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宇宙公民若凌,我決定加入宇宙公民高效閱讀訓練營第8期!堅持21天每天早5:30起床學習如何一小時閱讀一本書,今天是第6天。
高效閱讀實踐,今天讀的書是《被討厭的勇氣》,閱讀加思維導圖輸出時間目標設定為1小時,實際完成時間是3小時。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是作者岸見一朗,古賀史健根據阿德勒心理學理論,結合自我啟發哲學,通過哲人與青年的辯論式對話展示關于人性的探討。
《被討厭的勇氣》這是一本心理學類的書籍,也是一本哲學類的書籍,這本書它回答了人煩惱的來源?怎么消除煩惱讓自己獲得自由且幸福的問題。
《被討厭的勇氣》從以下5個方面來幫助我們看清自己,找到自己的同時讓我們獲得自由和幸福。
第一、你的不幸是誰的錯?
在講述這一部分的時候作者從改變,經歷,選擇,生活方式幾個方面分別闡述了造成不幸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不幸?
青年問哲人:人的確期待的改變,我是如此,隨便問一個路人,恐怕也會得到相同的答案,但是,為什么人家都期待改變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因為大家都無法改變,假若輕易就可以改變,那人們就不會特意"期待改變。"
如果一味地關注過去的原因,企圖僅僅靠原因去解釋事物,那就會陷入“決定論”,也就是說,最終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們的現在甚至未來全部都由過去的事情所決定,而且根本無法改變。
哲人:先有目的,之后才會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而制造出來不安和恐懼之類的情緒,阿德勒心理學把它叫做"目的論"。
任何經歷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敗的原因,我們并非因為自身經歷中的刺激——所謂的心理創傷——而痛苦,事實上我們會從經歷中發現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人生不是由別人賜予的,而是由自己選擇的,你自己選擇自己如何生活。
每件事情的發生都有它的目的,人之所以會憤怒,它想實現的目的是,讓對方快速的屈服,是一種為達到目的而采取的手段。
所以你的不幸也是因為你自己的選擇。
其實人生就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生活方式在狹義上的理解就是你選擇性格,性情和行為等。在廣義上的理解就是你選擇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在選擇的過程中,你是主動的去選擇,還是被動的去接受,直接決定了有沒有結果。
你生命狀態的一切呈現都是選擇的結果,如果你不喜歡此刻的自己,此刻的生活,那么你可以重新進行選擇。
活在當下,不幸是一種選擇,幸福同樣也是一種選擇,選擇什么由你自己決定。
第二、來自人際關系的煩惱
人們為什么會討厭自己?是因為害怕被討厭,害怕在人際關系中受到傷害。
那人們為什么會感到孤獨?是因為他感受到被團體或他人疏遠。
因為在人際關系中受到的各種障礙和阻礙,讓人們產生了極度的自卑感,自卑感的表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與他人進行比較。
2)自我價值的判斷。
3)追求優越性。
追求優越性的人,會不斷地去跟別人比,體現出自己的優越性,其實所謂的優越性是不斷的自己向前,而不是比別人高出一等。
4)優越情結。
有些人因為無法接受自己的無能,他就會想辦法去進行彌補,讓自己表現的好像很優秀,給自己造成一種虛假的優越感。
5)不幸的優越感。
不幸的優越感是指很多人通過自己的不幸遭遇訴說,引起別人的關注以達到其存在,被理解,被重視的優越感。
6) 弱勢特權。
以弱勢為自己的擋箭牌或籌碼,企圖控制他人的行為或抉擇。
以上6個方面是作者在書中提出自卑感的6大表現,他們企圖通過這樣的表現來為自己的行為找到支撐點,并企圖操控他人的行為和思想。
那么我們要怎么來破除人際關系中的煩惱呢?
首先我們要有這樣的一個心態,人人都是平等的,自己不斷的向前不是為了競爭,而是在于不斷的超越自我。人人都是我的伙伴,要走出競爭的怪圈,真誠對待他人,真正的對他人祝福,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隨時伸出你的援助之手,真誠的交流。
每個人的行為背后都有他的目的,在行為方面它要達到兩個目標:
第1:自立
第2:與社會和諧共處
在人際關系中,我們都要面臨人生的三大課題。
第一,交友課題。
在青年和哲人對話中,哲人說到,你交朋友的數量沒有任何價值,他與愛的課題相關。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你要勇敢的踏出第1步,做一個積極主動的人,不要做被動者。
第二,工作課題。
在工作課題中,就距離和深度來講,它的門檻最低,原因是在工作中人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大家非常明確的知道,工作拿成果,在人際交往中,相處起來會比較簡單,同時工作中的人際關系也會因工作的變動而變動,基于這兩個原因,在距離和深度上來講,人際關系維護的門檻比較低。
第三,愛的課題。
在愛的課題中,我們需要做到的是真誠的祝福,在無拘無束的氛圍下,體會到的才是愛,在愛的關系中不逃避,勇敢的去面對。
在人際關系的處理中,我們要抱著人人都平等的態度,消除自卑感,從深度和距離上,做好自己人生的三大課題,用主動的態度和積極的選擇,處理好自己的人際關系。
第三、被人干涉的生活
你的生活是不是經常被別人干涉,或者說你是不是經常去干涉別人的生活?
那么怎么才能不被干涉或者不干涉呢?
首先我們要做到,不尋求他們的認可,因為我們沒必要去尋找認可,我們是為了自己而活,而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
在生活中要做到不被干涉或不干涉別人,要冷靜的劃清彼此人生課題的界限,放下別人的課題,只做好自己的事情。
人際關系矛盾的產生,起因是人生課題的干涉。
所以在某件事情的處理上,我們要清晰的劃分屬于自己課題的部分和屬于他人課題的部分,把自己的課題做好,不干涉他人的課題,對他人課題的部分不做妄加的評論和干涉,給予幫助就好。
那么如何來判定課題的負責人呢?心理學家阿德勒給到了大家一個判斷的標準,最終的結果由誰負責,就是誰的課題。
以上的部分屬于人生課題的分離,課題的分離可以幫助我們的人際關系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這個部分作者提出,自由的代價是被別人討厭。
被別人討厭無可避免,因為它是人的自然欲望和沖動,人都有傾向性,比如人都有本能的欲望,沖動性的欲望,被認可的欲望等等。
如果你害怕被討厭,行為思維都要受到他人的影響,那么你就不會自由,要達到自由,我們需要做到不害怕討厭,不在意別人的評價,不追求他人的認可。
人際關系的自由,一切都是為了自我改變,而不是用來操控他人的手段。
放棄追尋他人的認可,區分清楚人生課題,不再害怕被人討厭,開始過自由的人生。
第四、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人際關系的終極目標是達到一個共同體。
共同體的范圍包括:從過去到未來,宇宙中的一切。
達到共同體是幸福人際關系最重要的指標。
在人際關系中,最小的單位就是我和你,以我和你為起點,要把對自己的執著變成對他人的關心,關注他人的需求,探索他人的欲求。
在人際關系中,大家都在尋求歸屬感,所以我們更要主動的參與,積極的參與,同時也要直面的面對人生的課題,不斷的去思考我能給他人提供什么。
在這個部分作者還探討了:人際關系中的縱向關系和橫向關系。
1)縱向關系
縱向關系的產生是基于對他人人生課題的干涉和操縱,希望被表揚或者想要去表揚他人,其實就是縱向關系的表現,希望被表揚,背后的目的追求別人的認可,而想要去表揚他人其目的是展示自己的優越感,對他人的行為進行評價或操控。
2)橫向關系。
在書籍中,作者明確的提出,阿德勒是反對縱向關系的,他提出了一種橫向關系來體現人人都是平等的,在這種橫向關系中,我們要用不帶任何評價的謝謝來表示他人的幫助,在與人際交往中我們要用尊敬,感謝,喜悅的語言。
人際關系最終的目標是共同體,如何構建先由你自己開始。
第五、活在當下。
在建立共同體的過程中,有三大關鍵部分要做到。
第一,自我接納
在這個過程中要誠實的接受自己的一切,好的與不好的都得誠實的面對與接納,然后向想要的方向努力,在這個自我接納的過程中,是不能對自己撒謊的,我們要接受不能改變的,改變可以改變的,做到肯定達觀。
第二,他人信賴
他人的信賴一般體現在非常熟,非常深厚的關系中,信賴是人際關系的基礎,這個過程中需要知道怎么去做,才能取得他人的信賴。
第三,他者貢獻
在對他人貢獻部分我們要有給予和利他的精神,為你的共同體作出貢獻,為他人提供價值。
如何獲得幸福?
要有甘于平凡的勇氣,不追求他人的認可,在幸福的當下,沒有認可欲,只有貢獻感。
我們要活在此時此刻,阿德勒說:沒有人生的意義,人生的意義都是自己給自己賦予的,只要不迷失自己的方向,就可以堅定的前行,每個當下的瞬間,都有意義。
活好當下,就能過得幸福。
從《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中我學到了,我們生活的每一種狀態都是自己的一個選擇,我們要獲得自由且開放,就要不受他人的影響,不追求別人的認可,也不評判他人。
同時也要做好人生的幾大課題,在事件的處理上,我們要根據誰對結果負責,就是誰的課題來劃清自己的課題與別人的課題。
用人人平等的心態去建立人際關系的共同體,把對自己的執著變成對他人的關心,通過自我接納他,建立他人信賴,做出他人貢獻,來鏈接自己所在共同體,實現自己的價值,收獲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