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歷史
如果,你進入到一個寶藏中,轉了一圈兒,卻一無所獲,那么,是你錯了?還是寶藏錯了呢?
我發現自己失算了,這么多年來,面對如此巨大的一筆財富,居然視而不見。
中國的歷史是中華文明的巨大財富之一,很多人并沒有意識到這筆財富的價值,或者象我一樣,對此視而不見。
為什么會這樣呢?
因為,沒看懂,或者是沒看透。
比如,在一個房間里,擺滿了各種關于高科技的絕密材料和兩本雜志——《讀者》、《特別關注》,當你在這個房間里時,你會選擇閱覽那些天書般的絕密材料?還是選擇閱覽那兩本雜志呢?我想,多數普通人會選擇閱覽雜志。
這就叫“入寶山而空回”。
那些絕密材料,在相關領域專家的眼里才顯得價值連城,在普通人的眼里可能一文不值。
這種情況在現實當中并不鮮見,古代用來刻錄文字的龜甲和獸骨就一直被當作中藥“龍骨”使用,如果不是被清代國子監祭酒王懿榮發現,舉世聞名的甲骨文可能統統被熬成了中藥湯。
在記錄中國歷史的史書當中,隱藏著巨大的財富,蘊含著無窮的智慧。
《資治通鑒》第一卷,有這樣一個故事。
據《資治通鑒》記載,周安王十五年(公元前387年,事件的實際發生時間應該是公元前395年,《資治通鑒》的記錄是錯的。)。
魏置相,相田文。
吳起不悅,謂田文曰:“請與子論功可乎?”
田文曰:“可。”
起曰:“將三軍,使士卒樂死,敵國不敢謀,子孰與起?”
文曰:“不如子。”
起曰:“治百官,親萬民,實府庫,子孰與起?”
文曰:“不如子。”
起曰:“守西河,秦兵不敢東鄉,韓、趙賓從,子孰與起?”
文曰:“不如子。”
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居吾上,何也?”
文曰:“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時,屬之子乎,屬之我乎?”
起默然良久曰:“屬之子矣!”
這個故事的大意是,魏國任命田文為國相,吳起不高興,就找到田文,和對方比較功勞,吳起說了三點,田文都承認自己不如吳起。吳起就質問田文:“你這三樣都不如我,憑什么你當國相?”田文就回答說:“在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的情況下,咱們倆誰更適合當這個國相呢?”吳起默默地想了很久,說:“還是你當吧。”
這個故事好像也沒有什么特別的呀?
如果想領會其中的奧妙,必須要深入了解其中的幾個關鍵。
1、國相是什么東西?
先秦時期,國家的組織機構和家庭的組織機構是類似的。國相就相當于一個大家庭的大管家,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地位很高,僅次于國君。
要知道,在戰國時期,軍權、政權、監督權尚未分開,而每一個卿大夫都擁有自己的封地、自己的軍隊。這就很恐怖了,一旦卿大夫的實力足夠強,完全可以架空國君,甚至取而代之。
國相,不僅是地位和稱號,還意味實實在在的權力。
2、吳起其人
吳起是戰國時代非常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先后在魯、魏、楚三國做官,通曉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內政、軍事上都有極高的成就,
公元前412年,吳起在魯國任職期間,為了取得魯穆公的信任,殺掉了自己的齊國妻子,以示忠心。由此可以看出,吳起極度渴望功名,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
后來,吳起被免職,離開魯國,投奔魏國,受到魏文侯的重用。公元前409年,魏文侯任命吳起為主將,攻克秦國河西地區的臨晉、元里。次年,吳起再次率軍攻打秦國,一直打到鄭縣,并擔任了西河郡郡守。任郡守期間,吳起改革魏國兵制,創立武卒制。
從公元前409年到公元前395年的14年間,吳起在軍事、內政方面均為魏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可謂勞苦功高。
3、魏國國君
魏擊是晉國魏氏大宗的宗子,自幼接受田子方等儒家名流的精心教導與栽培。公元前412年,才20來歲的魏擊就開始跟隨軍隊出征。公元前408年,魏擊隨同樂羊一起遠征中山國,歷時2年攻占中山國國都,吞并中山國全境,在趙氏封地的中央建立起根據地。魏擊因此被封為中山君,坐鎮中山,獨當一面。
公元前396年,魏文侯去世,魏擊繼任魏國國君之位。公元前395年,魏國國相李悝(kuī)去世,于是,才發生了《資治通鑒》中記錄的這段故事。
可以看出,魏擊頗具才干,絕對不是個善茬。
了解了以上信息,我們再來看田文的應對,并不是直接反駁吳起,而是提出問題,引導吳起進行思考:在“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情況下,誰更適合當國君呢?
俗話說,“一山難容二虎”,假如吳起擔任了國相,按照魏擊和吳起的能力、性格來推斷,兩人遲早會發生沖突。假如魏擊在沖突中獲勝,吳起當然沒有好果子吃;假如吳起在沖突中獲勝,本來就是外來戶,不招人待見,又以下犯上,肯定會遭到魏國人的反對,仍然不會有好結果。
吳起沉默良久,就是在權衡得失,推測事件的各種可能,最終得出結論,在這種情況下,自己很真不適合當國相。
可以看出,田文此人不簡單,不僅有過人的智慧,還是個心理學大師,具備高超的溝通技巧。從田文身上,我們可以領悟溝通的智慧。
這個田文是何許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