新的時候,獲取知識就有三個途徑:與物對話(探究、活動、實驗……)、與人對話、與自己對話(反省)。對話的結果是自己觀點的改變,即知識的獲取或更新。也就是東京中學改革成功的第二條:“引入小組的、合作的、相互交談的活動,引入學生相互表現、交流的品評各自理解的事情等活動。也就是把“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在每一課時的教學中具體地落實?!?/p>
? ? ? 為什么三重對話是三位一體?是同時發生的意思么?如果勉強劃分一下,就成了學習過程的三個階段(但正如浪漫精確綜合一樣,是相互交叉的)獨立自主探究,相互切磋糾正,返回自身使之清晰,但切記不能死搬,因為三階段是相互滲透的,只是一個模型供理解而已,完成此一過程,個體獲得一種澄明,這種對某事某物的澄明,就是學習 “知識”。
? ? ? 所以,理想課堂的核心要素是:學習知識(對話)。在這個過程當中,教師要做的是傾聽(應對)。
三.傾聽
? ? ? 首先是教師的傾聽。傾聽學生的有聲和無聲的語言。在對話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思路各異的“異向交往”,教師會竭力傾聽這種與教學不一致的聲音,并作出積極應對。接住學生拋過來的球,傾聽每個學生的想法,給那些不能達到目標的學生量體裁衣,提供個體的幫助。教學活動從對應學生個體出發又回歸到學生個體上去,像按照每個人的身體尺寸量體裁衣那樣去對應每個學生個性的思考,讓各種學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蕩,回響共鳴,直抵知識的深處,形成“交響樂團”,但要避免主體性神話。
? ? ? 第二是學生的傾聽。善于傾聽的學生通常是善于學習的學生。在理想的課堂上,傾聽比發言更重要。課堂上,學生的傾聽才是應對,學生和學生之間的應對(傾聽同伴,向同伴學習),學生和物直接的應對“傾聽事物”,也是學生與老師之間的應對(傾聽師生)。
? ? ? 只有傾聽,才會形成“知識”上的串聯,引發真正的思考,學習才能真正的發生。理想的課堂不是小手林立,而是每個學生都處在思考的狀態,不放空,它是安靜的傾聽、認真的思考、是合作交流、是輕聲討論、是分享表現……
? ? ? 如何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佐藤學說需要十個月的細致跟進。具體方法不做細談,每個教室有自己的獨特氣息,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培養傾聽的方式,或許也各不相同吧。
? ? ? ? 最后,這所中學成改革的第三四條:
“第三,設定每周一次的校內教研活動,進行教學事例的研究。另外,在每周的年級大會或者學科組的會上進行教學事例研究。第四,為了把教學工作置于中心位置,廢除校務分管和委員會,把這些工作一并放到每周一次的教師會議上討論解決。”
? ? ? ? 這里不談,那是校長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