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57 0607 追求速度比追求完美更重要

昨天與一位同事探討工作,確實現在公司發展速度太快,各項工作要求又特別高,要求完美,人力資源又特別緊張,如何辦?

我的回答是,速度大于完美!

從表面上看這種追求“完美”的特質應給予極大的贊美。但實際上,花費80%的精力,只為追求20%,甚至不到10%的效果相比,在資源非常緊張的情況下,這實在是對資源極大的浪費。我們首先要完成任務!

哈佛大學的泰·本博士對“完美主義”下的定義是:一種充斥在我們生活中的對失敗的失能行為的恐懼。這種恐懼使得我們在心理上屢屢受挫,最終面對現實只有認輸;而在行動中拘于小節,進程緩慢。

完美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兩個問題。

一是“完美“導致心理上的挫敗和抑郁

完美主義者總是把1%的不完美歸結成99%的失敗。

剛開始在行動中拼著不服輸、用不罷休的勁頭,一路向前,但隔不了多久,不完美此起彼此地出現。一旦某項事情沒有按心中的期望完成,便會產生自卑、受挫的心理,害怕自己做得不夠完美,擔心失去他人的認可。

慢慢地,也就產生了倦怠感。加之,手上總有太多的理想目標和完備計劃,日積月累的倦怠感讓他們整天生活在挫敗和抑郁中,無法自拔。

二是“完美“導致行動上的拖延和逃避

完美主義者內心深處有個聲音在說:只要我不去做,就不會面對不完美的結果。那你有沒有想過,在你因為拖延或逃避而把自己和事情搞得一團糟時,怎么可能還是完美主義?

完美主義的根源,是幼兒式的二分法思維模式,也就是 “要么全有,要么全無”的極端思維。心理學家阿瑟?帕克特說:“對于完美主義者來說,連續統一體上只存在兩極,他們無法意識到還有一個中間地帶。”

如何改進 ?有一個3P模型

第一、Permission,接受現實,識別完美主義假象

完美主義者的思維方式更多的是在我們的生長的社會環境中潛移默化地形成的,而這并不是我們的錯。

當我們學會走路,當我們拿到了滿分,當我們榮獲了獎項,我們會聽到什么呢?

——太棒了!

——你做得好,真為你驕傲!

我們很少會因為過程中付出的辛苦而被獎勵。

長此以往,我們只盯著最終結果的好與壞,卻不知最終的好是由一點點的好慢慢疊加而成的。


第二、Positive,走出挫敗和抑郁,步子往前邁

很多人以“完美主義者”自居,認為這是自己追求專業的一種體現。其實不然,完美主義與專業精神只有一線之隔。而兩者之間最大的差別就是,你是否愿意基于現狀、盯緊目標、繼續往前。完美主義并不是我們在工作中追求的目標導向,只要有1%的不完美,完美主義者就停滯不前了。

對于完美主義者來說,幾乎沒有任何進步和收獲能持續地提供激動人心的滿足,這樣,也就不可能在我們身上發現激動人心的自我激勵。

所以,在意識到完美是一種虛幻的假設后,我們這一步要做的就是,放低自己的初步期待值,積極從已有行動中汲取下步行動的能量。

第三、Perspective,轉換視角,探究問題本質

這個P是前面兩P的升華。它不僅可以幫助我們克服因完美主義帶來的心理和行動上的問題,而且能夠更高效地解決問題。

使用加布里埃爾·厄廷根提出的心理對比WOOP模型來轉換視角,探究問題本質:設定一個內心的愿望(wish),如果完成最好的結果(outcome)是什么,在實現愿望過程中遇到的障礙(obstacle)是什么,為了克服障礙,你計劃(plan)怎么做。

比如我們利用WOOP模型舉個例子:

Wish:希望能夠在今天下班之前把做好的PPT交給領導,并得到領導的認可。

Outcome:如果完成了,最好的結果是領導認可了她的工作;而且自己可以利用下班后的時間做其他讓自己能力提升或放松心情的事情。這簡直是一舉兩得。

Obstacle:在實現愿望的過程中,最擔心發生的障礙是自己會反復糾結于PPT的格式,A、B、C……多種版本。經過深層次分析一下,你會發現無論哪個版本都是自己給自己設定的限制,而不是從領導的需求出發。

Plan:一旦你又糾結PPT的格式,你就想:花費太多時間在PPT的外觀格式上,在領導看來這可能是一件多么浪費時間的事情,不會得到認可不說,反而會因為效率低而受到批評。

在當前前提下,速度大約一切,等你完成了,在去糾結那些細節,再去總結,去追求完美!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