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七個好習慣》之類圖書的童鞋都知道,好習慣首推“積極主動”。
積極主動即采取主動,為自己過去、現在及未來的行為負責,并依據原則及價值觀,而非情緒或外在環境來下決定。
以上是百度百科的定義,有點非人話。我理解,工作中積極主動的人,在完成常規工作以后,還會對本職工作進一步鉆研以尋求突破,對非本職工作也會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
例如,客服將用戶投訴處理完之后,主動將近期的投訴內容歸類,將反饋較多的幾類問題傳輸給產品汪,以尋求產品上的改進,這就相當于客服將本職工作做到了120%。再比如,產品汪看到測試比較忙,而恰好自己以前又做過測試,就主動分擔了一半測試工作,這就相當于產品汪在自己熟悉的非本職工作上幫了測試的忙。
有人表示,“我每天都一絲不茍地完成了本職工作,這還不夠?”“我為啥要主動幫別人做事,又不多發工資,我虧了好嗎?有的人連本職工作都做不明白!”……那么,積極主動地投入工作究竟會得到什么。
首先是經驗的累積。
這個應該很好理解,刷經驗值嘛,事情做得多,經驗值自然就高。日復一日的工作,其實都是在累積工作經驗,本職工作做得多是為了讓自己熟能生巧、精益求精,非本職工作做的多是為了未來更好成長、博學多才。
其次是可以發現更多的問題。
我們說,鉆研的越深,就越可能發現問題,有些東西在你當前的認知水平下,是正確的,但是如果往深里想,可能就不那么正確了。比如說,工作中,執行層和管理層的觀點經常會有分歧,因為考慮問題的深度并不一樣,結論自然不一樣。再比如說,產品汪日常工作主要是和原型圖打交道,原型圖的本質是一種媒介,用于將需求方的想法精準地表達出來,如果別人看到原型之后還需要揣摩其中要表達的想法,那么嚴格來講這個原型圖就是不合格。
最后是給別人留下的印象。
積極主動的人給別人留下的印象自然是“嚴于律己”、“熱情”、“靠譜”這一類的。印象這個東西還是挺重要的,給別人留下好印象,可能意味著你會獲得更多的機會。如果某人幫過我,那我在工作中遇到問題時,也會主動和他討論,請他參謀一下,雙方獲益。如果領導下發一個緊急任務,沒時間理得特別清楚,那一定會將任務指定給他覺得“靠譜”的同學,其實這種任務才是最鍛煉人的,也是一個很好的展示自我的機會。
所以說,還是積極一點的好,也許,你會因此進入一個新的世界。
Thank you for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