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此次三天半的景德鎮之行,全程都有賴章武老師的張羅和安排。而“景德米亞”這個詞,就是他首創的。“景德米亞”是一種景德鎮特有的藝術精神,自由、熱情,又充滿了創造力,類似于波西米亞。而景德米亞之夜,也就是每夜在景德鎮的新文化地標陶溪川,在他的陶溪書館里舉辦的文化沙龍。
所謂沙龍,其實也不算是,因為章武老師很少特意布置與款待,十分隨意,有人來了就開酒或泡茶,就南腔北調地談天說地,也許章老師都不知道來客的名字;若想走,那就推門走,完全不用客氣。這樣輕松自在的空間,想必全國也找不出幾處。
那么我就來聊一聊,我在陶溪書館里認識的幾位老師。
景德鎮一哥:章武
說他是景德鎮一哥,那還真沒人敢質疑。來之前就知道章武老師的標簽:資深媒體人,景德鎮觀察員。
章武老師是新華社駐江西的記者,本身也是江西人,他在20世紀90年代來到景德鎮,以新華社記者的身份,深度參與了這里十大瓷廠改制的過程,之后每年都會把大部分時間留在景德鎮,一方面研究陶瓷制造工藝,另外一方面就是研究景德鎮近現代陶瓷史。
可以說,他是景德鎮制瓷大師們的代言人與義務推廣人,也是來景德鎮定居的藝術家們的領路人,大家來了景德鎮,第一站都是奔他這兒來了解情況、做出規劃。我們此次景德鎮之行,也是刷他的臉,才能與數位制瓷大師與著名的陶瓷研究者近距離接觸。
我不知道他的確切年齡,按照他的履歷來看,應該有五十多歲吧。可是,看到他的時候完全不會去猜他的年齡,他跟誰都能聊到天昏地暗,各種新誕生的梗與流行詞,不停地從他嘴里蹦出來,他隨便一個玩笑可能都是一個坑,在這里送上一個大寫的服。
哎,歲月這種東西,在他身上仿佛只有沉淀與發酵的功效,將景德鎮的人文與陶瓷的歷史,發酵出來各種有趣的故事與段子。第一次見面,我就成了他的迷妹。永遠穿著紅衣的武哥,真是個有意思的人吶。
“九段燒”掌門人: 段鎮民
在景德鎮的第一餐,就是在九段燒掌門人在陶溪川里開的文化餐廳“九段本因”中吃的。席中,與段老初次見面,他帶著標志性的鴨舌帽,話不多,也不喝酒,我能感覺到,這是一個老頑童。
據說段老師曾為日本客商代工燒制青花瓷,段老師的畫工細膩又雅致,1996年被時任新華社記者的章武老師發現,喜歡得不得了。后來章武老師帶了韓國商人樸先生來參觀,樸先生每年來景德鎮超過12次,也是個老江湖了。章老師問他:“若陶瓷能評段位,‘段窯’能評幾段?”樸先生回答說:“九段。”從此,段老師的“段窯”更名為“九段燒”。九段燒如今是景德鎮的三大知名窯口之一,與貴和祥、小雅并稱景德鎮三大現代官窯。
九段燒自始至終始終都堅持純手工,從不在外找人代工,從普品到收藏品即使如此。日本著名設計大師、無印良品藝術總監原研哉在寫《設計中的設計》一書時,曾經來到景德鎮,在九段燒待了大半天,最后他選入這本書的6個杯型中,有5個都來自九段燒。這就意味著,九段燒得到了國際藝術界的認同,完全擔得“現代官窯”的美譽。
每只九段燒都有一個手寫的底款,其中除“妙手丹青”外所書字體都為瘦金體。據說,九段燒的底款也是經過幾經更迭的,剛開始叫“段窯”,后來直接寫“九段”“九段珍藏”“景德九段”,一直到2010年,才確定下來了用“妙手”系列。目前九段燒底款有“九段妙手”“妙手青花”“鎮民恪制”“妙手燔功”“妙手丹青”“妙手禪心”。
“妙手”取自陸游的《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妙手”意為技藝高超之人,亦有妙手天成之意。如今的九段燒青花瓷,按照畫功可以分為三個等級,最好的是“九段妙手”,其次是“妙手青花”,最后是“鎮民恪制”。
其實,欣賞瓷器與喝茶是一個道理。好茶喝多了,自然就能分辨出什么茶不好,博物館里的珍品瓷器和當代精品瓷器看多了,自然也就知道什么是普通匠人的作品,瓷器的質地、畫工、造型、釉色,都明明白白在那里訴說著自己的身份等級。
九段燒還有個特點,幾乎全部都是日用瓷,比如蓋碗、公道杯、茶杯、茶葉罐等,對于喝茶之人,平時就可以用得到。價格也比較可愛,從1K到數萬不等,天貓就有賣,即使像你我這樣的普通人,也有能力收藏幾只。
有點動心了,送自己一只當生日禮物?嗯,好主意!
有十幾噸古瓷片的“瞎哥”:羅國新
羅國新老師被稱為景德鎮的文化碎片“拾荒者”,他用十幾噸歷代官窯陶瓷碎片,串聯起了中國陶瓷的文化史和文明史。
我們花了一個早上的時間在羅老師的工作室里,也就是景德鎮歷代瓷器研究所,在景德鎮古窯民俗博物館里面。
羅老師戴著高度近視眼鏡,江西人把近視眼叫作瞎子,所以羅老師得了一個花名:瞎子哥,簡稱瞎哥。
他有嚴重的口吃,這一點常常被人當段子講,但只要談起瓷器,他就會立刻興致高漲起來,讓所有人都肅然起敬。
瞎哥是土生土長的景德鎮人,上世紀八九十代就開始做陶瓷生意。在這個過程中,他開始迷上收集歷代瓷器碎片。
2009年他將生意收尾回到景德鎮,開始在建筑工地和各個窯口的廢墟中“拾荒”,截至目前,羅老師耗盡家財,已經收藏了十幾噸老瓷片,尤其是元青花和明朝成化年間的老瓷片。
在他的工作室里,桌子上擺滿了他復原的珍品,有些東西如果是完整的,價值都是過億的,即使是復原的,也很有商業價值。尤其是一只龍紋蛋殼杯,杯壁輕薄如紙,更驚人的是,里面還能看到一條雕出來的龍!這樣的工藝,如今已經無人可以做出。
房間里還有一個簡單的展覽柜臺,里面的碎瓷片,幾乎都能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出版的明成化瓷器的書上找到。
更神奇的是,他也去了鬼市,而且又花了5000塊錢買了七八片明成化的碎瓷片,他隨手拿起一片,都能在書上找到原型。而且這種功力主要體現在他去鬼市、工地、廢墟這種地方淘寶的時候,打眼一看,就知道那塊是他正好缺少的。這是怎樣的積累才可以練就的火眼金睛啊!
就連我們的司機師傅都知道,“他把所有錢都花在這上面了”。瞎哥自己說,已經研究了十年,現在回家太少,孩子都有意見了。
我默默在心里給瞎哥點了無數個贊。
廚房里的“黑老大”:啄老
景德鎮文化圈里,大家都知道“東郊米其林”的名號。這是一家門臉特別不起眼的餐廳,正式名字叫“啄老家庭廚房”。
來之前,東方老師就給我們打了好幾遍預防針:“這家店環境很差,但是菜超好吃。老板長得就像黑社會大哥,戴個大金鏈子,特別傲嬌,愛吃吃,不吃滾。”好好奇啊!
走到門口一看,破敗的紅磚門臉,連個像樣的大門都沒有,看到門口貼著一個告示:每周一休息。今天不就是周一嗎?還是姜武老師面子大呀!
門口有一尊金色的塑像,東方說:“老板就長這樣!”穿過狹窄的滿是各種老舊瓷器的大堂,爬上一層樓,就來到了餐廳里,好像是在一棟居民樓里,客廳里有幾張桌子,還有幾個包間。
我們已經預定了兩個包間,包間都不大,僅夠放下一個十人左右的大餐桌。裝修比較簡單,基本與毛坯房無異,唯一有印象的是墻上掛著的幾幅美人圖。
剛坐下沒多久,啄老就進來了,黑衣黑褲,光頭小眼,滿面通紅,顯然已經喝了不少,然鵝,我并沒有看到大金鏈子,他今天戴的是一條大銀鏈子。
他取下來跟我們說:“這是我今天早上在鬼市上淘到的,是一只鷹的嘴巴,你們覺得怎么樣?”我們傳著看起來,跟啄老的氣質還真搭!簡單粗暴,勇猛剽悍。
我手機找不到了,所以沒有拍到他的照片,有點遺憾。但是他家的菜真是好吃得不得了,小河蝦之嫩,遠超我吃過的淮揚菜。臘腸、米粉扣肉、堿水粑都好吃得叫人停不下筷子,豆腐和青菜這種常見的食材,居然也有驚艷的味道。
不過他家需要預約,打電話的時候,請一定使用你最溫柔的聲音,聲音太大或者聲音太小,或者不講禮貌,老板都有可能會拒單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