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歷史
——此田文非彼田文
這個田文到底是誰呢?
上網一搜,哎呦,還真是位名人。
田文,戰國時期“四公子”之一,齊國貴族,齊威王田因齊之孫,靖郭君田嬰之子,齊宣王田辟疆之侄。號稱孟嘗君,門下有食客數千。
原來是號稱“門客三千”的孟嘗君呀,這個人還真聽說過,《隋唐演義》中的秦叔寶、《水滸傳》中的柴進,都被江湖人士稱作“小孟嘗”。在一些武俠書當中,也經常看到“小孟嘗”或“賽孟嘗”之類的稱號,還真不知道孟嘗君的本名原來叫田文。
田文的生日是五月初五。當時流傳一種說法:五月出生的孩子長大后將會克父克母。田文的父親是齊國靖郭君田嬰,當時,已經有了40多個兒子,田文又是小妾生的兒子,田嬰擔心田文長大后“克父克母”,便囑咐田文的母親說:“不要養活這個孩子。”
可是,當媽媽的,哪舍得拋棄自己的親生兒子呀?于是,田文的母親就偷偷把田文養大了。
田文長大后,母親找機會把田文引見給田嬰,田嬰知道真相之后非常生氣,憤怒地對田文的母親說:“我讓你把這個孩子扔了,你竟敢把他養活了,這想干什么?”
田文的母親還沒回答,田文卻拜倒在地,反問田嬰說:“您不讓養育五月生的孩子,是為什么呢?”
田嬰回答說:“五月出生的孩子,長到和門戶一樣高,將會克父克母。”
田文又問道:“人是授命于天呢?還是授命于門戶呢?”田嬰不知道如何回答,便沉默不語。
田文追問道:“如果人是授命于天,那您又何必憂慮呢?如果人是授命于門戶,那你可以加高門戶呀,誰還能一直長高呢!”
田嬰聽完,不知如何應對,便惱羞成怒:“行了,行了,你啥也不要說了!”相當于默認了田文的存在。
過了些日子,田文見到田嬰后,向田嬰請教問題:“兒子的兒子叫什么?”
田嬰答道:“叫孫子。”
田文接著問:“孫子的孫子叫什么?”
田嬰答道:“叫玄孫。”
田文又問:“玄孫的孫叫什么?”
田嬰說:“我不知道了。”
田文說:“您擔任齊國國相,已經歷三代君主,可是齊國的領土沒有增加,您卻積累了萬貫家產,您的門下也看不到一位賢能之士。我聽說,將軍的家族必出將軍,國相的家族必有國相。您的姬妾可以踐踏綾羅綢緞,而賢士卻穿不上粗布短衣;您的男仆女奴有剩余的飯食肉羹,而賢士卻連糠菜也吃不飽。您現在還在一個勁兒地搜刮財富,想留給那些連名字都不知道的后人,卻沒有注意到齊國正在慢慢衰弱。我對此感到很奇怪。”
田嬰聽后,改變了對田文的態度,讓他主持家政,接待賓客。田嬰去世后,田文繼承了田嬰的爵位,即薛公,食邑在薛邑。
秦昭王時,田文曾經到秦國擔任國相,時間不久,就從秦國逃走。回到齊國后,擔任齊國的國相。齊湣王七年(前294年),因貴族田甲叛亂,為湣王所疑,謝病歸薛,不久出奔到魏國,擔任國相。
田文果然在魏國擔任過國相唉,不過,好像哪里不太對?讓我看看,公元前294年……公元前395年……
不對,時間不對,相差101年。
鬧了半天,原來此田文非彼田文,不是一個人兒。
公元前395年忽悠吳起的這個田文,到底是誰呢?
歷史上沒有留下任何資料。
那他說的話靠不靠譜呢?是不是危言聳聽呢?吳起的結局又如何呢?
——吳起的結局。
吳起最終也沒能當上魏國的國相。
魏武侯雖然也頗具才干,頗有抱負,在作戰指揮方面與其父不相上下,但是,在戰略水平、用人水準方面就大大遜色于其父魏文侯。
公元前387年,田文去世,公叔痤[cuó ]擔任魏國國相,并娶魏國公主為妻。
同年,魏武侯以吳起為將,率軍討伐齊國,一直攻到了靈丘。
公叔痤非常擔心吳起會威脅到自己的相位,就想辦法把吳起排擠走。公叔痤的一個謀士看出了他的心思,幫他出了一個陰損的主意。謀士首先分析了吳起的特點:為人耿直,有才華,缺點就是自視甚高,說一不二,非常看重自己的名譽。
針對吳起的性格特點,謀士設計了一條詭計,分為三步。
第一步,挖坑。
讓公叔痤向魏武侯建議說:“吳起很賢明、很能干,但他畢竟不是咱們魏國人,建議君侯可以把一位公主許配給吳起。如果吳起愿意留在魏國就必定會欣然接受;如果吳起不愿意留在魏國,就必然會找借口推辭。以此,可以試探吳起的真實想法。”
魏武侯肯定會覺得公叔痤說的很有道理,然后采納他的建議。
第二步,演戲。
由公叔痤邀請吳起來府上做客。在宴會上,讓公主故意發怒而訓斥公叔痤。吳起看到公主如此無禮,肯定會對公主產生成見,敬而遠之。
第三步,做媒。
由魏武侯出面,要把公主許配給吳起,征求他的意見。吳起肯定會擔心公主不講道理,必然會借口推辭。
事態的發展,果然與謀士預料的絲毫不差。
魏武侯也因此對吳起產生了疑心,不再信任吳起。
吳起覺察到魏武侯對他的猜忌,擔心受到迫害,就偷偷的離開了魏國,投奔到楚國。
吳起到楚國后,立刻就受到了楚悼王的重用,先被任命為宛城太守,一年后升任令尹(相當于國相)。吳起終于當上了國相,但是,他沒有料到,這恰恰是他悲劇命運的開始。
擔任令尹后的吳起在楚國國內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并且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楚國實力大增。吳起帶兵南平百越,北卻三晉,西討強秦,為楚國開疆拓土,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這并沒有提升楚國貴族對吳起的好感,反而加深了楚國貴族對他的忌恨。
令尹是楚國的最高官銜,對內主持國事,對外主持戰爭,總攬軍政大權于一身,歷來都是由楚國貴族擔任,且多出自羋姓家族,如熊氏、若敖氏、薳氏、屈氏、昭氏、景氏、彭氏等,很少由外姓人擔任令尹。
吳起擔任令尹,相當于搶占了原本由羋姓家族擔任的職位,在變法過程中,又進一步損害了楚國貴族的利益,為自己埋下了殺身之禍。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國貴族趁機發動兵變,并將吳起殺死。一代名將,就在楚悼王的尸體旁邊,被亂箭射死。
現在,你再來讀一讀這段文章,有沒有全新的感受呢?
魏置相,相田文。
吳起不悅,謂田文曰:“請與子論功可乎?”
田文曰:“可。”
起曰:“將三軍,使士卒樂死,敵國不敢謀,子孰與起?”
文曰:“不如子。”
起曰:“治百官,親萬民,實府庫,子孰與起?”
文曰:“不如子。”
起曰:“守西河,秦兵不敢東鄉,韓、趙賓從,子孰與起?”
文曰:“不如子。”
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居吾上,何也?”
文曰:“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時,屬之子乎,屬之我乎?”
起默然良久曰:“屬之子矣!”
(2017年2月15日補充內容)
讀完心情莫名的沉重,對吳起的同情,對命運的無力,悄悄地散發出來,沒有了說下去的欲望,以至于把想要說的重要內容都忘記了,今兒補上。
在這個故事中,我最欣賞的就是田文的應對。面對氣勢洶洶的吳起,田文并沒有擺國相的架子,也沒有針鋒相對,而是,認真傾聽,句句贊同,最后才放出大招——假設法,讓吳起自己說服自己,談笑之間,沖突煙消云散。
所以,在和別人發生沖突時,可以借鑒田文的方法:
1、傾聽贊同;
2、假設說服。
說不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