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山東大旱,皇帝下詔,命各地官府賑濟撫恤,并免除災區(qū)今年租賦。
20、
秋,七月二日,任命吏部尚書長孫無忌為右仆射。
長孫無忌與皇上為布衣之交,加上又是外戚,有佐命之功,皇上對他委以腹心,其禮遇群臣莫及,多次想要用他做宰相。但是長孫皇后堅決請求說:“妾是皇后,家中貴寵已經(jīng)到了極點,實在是不愿意兄弟再執(zhí)國政。呂后家、霍光家、上官桀家,就是切骨之戒,希望陛下矜察!”皇上不聽,最后還是用他。
21、
當初,突厥人性格淳厚,政令質(zhì)樸簡略。頡利可汗得到漢人趙德言,委用他。趙德言作威作福,多變更舊俗,政令煩苛,國人開始不悅。頡利又喜歡信任諸胡人,而疏遠突厥,胡人貪心冒險,反覆無常,每年都要動兵討伐平叛,永無寧日。這一年大雪,深數(shù)尺,牲畜多死,連年饑饉,人民都凍餓不堪。頡利可汗開支不足,向諸部落征收很重的賦稅,由此內(nèi)外離怨,諸部多叛,軍事力量開始衰弱。很多大臣都建議出兵攻擊,皇上問蕭瑀、長孫無忌意見,說:“頡利君臣昏虐,危亡可必。現(xiàn)在攻擊他吧,又剛剛和他盟誓;不攻擊,又怕失去機會;怎樣才好呢?”蕭瑀建議攻擊。長孫無忌回答說:“敵虜沒有犯我邊塞,而拋棄信義,勞動人民,這不是王者之師。”皇上于是停止。
22、
皇上問公卿以享國久長之策,蕭瑀說:“夏商周三代實行封建制,所以長久,秦朝實行郡縣制,天子孤立在上,所以速亡。”皇上認為很對,于是開始有封建之議。
23、
黃門侍郎王珪有親啟密奏,附在給侍中高士廉的奏章中,請他轉(zhuǎn)呈,高士廉將密奏扣留,也不告訴王珪。皇上聽聞,八月十九日,外放高士廉為安州大都督。
24、
九月一日,日食。
25、
九月十二日,中書令宇文士及被免職,降級為殿中監(jiān),命御史大夫杜淹參豫朝政。以其他官職參豫政事,就從這時候開始。
歐陽修注:
唐朝因循隋朝制度,以三省之長,尚書令、侍中、中書令共議國政,這就是宰相的職務(wù)。以后李世民任尚書令,臣下避諱,就沒人敢做尚書令了,于是以仆射為尚書省長官,與侍中、中書令號為宰相。但是,因為這三個官職品位尊崇,不肯輕易授人,所以就以其他官職,實際承擔宰相職責,但是不給宰相級的官位,比如杜淹以吏部尚書參議朝政,魏徵以秘書監(jiān)參議朝政;又或者叫參議得失、參知政事之類,名字不一樣,但都是宰相職責。
26、
杜淹舉薦刑部員外郎邸懷道,皇上問他有什么才能和事跡,回答說:“隋煬帝將要去江都時,召百官問行留之計,邸懷道當時任吏部主事,只有他一個人反對,說不可。臣親眼見到。”皇上說:“你認為邸懷道做得對,那你當時自己為什么不進諫呢?”回答說:“臣當時的官位并不重要,又知道進諫他也不聽,徒死無益。”皇上說:“你知道煬帝不可諫,為什么又要在他的朝廷做官?既立于其朝,為何不諫?你在隋朝,可以說是官位卑微;后來跟王世充,位置就尊崇顯貴了,為什么還是不諫呢?”回答說:“臣對王世充并非不諫,只是他不聽。”皇上說:“王世充如果賢而納諫,則不應亡國;如果暴而拒諫,你又怎么沒有招禍呢?”杜淹啞口無言。皇上說:“今天你的位置可以說是尊崇了,可以諫不?”回答說:“愿盡死。”皇上笑。
27、
九月二十二日,幽州都督王君廓叛逃,在路上被人殺死。
王君廓在幽州,驕縱多不法,皇帝征召他入朝。幽州長史李玄道,是房玄齡的外甥,托王君廓幫他帶一封信,王君廓私下拆開信封,又不認識信上的草書,懷疑他告發(fā)自己的罪行,走到渭南,殺死驛吏而逃;將要奔往突厥,為野人所殺。
28、
嶺南酋長馮盎、談殿等互相攻擊,很久沒有入朝,諸州奏稱馮盎造反,前后奏章有幾十份之多;皇上命將軍藺謨等征發(fā)江南及嶺南數(shù)十州軍隊征討。魏徵進諫說:“中國初定,嶺南瘴癘險遠,不可以駐扎大兵。況且馮盎反狀未成,不宜興師動眾。”皇上說:“告發(fā)的人在道路上絡(luò)繹不絕,怎么說反狀未成?”回答說:“馮盎若反,必定分兵據(jù)險,攻掠州縣。如今告發(fā)他的已經(jīng)好幾年了,卻沒有什么軍事行動的消息,他根本就沒有造反,這是很明顯的事了。諸州既疑其反,陛下又不遣使鎮(zhèn)撫,他怕死,所以不敢入朝。如果派親信的大臣去,向他示以至誠,他喜于免禍,可以不動刀兵,而讓他順服。”皇上于是罷兵。
冬,十月六日,派員外散騎侍郎李公掩持節(jié)前往慰撫曉諭,馮盎派他的兒子馮智戴跟隨使者入朝。皇上說:“魏徵令我發(fā)一介之使,而嶺南遂安,勝過十萬之師,不可不賞。”賞賜魏徵綢緞五百匹。
29、
十二月四日,左仆射蕭瑀因事被免職。
30、
十二月三十日,利州都督、義安王李孝常等謀反,伏誅。
李孝常趁著入朝的機會,留在京師,與右武衛(wèi)將軍劉德裕及他的外甥、統(tǒng)軍元弘善、監(jiān)門將軍長孫安業(yè)互相說一些符咒天命的事,密謀以宿衛(wèi)兵作亂。長孫安業(yè),是長孫皇后之異母兄長,嗜酒無賴;父親長孫晟去世后,弟弟長孫無忌及皇后都還年幼,長孫安業(yè)不肯撫養(yǎng),把他們趕回他們的舅舅(高士廉)家。后來皇上即位,皇后不以舊怨為意,對長孫安業(yè)恩禮甚厚。等到謀反案發(fā),皇后涕泣為他堅決求情說:“安業(yè)之罪,誠當萬死。但是他當年對我不好,全天下都知道;如今把他處以極刑,人們必定認為是我公報私仇,恐怕連累圣朝名聲。”由是得以減死,流放巂州。
31、
有人告發(fā)右丞魏徵偏私他的親戚,皇上派御史大夫溫彥博調(diào)查,結(jié)果沒這回事。溫彥博對皇上說:“魏徵不留存行跡,遠避嫌疑,心雖無私,也有可以責備之處。”皇上令溫彥博去責備魏徵,并說:“從今往后,應該留存形跡。”
又一天,魏徵入見,對皇上說:“臣聽聞君臣同體,應該相互盡誠;如果上下都留存形跡,則國之興亡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詔。”皇上瞿然曰:“我已經(jīng)后悔了。”魏徵再拜說:“臣幸得奉事陛下,希望能讓臣做一個良臣,不要為忠臣。”皇上問:“忠臣、良臣有區(qū)別嗎?”回答說:“稷、契、皋陶,君臣協(xié)心,共享尊榮,這是良臣。龍逄、比干,當面頂撞皇帝,自己被誅殺,國家也亡了,這是忠臣。”皇上喜悅,賞賜綢緞五百匹。
華杉曰:
溫彥博說得對,魏徵應該留存行跡。留存行跡,就是見了什么人,談了什么話,都有記錄。魏徵的意思,是皇上應該信任我,不要查我的記錄,不必上下都留存行跡。
首先,皇上的行跡是一定留存的,皇帝有起居注,全部有記錄。魏徵實際居于宰相之職,當然應該保持透明,公事自不待說,親戚朋友來往,來了什么人,談了什么話,都應該有人記錄,這是責任,也是居于高位的代價;同時,還可以阻止一些人對你有非分之想,跟你說非分之言,也是對自己的保護。你今天把皇帝說羞愧了,還賞賜綢緞五百匹,明天照樣可能會有說不清楚的事情。信任和透明的關(guān)系,不是信任就可以不透明,而是透明才有信任。身為大臣,不要隱私,越透明越好,透明才能帶來安全。有的大臣為了避嫌,不交結(jié)賓客。沒朋友,就沒私心,沒私事,沒私利。魏徵要交朋友,那你就全部透明化也行,哪能給皇帝感情壓力,要他絕對信任你呢?
司馬光記錄這一段,他當然是贊同魏徵。讀者可以代入自己,切己體察,如果你是魏徵,你會怎么做。
32、
皇上神采英毅,群臣進見者,都舉止失措;皇上也知道,每次見人奏事,必定和顏悅色,希望能聽見規(guī)諫。曾經(jīng)對公卿們說:“人想要看見自己的形貌,必定要依靠明鏡;君王要知道自己的過失,必須要靠忠臣。如果君王剛愎自賢,臣下阿諛順旨,那君王失去了他的國家,臣子們又豈能保全自己!比如虞世基等諂事隋煬帝以保富貴,隋煬帝既弒,虞世基等也伏誅。你們應該以此為戒,事有得失,一定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