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場大夢,萬里長夢,如果做夢能讓一家人在一起的時間長一些,任何人都寧愿把一個小夢做成萬里長夢吧。
我們仨,眼看女兒、丈夫一一沒了,剩下自己一個人孤苦伶仃,形單影只。
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有家、有愛情、有親情,家雖小,人卻無盡好。盡管是夫女離去后的思念,在她的文字下卻只見溫軟,少有沉痛。
看到許多情節,許多文字,都會被楊絳先生細膩的筆觸所感動,激起心中的一朵小蓮花在水中蕩漾。
作為母親,她思念阿圓的心情,是一種自然而然流淌的愛意和欣賞。女兒是媽媽的小棉襖,媽媽是女兒最忠實的粉絲。
2
其實一直都把父母子女之間的感情看得非常厚重,也非常珍之愛之。
孩子出生,父母就輸給了子女。父母仿佛是欠了子女一輩子,只有拼命地對孩子好,不求回報。再神通廣大能力非凡的父母,遇到孩子叛逆、任性、撒嬌,也常常束手無策。
父母子女之間的感情,人們常常用血濃于水來形容,但我竟在這個詞里讀出“不得不做”的任務感和使命感。
以自己淺顯的理解,我卻認為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交流是自然而然的愛,絕不是一種使命,一種犧牲,一種付出,而是一種欣賞,一種傳遞。
曾看到一個問題:父母養孩子到底是為了什么?
底下的答案五花八門,有人說大家結婚都要養孩子,沒有為什么,有人說養兒防老,有人說為了讓孩子實現自己的理想,有人說是為了有一個真正的家。
但在眾多答案里我看到了一個非常貼心的答案:養孩子是為了讓自己的愛能夠有地方付出,是為了欣賞。
我不禁感嘆于這位答者的聰穎,嘔心瀝血培養多年,哪個孩子不是父母這輩子最杰出的作品呢?
3
楊絳先生毫不吝嗇她對阿圓的寵愛,對愛女的思念洋溢在溫軟的字句之間。
阿圓已經不在了,但作為母親,她自己創造夢境,看見女兒,寫道“我的阿圓,我唯一的女兒,永遠叫我牽心掛肚的,睡里夢里也甩不掉,所以我就創造了一個夢境,看見阿圓”;
她深深地思念阿圓,卻又難以觸摸,寫道:“阿圓呢,是我的夢找到了她,還是她只在我的夢里?”;
阿圓腸胃薄弱,不敢讓她吃白沙枇杷,她寫道“忽見她過來扯我的衣角,眼邊掛著一滴小眼淚。吃的人都覺得慚愧了,誰能見了她那滴小眼淚不心疼她呢”;
想起女兒的懂事與乖巧,由衷地滿足與幸福,她寫道“我們仨,每個人都會變成好幾個人,阿瑗長大了,會照顧我,像姐姐;會陪我,像妹妹;會管我,像媽媽”。
想到自己大限將到,想到女兒的聰穎與認真,她寫道“阿瑗是我生平杰作,鐘書認為‘可造之才’,我公公心中的‘讀書種子’,卻始終只是一粒種子,只發了一點點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
哪怕是自己也到了告別的時候,還是對親親的阿圓放心不下,割舍不下。
4
看到楊絳先生的文字時,我總能想起自己與媽媽相處的許多細節,讓我又喜又愧。
媽媽是個心里住著溫柔的人,她會在我的生日當天給我寫一封親親寶貝的信;她會在我枯燥的高中三年里給我煲湯,送衣服,送水果零食;她會在我因為考試失利心情不好時,什么也不說,帶我去散心;她會在我放假回家的日子里,給我做好吃的飯菜,給我補養身體。
那時候不懂愛,幸福也不覺得格外,只怯生生的覺得媽媽對我好,卻不知這份好,這世上僅此一人,除了媽媽,沒人能做得到。
小時,她會擔心我磕著碰著;上學了,她擔心我熱著冷著;再大點,她擔心我傷著痛著;如今,她又擔心我累著苦著。
長多大,飛多高,也走不出母親的牽掛。這份牽掛,就是一根風箏線,何時何地,累了倦了,那是回得去的家。
有一個讓你牽掛的人是一種幸運,有個人在牽掛著你是一種幸福。
朋友、情人會牽掛你一陣子,媽媽卻會牽掛你一輩子。
所有母親的愛都是值得重溫和回顧的,母親付出愛時,我們或許人事未懂,或許正叛逆,或許乖巧懂事,但是每一次感受到她的愛,她的支持與付出,都能讓人重新獲取力量與溫暖,那是讓人勇敢面對現實,又溫柔以待內心的成長。
小孩子會唱的第一首歌是世上只有媽媽好,其實,世上只有媽媽最牽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