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的歷法時間表述體系一直是連續且獨特的。這一體系不僅在時間上發揮著準確的指引作用,更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歷法中蘊含的節氣、節日,以及四正八節、七十二候和四時數九等文化,都與中國的歷史、文化和哲學思想緊密相連。例如,春節象征著新的開始和團圓,中秋節則寓意著家庭和睦與豐收,冬至節則告訴我們立竿見影與終而復始。這些節氣和節日,不僅提供了時間的參照,更是民族文化的傳承和表達。
然而,近百年來,隨著西方文化的傳入,中國的歷法時間表述體系逐漸被西方的陽歷所取代。這一轉變在很大程度上對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帶來了挑戰。西方的陽歷僅采用太陽回歸年之數據而無有天文位置,更不與大地方位進行標定,雖然具有“便統計”之特性,但它無法完全承載中華文明的深厚內涵與文化底蘊,特別是中華歷法的四時八節和24節氣,在378年前被西方傳教士轉了基因,被“上下了一兩天”,失去了便統計之特性,因而西方陽歷在近百年以來,才能夠越俎代庖。但無論如何,西方陽歷無法體現中國節氣和節日所蘊含的豐富文化意義,也難以承載中國歷史、文化和哲學思想。
歷法的變更不僅意味著時間記錄方式的改變,更意味著文化內核的一種轉變。當我們采用西方的陽歷時,我們可能會逐漸遺忘中華傳統節日的深層含義和歷史背景,導致文化傳承的中斷。這對于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和完整性無疑是一種威脅。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種文化交流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我們不能忽視中華文明連續性的重要性。為了維護中華文明的連續性,我們需要更加珍視和傳承歷史、文化和哲學思想,特別是中華文明的最底層邏輯天文歷法,絕不能中斷。這不僅需要學術界的深入研究,更需要廣大民眾的積極參與。通過學習和弘揚中華文化,我們能夠確保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得以保持,并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輝。
因此,面對這一挑戰,我們應該采取積極措施來保護和傳承中華歷法文明的歷史、文化和哲學思想,歷史歷史,有歷才有史。我國教育部門應加強對傳統歷法和節氣的教學,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其深層含義和歷史背景。此外,社會各界亦應共同努力,歷推動中華歷法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使其在全球范圍內得到更廣泛的傳播與認同。通過這些努力,我們有望確保中華歷法文明的連續性得以保持,并為其未來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可喜的是,經過各方有識之士的大力支持,民間版《中國節氣日歷》在甲辰龍年前夕,得以刊印與發布,彌補了中華歷法連續性些許遺憾,毋庸置疑,它必將與中國春節被聯合國列入節日之事件,一起被載入史冊。
大衍先生供稿,小魚兒整理/中華太初2127年12月26日(西歷2024.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