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古兗州青蓮閣(平水韻)(3-3)
作者:魏裕昌(教授級高工)
(2021年10月28日)
(上接3-2)
十一、李白7次當涂
?
㈠727年當涂縣為江南道宣州
618年(唐武德元年)當涂縣屬宣州。620年(唐武德3年)改丹陽縣隸屬揚州。627年(唐貞觀元年)宣州屬江南道。733年(唐開元21年)江南道改東、西兩道,宣州屬江南西道。758年(唐乾元元年)宣州當涂縣屬升州。761(唐上元2年)當涂縣歸宣州。727年當涂縣為江南道宣州。
?
㈡李白當涂年表
1、725年秋,唐開元13年,25歲。第1次到當涂。李白出三峽,下金陵、揚州,至當涂天門山、牛渚磯,游洞庭,南窮蒼梧。作《江上望皖公山》、《望天門山》、《金陵城西月下吟》、《楊叛兒》、《長干行》。
2、727年,開元15年,27歲。第2次到當涂,李白至當涂牛渚停舟夜泊,寓居白兆山(今湖北安陸市煙店鎮)。沿江西上,觀云夢,寓安州北壽山。作《夜泊牛渚懷古》。北游汝海、襄州,結識孟浩然。孟浩然牽線,與故相許圉師孫女徐氏在安陸結婚。與元丹丘一起受安州都督馬正會和李京之長史接見。作《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上安州李長史書》。
3、739年秋,開元27年,39歲。第3次到當涂。李白從安宜(今江蘇寶應)經當涂、采石、至巴陵,作《月夜江行寄崔員外宗之》。春在楚州安宜,作《贈徐安宜》、《白田馬上聞鶯》,重游揚州、蘇州、杭州,作《見京兆韋參軍量移東陽二首》、《與從侄杭州刺史良游天竺寺》。秋至巴陵,遇王昌齡,齡作《巴陵送李十二》。
4、747年,天寶6年,47歲。第4次到當涂。李白被玄宗賜金還山,離長安。由兗州至金陵到越中,悼賀知章,作《對酒憶賀監二首并序》、《重憶一首》。至宣城、當涂、采石、丹陽、橫山,作《望夫石》、《贈丹陽橫山處士周惟長》、《化城寺大鐘銘》、《自金陵泝流過白壁山玩月達天門寄句容王主薄》、《下途歸石門舊居》、《題東溪公幽居》、《白纻辭三首》。
5、754年,天寶13年,54歲。第5次到當涂。李白自幽州到宣城、當涂、南陵、涇縣、青陽、秋浦,泛舟姑孰溪、丹陽湖,登牛渚磯,望天門山,觀謝公池、桓公井,眺凌歊臺,歌白纻山,作《春日陪楊江寧及諸官宴北湖感古作》、《姑孰十詠》、《橫江詞六首》、《夏日陪司馬武公與群賢宴姑孰亭序》、《陪族叔當涂宰游化城寺清風亭》、《夜泊黃山聞殷十四吳吟》、《當涂趙炎少府粉圖山水歌》。五月,至揚州,遇魏顥,返金陵,請魏顥編集李白詩作,作《送王屋山人魏顥還王屋》。聞晁衡回國途中遇難,作《哭晁卿衡》。
6、757年,至德2年,57歲。第6次到當涂。正月,在永王軍營,作《永王東巡歌》。二月,永王兵敗丹陽,李白自丹陽郡南奔,作《南奔書懷》。旋被搏入尋陽獄中,作《獄中上崔相渙》、《上崔相百憂章》、《萬憤詞投魏郎中》、《尋陽非所寄內》。夫人宗氏四處奔走,江南宣慰使崔渙、御史中承相宋若思,極力救之,四月,從賊營逃出,入宋若思幕,謁肅宗于風翔,授右拾遺。作《中丞宋公以吳兵三千赴河南軍次尋陽脫余之囚參謀幕府因贈之》、《為宋中丞自薦表》。旋臥病宿松(今安徽省宿松縣),作《贈張相鎬二首》、《贈閭丘宿松》。在宿松鯉魚山上題刻“聰明泉”3字。歲末,被判長流夜郎。巫山遇赦,到金陵、當涂、宣城、歷陽(今和縣)。
7、762年(唐寶應元年),李白第7次當涂。從宣城至當涂、采石,作《江南春懷》、《春日獨酌》、《田園言懷》、《日出入行》。八月,李白投李光弼,因病返金陵。十月,抱病當涂,投族叔當涂縣令李陽冰,作《獻從叔當涂宰李陽冰》、《當涂李宰君畫贊》,枕上授稿,托李陽冰編集作序,李陽冰編《草堂集》20卷,撰《草堂集序》。
763年(唐廣德元年)春,李白病情好轉,李陽冰卸任縣令,離開當涂,李白孤獨彷徨,作《九月九日飲》、《九月十日即事》。十一月,李白作《笑歌行》、《悲歌行》、《臨路歌》。
763年(唐寶應2年,癸卯)十一月初十(12月19日)李白卒于當涂,十二月,唐代宗李豫以“左拾遺詔”李白而李白已卒于當涂。
㈢李白當涂遺詩56篇
1、望天門山;
2、夜泊牛渚懷古;
3、月夜江行寄崔員外宗之;
4、望夫石;
5、贈丹陽橫山處士周惟長;
6、化城寺大鐘銘;
7、自金陵泝流,過白壁山玩月,達天門,寄句容王主薄;
8、下途歸石門舊居;
9、題東溪公幽居;
10、白纻辭三首;
11、姑孰十詠;
12、橫江詞六首;
13、夏日陪司馬武公與群賢宴姑孰亭序;
14、陪族叔當涂宰游化城寺清風亭;
15、夜泊黃山聞殷十四吳吟;
16、當涂趙炎少府粉圖山水歌;
17、江南春懷;
18、春日獨酌;
19、田園言懷;
20、日出入行;
21、獻從叔當涂宰李陽冰;
22、當涂李宰君畫贊;
23、九月九日飲;
24、九月十日即事;
25、笑歌行;
26、悲歌行;
27、臨路歌;
?
十二、李白7次宣城
?
㈠唐都督府宣城
625年(唐武德7年)為宣州都督府。743年(唐天寶元年)為宣城郡。890年(唐大順元年)為宣州丹陽縣,1949年設當涂市,1980年為宣城地區,1983年為馬鞍山市轄縣。
㈡李白7次宣城見從弟(宣州長史)李昭
1、753年,李白第1次宣城。李白魏州貴鄉(今河北大名縣),見縣令韋良。北游汾州,作《魏郡別蘇明府因北游》。經梁園(今河南商丘)到宣城,作《留別曹南群官至江南》、《自梁國至敬亭山見會公談陵陽山水》、《獨坐敬亭山》、《贈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陪侍御叔華登樓歌》。
2、754年,李白第2次宣城。李白春游金陵,作《春日陪楊江寧及諸官宴北湖感古作》。五月至揚州,與魏顥相遇,同返金陵,盡出詩文,請魏顥編集。作《送王屋山人魏顥還王屋》。聞晁衡回國途中遇難,做《哭晁卿衡》。秋游秋浦、涇縣,作《秋浦歌十七首》、《贈汪倫》。
3、755年,李白第3次宣城。李白經皖南到宣城,見宣城太守趙悅,作《贈宣城趙太守悅》、《為趙宣城與楊右相書》、《趙公西候新亭頌》。反對楊國忠發動的兩次征南詔之戰,作《書懷贈南陵常贊府》。冬梁園,逢安祿山陷陳留、洛陽,李白攜宗夫人經洛陽至華山。
4、756年,李白第4次宣城。李白自華山經當涂到宣城,作《奔亡道中五首》、《春于姑熟送趙四流炎方序》。又越中,作《經亂后將避地剡中留贈崔宣城》。過溧陽,作《扶風豪士歌》、《猛虎行》、《溧陽瀨水貞義女碑銘》。至杭州,作《感時留別從記徐王延年從弟延陵》。秋與宗夫人隱于廬山屏風疊,作《贈王判官時余隱居廬山屏風疊》。冬永王璘水軍至尋陽,三次遣使請李白入幕,作《贈韋秘書子春二首》、《別內赴征三首》。
5、759年,李白第5次宣城。關中大旱,死者從流,流者赦免,李白獲釋,順江而下,作《早發白帝城》。江夏見太守良宰。應邀與賈至泛舟洞庭。往來宣城、會稽。
6、761年,李白第6次宣城。李白暮春送宗夫人上廬山,作《送內尋廬山女道士李騰空二首》。重游皖南,作《宿五松山下荀媼家》,到金陵、宣城,作《餞李副使藏用移軍廣陵序》、《宣城送劉副使入秦》。投李光弼病返,作《聞李太尉大舉秦兵百萬出征東南,懦夫請纓,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還,留別金陵崔侍御》。至當涂投族叔縣令李陽冰,作《獻從叔當涂宰陽冰》。
7、762年,李白第7次宣城。李白去宣城(今安徽宣城)悼宣州刺史府蔣華,作《宣城哭蔣征君華》。至當涂、采石,作《江南春懷》、《春日獨酌》、《田園言懷》、《日出入行》。八月,李白投李光弼,因病返金陵。十月,抱病當涂,投族叔當涂縣令李陽冰,作《獻從叔當涂宰李陽冰》、《當涂李宰君畫贊》,枕上授稿,托李陽冰編集作序,李陽冰編《草堂集》20卷,撰《草堂集序》。
763年(唐廣德元年)春,李白病情好轉,李陽冰卸任縣令,離開當涂,李白孤獨彷徨,作《九月九日飲》、《九月十日即事》。十一月,李白作《笑歌行》、《悲歌行》、《臨路歌》。
763年(唐寶應2年,癸卯)十一月初十(12月19日)李白卒于當涂,十二月,唐代宗李豫以“左拾遺詔”李白而李白已卒于當涂。
㈢李白宣城遺詩45、遺文6共51篇
?
一)遺詩45篇
1、獨坐敬亭山(753年作于宣城)
作者: 李白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2、秋登宣城謝朓北樓
作者:李白
江城如畫里,山曉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3、贈宣州靈源寺仲濬公
作者:李白
敬亭白云氣,秀色連蒼梧。下映雙溪水,如天落鏡湖。
此中積龍象,獨許濬公殊。風韻逸江左,文章動海隅。
觀心同水月,解領得明珠。今日逢支遁,高談出有無。
4、題宛溪館
作者:李白
吾憐宛溪好,百尺照心明。何謝新安水,千尋見底清。
白沙留月色,綠竹助秋聲。卻笑嚴湍上,于今獨擅名。
5、九日登山(753年重陽日作于宣城)
作者:李白
淵明歸去來,不與世相逐。為無杯中物,遂偶本州牧。
因招白衣人,笑酌黃花菊。我來不得意,虛過重陽時。
題輿何俊發,遂結城南期。筑土按響山,俯臨宛水湄。
胡人叫玉笛,越女彈霜絲。自作英王胄,斯樂不可窺。
赤鯉涌琴高,白龜道馮夷。靈仙如仿佛,奠酹遙相知。
古來登高人,今復幾人在?滄洲違宿諾,明日猶可待。
連山似驚波,合沓出溟海。揚袂揮四座,酩酊安所知?
齊歌送清揚,起舞亂參差。賓隨落葉散,帽逐秋風吹。
別后登此臺,愿言長相思。
6、哭宣城善釀紀叟
作者:李白
紀叟黃泉里,還應釀老春。夜臺無曉日,沽酒與何人。
7、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753年作于宣城)
作者:李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8、宣城見杜鵑花
作者: 李白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9、送友人
作者: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10、謝公亭
作者: 李白
謝亭離別處,風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鳴秋。今古一相接,長歌懷舊游。
11、宣城哭蔣征君華(762年作于宣城)
作者: 李白
敬亭埋玉樹,知是蔣征君。安得相如草,空馀封禪文。
池臺空有月,詞賦舊凌云。獨掛延陵劍,千秋在古墳。
12、觀胡人吹笛
作者: 李白
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聲。十月吳山曉,梅花落敬亭。
愁聞出塞曲,淚滿逐臣纓。卻望長安道,空懷戀主情。
13、經亂離后天恩流夜郎憶舊游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
作者: 李白
天上白玉京,十二樓五城。仙人撫我頂,結發受長生。
誤逐世間樂,頗窮理亂情。九十六圣君,浮云掛空名。
天地賭一擲,未能忘戰爭。試涉霸王略,將期軒冕榮。
時命乃大謬,棄之海上行。學劍翻自哂,為文竟何成。
劍非萬人敵,文竊四海聲。兒戲不足道,五噫出西京。
臨當欲去時,慷慨淚沾纓。嘆君倜儻才,標舉冠群英。
開筵引祖帳,慰此遠徂征。鞍馬若浮云,送余驃騎亭。
歌鐘不盡意,白日落昆明。十月到幽州,戈鋋若羅星。
君王棄北海,掃地借長鯨。呼吸走百川,燕然可摧傾。
心知不得語,卻欲棲蓬瀛。彎弧懼天狼,挾矢不敢張。
攬涕黃金臺,呼天哭昭王。無人貴駿骨,騄耳空騰驤。
樂毅倘再生,于今亦奔亡。蹉跎不得意,驅馬過貴鄉。
逢君聽弦歌,肅穆坐華堂。百里獨太古,陶然臥羲皇。
征樂昌樂館,開筵列壺觴。賢豪間青娥,對燭儼成行。
醉舞紛綺席,清歌繞飛梁。歡娛未終朝,秩滿歸咸陽。
祖道擁萬人,供帳遙相望。一別隔千里,榮枯異炎涼。
炎涼幾度改,九土中橫潰。漢甲連胡兵,沙塵暗云海。
草木搖殺氣,星辰無光彩。白骨成丘山,蒼生竟何罪。
函關壯帝居,國命懸哥舒。長戟三十萬,開門納兇渠。
公卿如犬羊,忠讜醢與菹。二圣出游豫,兩京遂丘墟。
帝子許專征,秉旄控強楚。節制非桓文,軍師擁熊虎。
人心失去就,賊勢騰風雨。惟君固房陵,誠節冠終古。
仆臥香爐頂,餐霞漱瑤泉。門開九江轉,枕下五湖連。
半夜水軍來,潯陽滿旌旃。空名適自誤,迫脅上樓船。
徒賜五百金,棄之若浮煙。辭官不受賞,翻謫夜郎天。
夜郎萬里道,西上令人老。掃蕩六合清,仍為負霜草。
日月無偏照,何由訴蒼昊。良牧稱神明,深仁恤交道。
一忝青云客,三登黃鶴樓。顧慚禰處士,虛對鸚鵡洲。
樊山霸氣盡,寥落天地秋。江帶峨眉雪,川橫三峽流。
萬舸此中來,連帆過揚州。送此萬里目,曠然散我愁。
紗窗倚天開,水樹綠如發。窺日畏銜山,促酒喜得月。
吳娃與越艷,窈窕夸鉛紅。呼來上云梯,含笑出簾櫳。
對客小垂手,羅衣舞春風。賓跪請休息,主人情未極。
覽君荊山作,江鮑堪動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逸興橫素襟,無時不招尋。朱門擁虎士,列戟何森森。
剪鑿竹石開,縈流漲清深。登臺坐水閣,吐論多英音。
片辭貴白璧,一諾輕黃金。謂我不愧君,青鳥明丹心。
五色云間鵲,飛鳴天上來。傳聞赦書至,卻放夜郎回。
暖氣變寒谷,炎煙生死灰。君登鳳池去,忽棄賈生才。
桀犬尚吠堯,匈奴笑千秋。中夜四五嘆,常為大國憂。
旌旆夾兩山,黃河當中流。連雞不得進,飲馬空夷猶。
安得羿善射,一箭落旄頭。
14、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作者: 李白
灞涘望長安,河陽視京縣。白日麗飛甍,參差皆可見。
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
去矣方滯淫,懷哉罷歡宴。佳期悵何許,淚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鄉,誰能鬒不變?
15、贈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755年作于宣城)
作者:李白
白若白鷺鮮,清如清唳蟬。受氣有本性,不為外物遷。
飲水箕山上,食雪首陽顛。回車避朝歌,掩口去盜泉。
岧峣廣成子,倜儻魯仲連。卓絕二公外,丹心無間然。
昔攀六龍飛,今作百煉鉛。懷恩欲報主,投佩向北燕。
彎弓綠弦開,滿月不憚堅。閑騎駿馬獵,一射兩虎穿。
回旋若流光,轉背落雙鳶。胡虜三嘆息,兼知五兵權。
槍槍突云將,卻掩我之妍。多逢剿絕兒,先著祖生鞭。
據鞍空矍鑠,壯志竟誰宣。蹉跎復來歸,憂恨坐相煎。
無風難破浪,失計長江邊。危苦惜頹光,金波忽三圓。
時游敬亭上,閑聽松風眠。或弄宛溪月,虛舟信洄沿。
顏公二十萬,盡付酒家錢。興發每取之,聊向醉中仙。
過此無一事,靜談秋水篇。君從九卿來,水國有豐年。
魚鹽滿市井,布帛如云煙。下馬不作威,冰壺照清川。
霜眉邑中叟,皆美太守賢。時時慰風俗,往往出東田。
竹馬數小兒,拜迎白鹿前。含笑問使君,日晚可回旋?
遂歸池上酌,掩抑清風弦。曾標橫浮云,下撫謝脁肩。
樓高碧海出,樹古青蘿懸。光祿紫霞杯,伊昔忝相傳。
良圖掃沙漠,別夢繞旌旃。富貴日成疏,愿言杳無緣。
登龍有直道,倚玉阻芳筵。敢獻繞朝策,思同郭泰船。
何言一水淺?似隔九重天。崔生何傲岸,縱酒復談玄。
身為名公子,英才苦迍邅。鳴鳳托高梧,凌風何翩翩。
安知慕群客,彈劍拂秋蓮。
16、自梨園至敬亭山見會公談陵陽山水兼期同游因有此贈(753年作于宣城)
作者:李白
我隨秋風來,瑤草恐衰歇。中途寡名山,安得弄云月?
渡江如昨日,黃葉向人飛。敬亭愜素尚,弭棹流清輝。
冰谷明且秀,陵巒抱江城。粲粲吳與史,衣冠耀天京。
水國饒英奇,潛光臥幽草。會公真名僧,所在即為寶。
開堂振白拂,高論橫青云。雪山掃粉壁,墨客多新文。
為余話幽棲,且述陵陽美。天開白龍潭,月映清秋水。
黃山望石柱,突兀誰開張?黃鶴久不來,子安在蒼茫。
東南焉可窮,山鳥飛絕處。稠疊千萬峰,相連入云去。
聞此期振策,歸來空閉關。相思如明月,可望不可攀。
何當移白足,早晚凌蒼山?且寄一書札,令予解愁顏。
17、游敬亭寄崔侍御
作者:李白
我家敬亭下,輒繼謝公作。相去數百年,風期宛如昨。
登高素秋月,下望青山郭。俯視鴛鷺群,飲啄自鳴躍。
夫子雖蹭蹬,瑤臺雪中鶴。獨立窺浮云,其心在寥廓。
時來一顧我,笑飯葵與藿。世路如秋風,相逢盡蕭索。
腰間玉具劍,意許無遺諾。壯士不可輕,相期在云閣。
18-19、宣州九日聞崔四侍御與宇文太守游敬亭余時登響山不同此賞醉后寄崔侍御
作者:李白
其一
九日茱萸熟,插鬢傷早白。登高望山海,滿目悲古昔。
遠訪投沙人,因為逃名客。故交竟誰在,獨有崔亭伯。
重陽不相知,載酒任所適。手持一枝菊,調笑二千石。
日暮岸幘歸,傳呼隘阡陌。彤襟雙白鹿,賓從何輝赫。
夫子在其間,遂成云霄隔。良辰與美景,兩地方虛擲。
晚從南峰歸,蘿月下水壁。卻登郡樓望,松色寒轉碧。
咫尺不可親,棄我如遺舄。
其二
九卿天上落,五馬道旁來。列戟朱門曉,褰幃碧嶂開。
登高望遠海,召客得英才。紫綬歡情洽,黃花逸興催。
山從圖上見,溪即鏡中回。遙羨重陽作,應過戲馬臺。
20、登敬亭北二小山余時送客逢崔侍御并登此地
作者:李白
送客謝亭北,逢君縱酒還。屈盤戲白馬,大笑上青山。
回鞭指長安,西日落秦關。帝鄉三千里,杳在碧云間。
21、餞校書叔云
作者:李白
少年費白日,歌笑矜朱顏。不知忽已老,喜見春風還。
惜別且為歡,裴回桃李間。看花飲美酒,聽鳥臨晴山。
向晚竹林寂,無人空閉關。
22、贈從弟宣州長史昭
作者:李白
淮南望江南,千里碧山對。我行倦過之,半落青天外。
宗英佐雄郡,水陸相控帶。長川豁中流,千里瀉吳會。
君心亦如此,包納無小大。搖筆起風霜,推誠結仁愛。
訟庭垂桃李,賓館羅軒蓋。何意蒼梧云,飄然忽相會。
才將圣不偶,命與時俱背。獨立山海間,空老圣明代。
知音不易得,撫劍增感慨。當結九萬期,中途莫先退。
23、宣州長史弟昭贈余琴溪中雙舞鶴詩以言志
作者:李白
令弟佐宣城,贈余琴溪鶴。謂言天涯雪,忽向窗前落。
白玉為毛衣,黃金不肯博。背風振六翮,對舞臨山閣。
顧我如有情,長鳴似相托。何當駕此物,與爾騰寥廓。
24、贈崔司戶文昆季
作者:李白
雙珠出海底,俱是連城珍。明月兩特達,馀輝傍照人。
英聲振名都,高價動殊鄰。豈伊箕山故,特以風期親。
惟昔不自媒,擔簦西入秦。攀龍九天上,忝列歲星臣。
布衣侍丹墀,密勿草絲綸。才微惠渥重,讒巧生緇磷。
一去已十載,今來復盈旬。清霜入曉鬢,白露生衣巾。
側見綠水亭,開門列華茵。千金散義士,四坐無凡賓。
欲折月中桂,持為寒者薪。路傍已竊笑,天路將何因。
垂恩倘丘山,報德有微身。
25、送崔氏昆弟之金陵
作者:李白
放歌倚東樓,行子期曉發。秋風渡江來,吹落山上月。
主人出美酒,滅燭延清光。二崔向金陵,安得不盡觴。
水客弄歸棹,云帆卷輕霜。扁舟敬亭下,五兩先飄揚。
峽石入水花,碧流日更長。思君無歲月,西笑阻河梁。
26、聽蜀僧濬彈琴
作者:李白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響入霜鐘。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
27、別韋少府
作者:李白
西出蒼龍門,南登白鹿原。欲尋商山皓,猶戀漢皇恩。
水國遠行邁,仙經深討論。洗心向溪月,清耳敬亭猿。
筑室在人境,閉門無世喧。多君枉高駕,贈我以微言。
交乃意氣合,道因風雅存。別離有相思,瑤瑟與金樽。
28、贈宣州趙太守悅(755年作于宣城)
作者:李白
趙得寶符盛,山河功業存。三千堂上客,出入擁平原。
六國揚清風,英聲何喧喧。大賢茂遠業,虎竹光南藩。
錯落千丈松,虬龍盤古根。枝下無俗草,所植唯蘭蓀。
憶在南陽時,始承國士恩。公為柱下史,脫繡歸田園。
伊昔簪白筆,幽都逐游魂。持斧冠三軍,霜清天北門。
差池宰兩邑,鶚立重飛翻。焚香入蘭臺,起草多芳言。
夔龍一顧重,矯翼凌翔鹓。赤縣揚雷聲,強項聞至尊。
驚飆頹秀木,跡屈道彌敦。出牧歷三郡,所居猛獸奔。
遷人同衛鶴,謬上懿公軒。自笑東郭履,側慚狐白溫。
閑吟步竹石,精義忘朝昏。憔悴成丑士,風云何足論?
獼猴騎土牛,羸馬夾雙轅。愿借羲皇景,為人照覆盆。
溟海不振蕩,何由縱鵬鯤。所期玄津白,倜儻假騰鶱。
29、戲贈鄭漂洋
作者:李白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無弦,漉酒用葛巾。
清風北窗下,自謂羲皇人。何時到栗里,一見平生親。
30、春日獨坐寄鄭明府
作者:李白
燕麥青青游子悲,河堤弱柳郁金枝。
長條一拂春風去,盡日飄揚無定時。
我在河南別離久,那堪坐此對窗牖。
情人道來竟不來,何人共醉新豐酒。
31、寄當涂趙少府炎
作者:李白
晚登高樓望,木落雙江清。寒山饒積翠,秀色連州城。
目送楚云盡,心悲胡雁聲。相思不可見,回首故人情。
32、謝公亭
作者:李白
謝公離別處,風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鳴秋。今古一相接,長歌懷舊游。
33、寄崔寺御
作者:李白
宛溪霜夜聽猿愁,去國長為不系舟。
獨憐一雁飛南海,卻羨雙溪解北流。
高人屢解陳蕃榻,過客難登謝脁樓。
此處別離同落葉,朝朝分散敬亭秋。
34、古風其一
作者:李白
羽檄如流星,虎符合專城。喧呼救邊急,群鳥皆夜鳴。
白日曜紫微,三公運權衡。天地皆得一,澹然四海清。
借問此何為?答言楚征兵。渡瀘及五月,將赴云南征。
怯卒非戰士,炎方難遠行。長號別嚴親,日月慘光晶。
泣盡繼以血,心摧兩無聲。困獸當猛虎,窮魚餌奔鯨;
千去不一還,投軀豈全身?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乎!
35、過崔八丈水亭
作者:李白
高閣橫秀氣,清幽并在君。檐飛宛溪水,窗落敬亭云。
猿嘯風中斷,漁歌月里聞。閑隨白鷗去,沙上自為群。
36、登敬亭山南望懷古贈竇主簿
作者:李白
敬亭一回首,目盡天南端。仙者五六人,常聞此游盤。
溪流琴高水,石聳麻姑壇。白龍降陵陽,黃鶴呼子安。
羽化騎日月,云行翼鴛鸞。下視宇宙間,四溟皆波瀾。
汰絕目下事,從之復何難?百歲落半途,前期浩漫漫。
強食不成味,清晨起長嘆。愿隨子明去,煉火燒金丹。
37、留別曹南群官至江南(753年作于宣城)
我昔釣白龍,放龍溪水傍。道成本欲去,揮手凌蒼蒼。
時來不關人,談笑游軒皇。獻納少成事,歸休辭建章。
十年罷西笑,覽鏡如秋霜。閉劍琉璃匣,煉丹紫翠房。
身佩豁落圖,腰垂虎鞶囊。仙人駕彩鳳,志在窮遐荒。
戀子四五人,裴回未翱翔。東流送白日,驟歌蘭蕙芳。
仙宮兩無從,人間久摧藏。范蠡說句踐,屈平去懷王。
飄飄紫霞心,流浪憶江鄉。愁為萬里別,復此一銜觴。
淮水帝王州,金陵繞丹陽。樓臺照海色,衣馬搖川光。
及此北望君,相思淚成行。朝云落夢渚,瑤草空高堂。
帝子隔洞庭,青楓滿瀟湘。懷君路綿邈,覽古情凄涼。
登岳眺百川,杳然萬恨長。知戀峨眉去,弄景偶騎羊。
38-42、奔亡道中五首(756年作于宣城)
作者:李白
其一
蘇武天山上,田橫海島邊。萬重關塞斷,何日是歸年?
其二
亭伯去安在?李陵降未歸。愁容受海色,短服改胡衣。
其三
談笑三軍卻,交游七貴疏。仍留一只箭,未射魯連書。
其四
函谷如玉關,幾時可生還?洛陽為易水,嵩岳是燕山。
俗變羌胡語,人多沙塞顏。申包惟慟哭,七日鬢毛斑。
其五
森森望湖水,青青蘆葉齊。歸心落何處,日沒大江西。
歇馬傍春草,欲行遠道迷。誰忍子規鳥,連聲向我啼。
43、經亂后將避地剡中留贈崔宣城(756年作于宣城)
作者:李白
雙鵝飛洛陽,五馬渡江徼。何意上東門,胡雛更長嘯。
中原走豺虎,烈火焚宗廟。太白晝經天,頹陽掩馀照。
王城皆蕩覆,世路成奔峭。四海望長安,顰眉寡西笑。
蒼生疑落葉,白骨空相吊。連兵似雪山,破敵誰能料?
我垂北溟翼,且學南山豹。崔子賢主人,歡娛每相召。
胡床紫玉笛,卻坐青云叫。楊花滿州城,置酒同臨眺。
忽思剡溪去,水石遠清妙。雪盡天地明,風開湖山貌。
悶為洛生詠,醉發吳越調。赤霞動金光,日足森海嶠。
獨散萬古意,閑垂一溪釣。猿近天上啼,人移月邊棹。
無以墨綬苦,來求丹砂要。華發長折腰,將貽陶公誚。
44、宣城送劉副使入秦
作者:李白
君即劉越石,雄豪冠當時。凄清橫吹曲,慷慨扶風詞。
虎嘯俟騰躍,雞鳴遭亂離。千金市駿馬,萬里逐王師。
結交樓煩將,侍從羽林兒。統兵捍吳越,豺虎不敢窺。
大勛竟莫敘,已過秋風吹。秉鉞有季公,凜然負英姿。
寄深且戎幕,望重必臺司。感激一然諾,縱橫兩無疑。
伏奏歸北闕,鳴騶忽西馳。列將咸出祖,英僚惜分離。
斗酒滿四筵,歌嘯宛溪湄。君攜東山妓,我詠北門詩。
貴賤交不易,恐傷中園葵。昔贈紫騮駒,今傾白玉卮。
同歡萬斛酒,未足解相思。此別又千里,秦吳渺天涯。
月明關山苦,水劇隴頭悲。借問幾時還,春風入黃池。
無令長相憶,折斷綠楊枝。
45、贈汪倫(754年作于宣城市轄縣涇縣)
作者: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二)遺文6篇
1、秋于敬亭送從侄端游廬山序
作者:李白
余小時,大人令誦《子虛賦》,私心慕之。及長,南游云夢,覽七澤之壯觀。酒隱安陸,蹉跎十年。
初,嘉興季父謫長沙西還,時途拜見,預飲林下。專乃稚子,嬉游在傍。今來有成,郁負秀氣。吾衰久矣!見爾慰心,申悲導舊,破涕為笑。
方告我遠涉,西登香爐。長山橫蹙,九江卻轉。瀑布天落,半與銀河爭流;騰虹奔電,潨射萬壑,此宇宙之奇詭也。其上有方湖石井,不可得而窺焉。
羨君此行,撫鶴長嘯。恨丹液未就,白龍來遲,使秦人著鞭,先往桃花之水。孤負夙愿,慚歸名山,終期后來,攜手五岳。情以送遠,詩寧闕乎?
2、趙公西侯新亭頌(755年作于宣城)
作者:李白
惟十有四載,皇帝以歲之驕陽,秋五不稔,乃慎擇明牧,恤南方凋枯。伊四月孟夏,自淮陰遷我天水趙公作藩于宛陵,祗明命也。惟公代秉天憲,作程南臺,洪柯大本,聿生懿德。宜乎哉!橫風霜之秀氣,郁王霸之奇略。初以鐵冠白筆,佐我燕京,威雄振肅,虜不敢視。而后鳴琴二邦,天下取則;起草三省,朝端有聲。天子識面,宰衡動聽。殷南山之雷,剖赤縣之劇。強項不屈,三州所居大化,咸列碑頌。至于是邦也,酌古以訓俗,宣風以布和。平心理人,兵鎮唯靜,畫一千里,時無莠言。公退之暇,清眺原隰。以此郡東塹巨海,西襟長江,咽三吳,扼五嶺,軒錯出,無旬時而息焉。出自西郭,蒼然古道,道寡列樹,行無清陰。至有疾雷破山,狂飆震壑,炎景爍野,秋霖灌途。馬逼側于谷口,人周章于山頂。亭候靡設,逢迎闕如。自唐有天下,作牧百數,因循齷齪,罔恢永圖。及公來思,大革前弊,實相此土,陟降觀之。壯其回岡龍盤,沓嶺波起,勝勢交至,可以有作。方農之隙,廓如是營。遂鏟崖堙卑,驅石翦棘,削污壤,階高隅,以門以墉,乃棟乃宇。儉則不陋,麗而不奢,森沈闬閎,燥濕有庇。若鰲之涌,如鵬斯騫。縈流鏡轉,涵映池底,納遠海之馀清,瀉蓮峰之積翠。信一方雄勝之郊,五馬踟躕之地也。長史齊公光乂,人倫之師表;司馬武公幼成,衣冠之髦彥。錄事參軍吳鎮、宣城令崔欽,令德之后,良材間生,縱風教之樂地,出人倫之高格。卓絕映古,清明在躬,僉謀僝功,不日而就。總是役也,伊二公之力歟!過客沈吟以稱嘆,邦人聚舞以相賀,僉曰:"我趙公之亭也。"群寮獻議,請因謠頌以名之,則必與謝公北亭同不朽矣!白以為謝公德不及后世,亭不留要沖,無勿拜之言,鮮登高之賦。方之今日,我則過矣。敢詢耆老,而作頌曰:耽耽高亭,趙公所營。如鰲背突兀于太清,如鵬翼開張而欲行。趙公之宇,千載有睹。必恭必敬,爰游爰處。瞻而思之,罔敢大語。趙公來翔,有禮有章。煌煌鏘鏘,如文翁之堂。清風洋洋,永世不忘。
3、宣城吳錄事畫贊
作者:李白
大名之家,昭彰日月。生此髦士,風霜秀骨。圖真象賢,傳容寫發。束帶岳立,如朝天闕。巖巖兮謂四方之削成,澹澹兮申五湖之澄明。武庫肅穆,辭峰崢嶸。大辯若訥,大音希聲。默然不語,終為國楨。
4、為趙宣城與楊右相書(755年作于宣城)
作者:李白
某啟。辭違積年,伏戀軒屏。首冬初寒,伏惟相公尊體起居萬福。某蒙恩才朽齒邁,徒延圣日。少忝末吏,本乏遠圖;中年廢缺,分歸園壑。昔相公秉國憲之日,一拔九霄,拂刷前恥,升騰晚官。恩貸稠疊,實戴丘山。落羽再振,枯鱗旋躍,運以大風之舉,假以磨天之翔。衣繡霜臺,含香華省。宰劇慚強項之名,酌貪礪清心之節。三典列郡,寂無成功,但宣布王澤,式酬天獎。伏惟相公,開張徽猷,夤亮天地。入夔龍之室,持造化之權。安石高枕,蒼生是仰。某鳴躍無已,剪拂因人。銀章朱紱,坐榮宦達。身茶宸眷,目識龍顏。既齊飛于*鷺,復寄跡于門館。皆相公大造之力也。而鐘鳴漏盡,夜行不息,止足之分,實愧古人。犬馬戀主,迫于西汜。所冀枯松晚歲,無改節于風霜;老驥馀年,期盡力于蹄足。上答明主,下報相公,**之誠,屏息于此。伏惟相公,收遣簪于少昊,念亡弓于楚澤。衰當益壯,結草知歸。瞻望恩光,無忘景刻。
5、春于姑熟送趙四流炎方序(756年作于宣城)
白以鄒魯多鴻儒,燕趙饒壯士,蓋風土之然乎!趙少翁才貌瑰雅,志氣豪烈。以黃綬作尉,泥蟠當涂。亦雞棲鶴籠,不足以窘束鸞鳳耳。以疾惡抵法,遷于炎方。辭高堂而墜心,指絕國以搖恨。天與水遠,云連山長。借光景于頃刻,開壺觴于洲渚。黃鶴曉別,愁聞命子之聲;青楓暝色,盡是傷心之樹。然自吳瞻秦,日見喜氣原闕。上當攫玉弩,摧原作摧狼狐,洗清天地,雷雨必作。冀白日回原闕照,丹心可明。巴陵半道,坐見還吳之棹。令雪解而松柏振色,氣和而蘭蕙開芳。仆西登天門,望子于西江之上。吾賢可流水其道,浮云其身,通方大適,何往不可?何戚戚于路岐哉!
6、餞李副使藏用移軍廣陵序(761年作于宣城)
大功未足以蓋世,威不可以震主。必挾此者,持之安歸?所以彭越醢于前,韓信誅于后。況權位不及于此者,虛生危疑,而潛苞禍心,小拒王命。是以謀臣將啖以節鉞,誘而烹之。亦由借鴻濤于奔鯨,膾生人于哮虎。呼吸江海,橫流百川。左縈右拂,十有馀郡。國計未及,誰當其鋒?我副使李公,勇冠三軍,眾無一旅。橫倚天之劍,揮駐日之戈。吟嘯四顧,熊羆雨集。蒙輪扛鼎之士,杖干將而星羅。上可以決天云,下可以絕地維。翕振虎旅,赫張王師。退如山立,進若電逝。轉戰百勝,僵尸盈川。水膏于滄溟,陸血于原野。一掃瓦解,洗清全吳。可謂萬里長城,橫斷楚塞。不然,五嶺之北,盡餌于修蛇,勢盤地蹙,不可圖也。而功大用小,天高路遐。社稷雖定于劉章,封侯未施于李廣。使慷慨之士,長吁青云。且移軍廣陵,恭揖后命。組練照雪,樓船乘風。簫鼓沸而三山動,旌旗揚而九天轉。良牧出祖,烈將登筵。歌酣易水之風,氣振武安之瓦。海日夜色,云河中流。席闌賦詩,以壯三軍之事。白也筆已老矣,月何能為?
(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