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
隋朝右武衛(wèi)大將軍李景鎮(zhèn)守北平,變民首領(lǐng)高開道包圍,過了一年多也不能攻克。遼西太守鄧暠率軍增援,李景率其部眾轉(zhuǎn)移到柳城;后來準(zhǔn)備回幽州,在路上為盜匪所殺。高開道于是攻取北平,進而攻陷漁陽郡,有馬數(shù)千匹,部眾近萬,自稱燕王,改年號為始興,定都漁陽。
懷戎和尚高曇晟,趁著縣令設(shè)齋會,士民大集,高曇晟與和尚五千人裹挾齋眾造反,殺縣令及鎮(zhèn)將,自稱大乘皇帝,立尼姑靜宣為邪輸皇后,改年號為法輪。遣使招高開道,立為齊王。高開道率眾五千人歸附他,過了幾個月,高開道襲殺曇晟,兼并了他的全部部眾。
50、
有犯法不至死者,皇上李淵特命殺他。監(jiān)察御史李素立進諫說:“三尺之法,王者與天下共同遵守;法一動搖,人們就手足無措。陛下剛剛闖下開國大業(yè),為什么就拋棄法律!臣身為司法官員,不敢奉詔?!被噬下爮?,從此對他特別恩遇,命有司授給他七品清要官(地位顯貴、職司重要而政務(wù)不繁的官職);有司擬任命他為雍州司戶,皇上說:“此官要而不清?!庇?jǐn)M秘書郎?;噬险f:“此官清而不要?!庇谑沁秊槭逃?。李素立,是李義深的曾孫。
皇上任命一位胡人舞蹈演員安叱奴為散騎侍郎。禮部尚書李綱進諫說:“古代樂工不與士人并列,就算賢德如師曠、師襄,子孫們都一致繼承祖業(yè)。唯獨齊末封曹妙達(dá)為王,安馬駒為開府,后世國君都引以為戒。如今天下新定,開國功臣,還沒有全部得到賞賜,高才博學(xué)之士,還沒有得到任用;而先擢升一個歌舞的胡人為五品官員,讓他身上掛著玉佩,系著印信的絲帶拖在地上,在皇宮中走來走去,這不是給后世的好榜樣?!被噬喜凰f:“我已經(jīng)授給他了,不可追回?!?/p>
陳岳論曰:
受命之主,發(fā)號施令,都要考慮到子孫將來一定會效法;一件事不中理,就成為取禍的階梯。如今高祖說:“業(yè)已授之,不可追回”,如果授給他是對的,當(dāng)然很好;如果授給他是錯的,怎么不能追回呢!君人之道,不得不把“業(yè)已授之”這句話作為警誡!
51、
涼帝李軌的吏部尚書梁碩,有智略,李軌常倚靠他為軍師。梁碩見胡人勢力越來越膨脹,秘密勸李軌應(yīng)該加以防察,由此與戶部尚書安修仁有矛盾。李軌的兒子李仲琰曾經(jīng)去拜訪梁碩,梁碩對他沒有特別恭敬,李仲琰與安修仁一起在李碩跟前說梁軌壞話,誣告他謀反,李軌用毒酒把梁碩殺死。
有胡人巫師對李軌說:“上帝會派玉女從天而降?!崩钴壪嘈牛靼l(fā)民伕筑臺以等候玉女,勞民傷財。河右地區(qū)饑荒,人相食,李軌傾盡家財以賑濟;還是不夠,想要打開糧倉,發(fā)放儲備糧食,召群臣商議之。曹珍等人都說:“國以民為本,豈能愛惜糧食而坐視人民餓死!”謝統(tǒng)師等都是隋朝舊官,心中始終不服,秘密與胡人結(jié)黨,排斥李軌的故人,于是詬罵曹珍說:“百姓餓死的,都是自己身體羸弱,勇壯之士都不至于此。國家儲備糧食,是用來防范緊急情況的,怎么能散發(fā)去喂養(yǎng)這些羸弱之人!仆射只想收買人心,卻不為國家著想,不是忠臣?!崩钴壭乓詾槿?,于是士民離怨。
華杉曰:
胡三省注解說:“為李軌敗亡張本”,胡三省的注解,“張本”是高頻詞,意思是作為伏筆而預(yù)先說在前面的話,為事態(tài)的發(fā)展預(yù)先做的安排,起源于,開始,原由,依據(jù)。這是資治通鑒的一種寫法,事先埋下話頭,以后事態(tài)怎么發(fā)展,事機就在這里?;蛘哒f,這就是“危機”,危亡的扳機,他扣下了,啟動了。
這一段,也正好用于了了《論語》一段學(xué)術(shù)公案,和之前李密的“足食”是同一段,不過是后半段。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p>
前半段好理解,子貢問政,治理國家的關(guān)鍵是什么??鬃踊卮鹫f,關(guān)鍵就三條:足食,足兵,對人民講信義。后半段,問題來了,子貢接著問,如果遇到危機,這三條不能都做到,先放棄哪一條呢?老師說,去掉兵。子貢再追問,如果危機更大,剩下兩條也不能都做到,再放棄哪一條呢?老師說,去掉食。唯有信義,寧死不可放棄。
“去食”兩個字,歷代誤解很多,兩個誤解,一是把第一句就解釋錯了,解釋成“如果足食,足兵,人民就會信賴政府。”生活富足,軍力強大,人民就安心。為什么會這么誤解呢?因為很多統(tǒng)治者就是這么想的,你有吃有穿,我有兵,自然安定團結(jié)。這個錯誤比較明顯,比較容易說清楚。因為下文子貢問,如果要去掉一條,這三條先去掉哪一條??梢娺@是有吃,有兵,有信,這三條并列的,而不是因果關(guān)系。
第二個誤解,去食,去誰的食?自古皆有死,是讓誰死?很多人,包括朱熹、張居正,都理解成去人民之食,讓人民去死。因為“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似乎“民”是主語。人沒有信義,還活著做什么?寧愿他死,也要他講信義。這是希特勒的想法,如果德國戰(zhàn)敗,德國民族的生存就沒有意義了,還活著干什么。
正確答案是,遇到必不得已的危機,比如大荒年,先去掉軍備,周朝就有“兇歲去兵”的規(guī)矩,《周書》說:“年饑則軍備不制”。去掉軍備,不害怕嗎?如果政府和人民相互相信,不怕人民推翻政府,自然就沒有什么害怕。去兵而有食有信,與民固守,自足立國,也不怕別國打進來。
大荒年,去掉了軍備,財政還是支撐不了,那就去食,去掉糧食儲備,“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笔且l死?要誰不怕死?是要君主不怕死,貴族們不怕死。軍備沒了,糧食財貨儲積都沒了,我的政權(quán)靠什么呢?孔子說,大不了一死嘛,身死國滅嘛,你為了人民,裁了軍備,空了糧倉,就算死了,人民對你感恩戴德,你雖死猶生。再說了,你為了人民,可以放棄自己的一切,人民會放棄你嗎?你想死還死不了呢!反過來,“民無信不立”,如果全國人民都在餓肚子,你守著糧倉,加強軍備,以為那可以保護你,那全國人民都是你的仇敵,哪用得著別國侵略,你自己就垮了,那才要死。這個也有歷史案例,東漢董卓為了防止自己失敗,在長安城二百六十里之外,修筑超級軍事堡壘郿塢,存了三十年糧食,還根據(jù)不同年齡段,從娃娃抓起,養(yǎng)了供他享用三十年的美女八百人,說:“事成,雄踞天下;不成,守此足以終老?!彼硎艿搅藛幔縿e說民無信不立,他連和自己的干兒子呂布之間的信義都沒有建立,被呂布捅死了。
李軌此時,就面對子貢問孔子的極端情況,他不能“去食”,就要敗了。
資治通鑒卷第一百八十七
唐紀(jì)三
公元619年正月——十月
不滿1年。
高祖神堯大圣光孝皇帝上之下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
1、
春,正月二日,王世充將隋朝朝廷所有高官、名士全部轉(zhuǎn)為他的太尉府官屬,杜淹、戴胄都在其中。戴胄,是安陽人。
隋朝將軍王隆率領(lǐng)屯衛(wèi)將軍張鎮(zhèn)周、都水少監(jiān)蘇世長等山南兵剛剛抵達(dá)東都。王世充??偝?,事無大小,全部向太尉府匯報;朝廷臺省監(jiān)署,全都清凈無事。王世充在府門外樹立三個招牌,一、征求有文學(xué)才識,能匡濟時務(wù)的;二、征求有武勇智略,能摧鋒陷敵的;三、征求身受冤枉,要告狀申冤的。于是上書陳事者每天都有數(shù)百人,王世充全部引見,親自閱覽訴狀,殷勤慰諭,人人自喜,以為言聽計從,但是終究什么也沒有施行。下至士卒廝奴,王世充都以甜言蜜語取悅,但沒有什么實際施恩
隋朝馬軍總管獨孤武都為王世充所親任,他的堂弟、司隸大夫獨孤機與虞部郎楊恭慎、前勃??ぶ鞑緦O師孝、步兵總管劉孝元、李儉、崔孝仁密謀召迎唐軍,讓崔孝仁對獨孤武都說:“王公徒為兒女之態(tài)以悅下愚,而卑鄙狹隘、貪婪殘忍,不顧親舊,豈能成大業(yè)!圖讖說得很清楚,天下應(yīng)歸李氏,人人都知道。唐起兵于晉陽,即刻控有關(guān)內(nèi),軍隊所到之處,通行無阻,英雄像影子跟著人走一樣歸附他。而且坦懷待物,舉拔善人,酬報功勞,不念舊惡,據(jù)勝勢以爭天下,誰能與他為敵!我們跟錯了人,坐等夷滅。如今任管公的兵近在新安,又是我的故人,如果派間諜去聯(lián)絡(luò)他,讓他夜里到東都城下,我們一起做內(nèi)應(yīng),開門接納,大事一定可成?!豹毠挛涠悸爮摹J虑樾孤?,王世充將他們?nèi)繗⑺?。楊恭慎,是楊達(dá)之子。
華杉曰:
崔孝仁說王世充為兒女之態(tài)以悅下愚,這“以悅下愚”四個字,還有相近的,叫“以惑下愚”,都是史書里的高頻詞,就是欺騙那些愚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