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你還記得小學課本里林清玄那篇《和時間賽跑》的文章,你一定記得那個因為外祖母去世后領悟到珍惜時間,而與太陽賽跑的男孩子:“看到太陽還露著半邊臉,我高興地跳起來。那一天我跑贏了太陽。”
我們從小就把“光陰似箭,日月如梭”銘刻在心中以警醒自己時間寶貴。可好勝心卻讓我們把時間當做衡量成功與否的刻度,慢慢地,我們對時間有強烈的焦慮:我們害怕太陽下山自己卻還在慌忙地趕路;我們害怕三十不立;我們害怕青年時期沒有可喜的成就;我們害怕大學轉眼而過,而我們沒有拿到足夠的獎狀……大學生創業如火如荼,各種選拔類的比賽和電視節目盛行,有才能的年輕嶄露頭角不再是一件新鮮事,甚至很多小有名氣的作家名字前都要帶上“90后”的標簽,仿佛年輕也是一個驕傲的資本。于是更多人望著這樣的年齡光環而自認不如。
張愛玲喊出一句“出名要趁早”,慌了無數少年們的心。而古人說“大器晚成”,就是在說時間對于才華的磨練有多么重要。一個人心智尚淺,卻因偶然的原因使自己在社會上嶄露頭角,名利雙收,這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是令人艷羨的。但如同歌手李健說過:“名聲就是誤解的總和”。而更應該意識到的是,成名是不可逆的。當你過早暴露在公眾的視野,享受過浮華的虛名后就再難回復到平靜的狀態去追求真正重要的東西,無法發揮出更大的才能,江郎才盡。
在能力達到一定程度下,如果說“成名”的早晚取決于運氣,那么所有運氣贏得的掌聲,都要通過努來償還。
“那一天我跑贏了太陽。”這句話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腦海里,每每想起來都激動澎湃。殊不知這是“人定勝天”的理想主義思想在作祟。我們跑不贏太陽,太陽有自己的升落的軌跡,而我們的目光不應該倉皇地盯著太陽,而是堅定自己的步子,慢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