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平歷:東、西文明的喆學指圭

中華平歷:東、西文明的喆學指圭

性量雙運,是喆學中的算法原理。

在《西方算術不等于中國算學》一文中,我們指出了西方算術和中國算學的根本差異。西算是純符號化演繹系統,符號關系的合理性,和物理狀態的合理性,沒有必然聯系。這樣就造成了數學和物理的嚴重脫節,而且在專業領域還被視為天經地義。這是物理學100多年來不能獲得突破性進展的根本原因。

打破這種局面,回歸到物數本一的中國傳統,才是真正的出路!無視中國的學術傳統,一味標新立異,以全盤西化為榮,以言及中華為恥,這股學風,可以休矣!

西方數學的根本缺陷,在于對數值進行物理屬性消元,從而導出所謂量變產生質變的結論。

然而,真相果然如此嗎?豆子加豆子,只能加出豆子的積乘結果,還能變出瓜來?!所以,類物之情,才是中國算學的精髓,而性量雙性(定性和定量同步),才是喆運算的堅實基礎!

為了避免西式數學的弊端,參考數學家張景中先生的意見,我們對數字符號進行了變革,并打算用于歷改方案之中。

時代變革不可能只是對茅草屋的小修小補,注定是有藍圖的系統拆遷工程!說服工作雖然是必要的,說不服,新社區的建設,也不會因此停工。當新社區的功能性優勢充分體現出來時,那些“釘子戶”,后悔也來不及了!因為他們不是未來的規劃者,更不是建設者和有全局觀的時代引航者。

西元紀年之稱為“公歷”,是中國革命過去無暇顧及的次要矛盾。而當中華文明偉大復興的沖鋒號已然響起,這個問題就顯得不可回避了!

在和張啟斌先生的微信交流中,我向他提出建議:結合新中國的建設成就,有必要推出一部反映時代風貌的,在繼承傳統基礎上返本開新的新歷法來!

中國傳統歷法,充分考慮了多種不同物理周期的迭變共振,所以具有一定的科學預測價值,這已是不爭之時。

地球的自轉周期,稱為“天〞;地球與太陽的共律公轉周期,稱為“年”(實際應該稱為歲);月相的精準變化,才是“月”的自然依據;而周天星辰的遞弱影響,構成了歷法周期中的補充因素,傳統歷法用五運六氣,甲子輪回來標度變化。

在現代“年”和“歲”是同義詞,這是西化所造成的認知混亂和精神誤導,類似的文化現象層出不窮,有必要正本清源了!在我國古代歷法中,從冬至到下一個冬至的周合時間,稱為“一歲”;從農歷中上一個正月初一到下一個正月初一,謂之“一年”。“歲”是指北斗星斗柄繞東、南、西、北旋轉一圈的時間(也以太陽在黃道上運行一周天的時間確定),即為太陽歷。而古時“年”是指陰歷對應的天文物理周期!年和歲的差異,表現在年周期波動較大(有潤月),而歲周期波動極小(有潤秒)。

西科以所謂精準量化為標榜!而西歷卻實實在在成了莫大的諷刺。科學界并非沒有人發現問題,國際上歷改的聲音也此起彼伏。可歷史的慣性,卻把陳規陋習,當成文化遺產繼承了下來。是時候移風易俗了!道法自然,才有神圣的至上真理。

太陽歷周期的測定,有平氣法和定氣法兩種標準。定氣法對不同節氣的細微變化,觀察得仔細,而平氣法追求的則是:天下大同!

大同,不僅是人文理想。更是中國立法精神的體現。雖說不同的節氣,在天數上會有小幅波動,但年周期,不管是平氣法測定,還是定氣法測定,都是高度一致的!這才是大同的本意,也是人文精神得以實現的自然依據。

自然為人類立法,而人類為自然增輝,這就是中華文明的底色!

新歷改,我個人的意見如下:以“互聯網金融元年”(2013年)為紀元之始。歲首定為西元2012年的冬至日。新歷以平氣法為基準,故稱中華平歷。陽歷采用雙參量:用阿拉伯數字表示西方陽歷,用變革后的運籌碼(籌算符號)表示中國陽歷。這樣東西方文化并行不悖,而人類文明的時代融合也水到渠成。

慈天元

2022.12.19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