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大道
最近幾天,被這類圖片刷屏,正如網上評論一樣:他們不是偷盜者,不是搶劫犯,他們只是普普通通的家長,共同的特點是剛入幼兒園孩子的家長。
1
A君的孩子,剛入幼兒園時各種撕心裂肺的哭鬧,無耐之下奶奶只好蹲守在幼兒園附近,孩子玩一會就會跑出來看看奶奶在不在,在則高高興興地回去玩了;不在則會嚎啕大哭……
B君的孩子,剛入學時看到爸爸媽媽要離開就瘋狂似地追著,一刻都不愿意和親人分開,仿佛自己即將被拋棄一樣……
以前聽到別人說起這些事情,總會覺得孩子哭就哭吧,總得有個適應過程,不要太嬌慣孩子,一幅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樣子。而現在,當小財神君真正入學的時候才真切地體會,當孩子情緒崩潰的時候,做為父母你真得很難做到無動于衷,就算你頭也不回地離開了,心卻始終會掛念在那兒……
小財神君第一天入學的時候情緒很正常,因為發現了自己喜愛的恐龍繪本,高高興興地跟老師去教室了。孩子情緒很好,我也如放下一副千斤擔子般的歡快。這樣,是最好的結果,那個小小地堅定地背影讓我不再牽掛,你若不鬧,我則安好。
可是第二天到達幼兒園門口的時候,因為有孩子在哭鬧,小財神君本來很輕松的臉龐瞬間變得緊張了起來,立馬就要抱抱。當到達教室門口我和他說再見的時候,他的情緒立刻崩潰了,緊緊抱著我的腿嚎啕大哭,一雙依依不舍的眼睛緊盯著我,顯得那么無助。
那一刻,我再多呆一會,就會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因為眼角開始濕潤了。
盡管,我走出來的時候故作鎮定,但其實已經心亂入麻。因為我不知道小財神君會哭多久,老師能不能哄得住,他會不會因為傷心而連早飯都吃不進去……
在幼兒園門口徘徊了一陣后我做了一個決定:一會過來偷偷來看看,如果他很平靜,就可以放心了。所幸,戶外活動的時候盡管孩子情緒并不高漲,有點不知所措,但已經沒有那么傷心了。
試想,如果孩子們都能夠平靜地進入幼兒園,沒有不適,沒有哭鬧,那么幼兒園門口還會有那些等待和留守嗎?那些久久的停留,只是因為牽掛孩子;只是想第一時間知道孩子的心情有沒有變得好一些;只是因為我們是親人,你的不適就是我的不適,你好我才會更好。
我們都想和孩子們告別完后各自相安無事,我去忙我的工作,你去玩你的玩具,但是對剛入園的孩子來說這是最困難的事情,因為他還不知道,當他悲傷時,應該向誰傾訴;當他無助時,誰的臂膀可以依靠。
正如看到的一句話一樣:沒生孩子之前,我有一百種養育理論;生孩子之后,我一種理論都沒有了……
2
現在的父母,學習能力都很強,都明白入園分離焦慮的問題,也針對這個問題做了種種應對措施。但當這一天真正來臨要面對的時候,之前所做的努力卻收效甚微,父母該擔心的還是擔心,孩子該哭鬧的還是哭鬧,一切似乎并沒有朝預想的那樣發展。
在小財神君入園的前一兩個月,我帶他去幼兒園外面轉了很多次,告訴他在幼兒園遇到問題要去請老師幫忙,甚至還自創了一些游戲邊玩邊告訴他幼兒園的事情。他從開始的很期待去幼兒園到第一天開心地入園,再到第二天的緊張哭泣,是前期地準備工作不足嗎?準確地說是卻不全是,因為準備工作總是在我們自己預想的、可控的前提下進行的,當真正置身于幼兒園環境時總會出現異想不到的問題,讓我們措手不及。
這不禁讓我想起上學考試的時候,考前倒背如流,胸有成竹,考后垂頭喪氣,懊惱不已,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反差?只是因為環境變了,環境的改變直接導致了心理的改變,心理的改變同時影響了行為的改變,所以你會感覺頭腦像被按了暫停鍵一般停在原地,記憶一片空白。
對于孩子來說,這種環境的改變直接導致的不適就是哭鬧和粘人。感覺不妙不會表達出來怎么辦?哭,因為這是最能引起父母注意的方式。父母關注到了怎么辦?求安慰求抱抱,像個小尾巴似地甩也甩不掉。
所以,如果想通過一系列的準備工作就能讓孩子不哭不鬧地適應幼兒園的生活簡直是奢望,因為你不可能帶他去幼兒園進行實地操練,更不是他的幼教老師。所有的預備項目,我們只希望減少不適,而不是完全減掉。如果一個幼小的孩子在剛進入一個讓他感覺不舒服的環境中不哭不鬧,平靜地如一個成人般,難道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嗎?
哭鬧不可怕,那是孩子在表達,表達完了,情緒自然就歸于平靜。我們真正應該關注的問題是孩子發泄完壞情緒后所引起的心理和生理的問題,比如會不會更加缺乏安全感,會不會身體不適而生病,這才是重中之重。
當我們懷著忐忑的心情放開孩子弱小的雙手時,于孩子來說,是成長;于父母來說,則是蛻變。成長對每個人來說,既有情愿也有不情愿;蛻變對每個人來說,既有痛苦也有驚喜。
唯愿,我們的每一顆愛子之心,都是平常之心。
作者簡介:大道,自由設計師、全職媽媽、攝影發燒友、愛寫東西的小作者,同時也是努力學習兒童早期教育的小學生,身兼數職卻也游刃有余,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