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03, 上海
? 維? 心? 說?
前幾天給自己放了幾天假。說是放假,其實內心倒是一直處于一種相對低谷的位置在斗爭——工作遭遇的堵心的事不少,進而產生對工作意義的疑問,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思考。
昨天一位朋友說,在工作之余應該找到一件自己喜歡做的事來充實自己的生活。盡管工作會有很多的壓力和妥協,但有一件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是一件幸事。
對于我來說,這件事就是把《傳習錄》繼續下去。
今天這一段《傳習錄》討論的是“居敬窮理”。而“居敬窮理”對我們當下的工作和生活有很多現實指導意義。
“居敬窮理”是理學家主張的一種道德修養方式?!熬泳础闭Z出《論語·雍也》“居敬而行簡”,“居敬”意為在生活中保持恭敬謹慎的態度;“窮理”語見《周易·說卦》“窮理盡性以至于命”,“窮理”就是探求萬物之理。
理學家認為,“居敬”是“心”的“主一”,不受外物所牽累;“窮理”就是“欲知事物之所以然與其所當然者而已”。
不同理學家對“居敬窮理都有不同的表述。到了朱熹這里,朱熹更明確地說:“學者功夫唯在居敬窮理二事。此二事互相發。能窮理,則居敬工夫日益進;能居敬,則窮理工夫日益密。”
朱熹明確地把“居敬”和“窮理”認為是兩件事。根本原因是朱熹把心和理認為是分開的,所以“居敬”是“心”的主一之功,“窮理”是窮物之理學因為心、物為二,所以“居敬”、“窮理”是兩件事。
那陽明先生怎么認為的呢?
陽明先生認為“天地間只有此一事”,這一件事就是致良知,哪里有兩件事?如果看各個不同事物的數量,那有怎么只有兩件?
這一段原文不難理解,因此不去直接翻譯了。
陽明先生的主要觀點是,居敬是存養心之天理,因此居敬也就是窮理。
同樣,比如孝順雙親是窮孝之理,侍奉君王是窮忠之理。但忠孝之理不在父母君王身上,而是在自己的心上,所以窮理就是窮此心之理。窮理就是居敬。
歸根結底,陽明先生認為居敬和窮理就是一件事,而非兩件事。
在本段中,突出講到了“敬”字。什么是“敬”?“敬”就是主一。
主一不是專一,不是指讀書就一心在讀書上,接事就一心在接事上。
一就是天理,主一就是主這個天理。如果不知道一是天理,那主一就變成了逐物。這也是主一和專一的區別。
所以,從窮理的主一性來說,窮理就是居敬;從居敬到了精密處來說,居敬就是窮理了。
《易》中說:“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本淳褪菬o事時的義,義就是有事時的敬。所以孔子說“修己以敬”,就不用再去說義了;孟子說“集義”,也不用再去說個敬了,意思其實都已經包含在內。
不管怎么說,工夫其實就是一樣。如果去拘泥于文字,割裂支離來看文義,那工夫就沒有著落點了。
回到我們的工作上,工作可以類比為另一個層面的事君,所以工作需要窮忠之理。在窮忠之理的過程中,需要居敬,需要恭敬謹慎。即使工作的壓力再大,問題再多,也總有解決的方式,所以需要主一,去把握工作中的重要問題和主要矛盾。
工作中總會遇到堵心之事。心之所以會堵,是因為我們太在意于他人的評價和事情的影響。為了心不要堵,首要是讓自己不去動心、不去動氣,不受他人言語影響。
其次,不動心不動氣也不是讓自己不去做事,逃避問題,相反是讓自己把心思放在解決問題的方法上,而不是與人斗氣之上。解決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窮忠之理的表現。
最后一點,雖然工作時去窮忠之理,但那是心發意于工作時說的??墒俏覀兠刻爝€會遇到工作以外的很多事,我們有家庭、有生活,我們都要用心去對待。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絕不能因為工作而破壞了生活的平衡,乃至心的平衡。
工作和生活是兩回事,因此不能顧此失彼,刻意于一方都是不對的。
居敬與窮理是一件事,得而兼之就是主一之工夫。
真正的主一工夫是無論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都能時時居敬,時時窮理。
原? 文?
梁日孚問:“居敬、窮理是兩事,先生以為一事,何如?”? ?
先生曰:“天地間只有此一事,安有兩事?若論萬殊,‘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又何止兩?公且道居敬是如何?窮理是如何?”? ?
曰:“居敬是存養工夫,窮理是窮事物之理?!? ?
曰:“存養個甚?”? ?
曰:“是存養此心之天理。”? ?
曰:“如此,亦只是窮理矣。”
曰:“且道如何窮事物之理?”? ?
曰:“如事親便要窮孝之理,事君便要窮忠之理。”? ?
曰:“忠與孝之理,在君親身上?在自己心上?若在自己心上,亦只是窮此心之理矣。且道如何是敬?”? ?
曰:“只是主一。”? ?
“如何是主一?”? ?
曰:“如讀書便一心在讀書上,接事便一心在接事上?!? ?
曰:“如此則飲酒便一心在飲酒上,好色便一心在好色上。卻是逐物,成甚居敬功夫?”? ?
日孚請問。? ?
曰:“一者,天理。主一是一心在天理上。若只知主一,不知一即是理,有事時便是逐物,無事時便是著空。惟其有事無事,一心皆在天理上用功。所以居敬亦即是窮理。就窮理專一處說,便謂之居敬;就居敬精密處說,便謂之窮理。卻不是居敬了別有個心窮理,窮理時別有個心居敬。名雖不同,功夫只是一事。就如《易》言‘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即是無事時義,義即是有事時敬,兩句合說一件。如孔子言‘修己以敬’,即不須言義;孟子言‘集義’,即不須言敬。會得時,橫說豎說,工夫總是一般。若泥文逐句,不識本領,即支離決裂,工夫都無下落?!?/p>
維心說:陽明心學傳習平臺
除原文部分外,文章內容由覺晨原創,版權歸“維心說”所有。轉載請聯系作者覺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