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俠
當今的上海,高而又高的建筑紛紛拔地而起。市東南部的上海老城廂也不例外,在那兒,原本有著歷史蒼桑的老建筑、老街巷,漸漸的埋入到歷史的塵埃中,隨而代之的是使人看的有點乏味的新高層,每當經過環形的老城廂,望著城廂里漸漸多起來的新高層,對于生于城廂、長于城相的我,腦子里總不免會浮起城廂以前的一切;
??有城里不少的名勝:老城隍廟、九曲橋、梨園公所、沉香閣、數番起落的大境閣、文廟、慈修庵、清真寺……,還有雙塔。
??有著留有歷史苔痕、有路名奇特而又內涵豐富的大街與小巷:如光啟路,馬醫生街、舊校場街、露香園路 館驛街、青蓮街、文廟路、學前街,三牌樓路、四牌樓路、金家坊、翁家弄……、似乎老城廂的每一條街,每一條弄,都有它的典故,都有它的傳說;還有充滿老城廂舊日韻味、有多邊形石塊鋪就;到處可見的彈格路。
??有老城廂四門內外的知名飯店如:小東門著名的本幫飯店德興館、小南門的一家春、老西門的大富貴徽菜館、著名點心店喬家柵、新北門的清真館子回鳳樓……。
在城里,尤其是在老城隍廟內有賣本幫菜的老飯店、經營素菜的松月樓,還有南翔饅頭店、寧波湯團店、……
??最使人難忘的是方浜中路老城隍廟以東直至小東門外;建于清末、高低相間、形狀各異的各式店面。以及城里的各種人土風情。
??這一切,有的漸漸的遠去,不留下丁點的蒼痕,有的雖存,卻隨著前進著的時代而似乎在“脫胎換骨”變得面目全非……!
上海老城廂,周長柒公里左右,城里面積約二百公頃。就在這面積不大的老城里卻有著路、街、坊、里、弄等大小道路數百條。在這里,大路連著小街、大街橫穿小路、街上有坊、弄中有里、弄通里、里通街、街通路……。有時,在小小的弄里走著,走至弄盡頭,疑似無路,但往盡頭處;左或右一轉,又有大道在不遠處。不是住在城廂里的人,難得來此一游,確實是要被老城廂的路弄得稀里胡涂、七葷八素。路的格局,體現了老城廂歷史的悠久。而這里的路名,則更是耐人尋味;如果就路名尋根究底的話,那你就會發覺;老城廂似一幅“清明上河圖”,將它悠幽的歷史風情、風貌,一、一展現在你的面前。
如方浜中路、董家渡路:
??老城廂的東南面緊挨黃浦江,城里有西倉橋路,虹橋街、而方浜中路貫穿城的東西。連想到城外眾多的路名都帶有橋、渡、浜,如:斜橋、太平橋、南陽橋、八仙橋、東新橋、程家木橋……, 董家渡路、黃家碼頭路、白渡路……、方浜中路、肇家浜路,……,還有什么十六浦,南浦。可以想象:老城廂悠遠的過去,肯定是一個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包水、水包城;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城鎮,??老城廂是水城!
舊校場路??封建國家的練兵場所。
館驛街??封建官僚的下榻之處。
文廟路??老城廂孔廟的所在之地。
露香園路、半淞園路、……??老城里有眾多的園林。
沉香閣路、靜修街……,老城里的寺院、道觀也不少。
光啟路??明代大學士徐光啟的故居九間樓所在之地……。
??通過老城廂形形色色的路名,使我們知曉,在過去的歷史長河中,這里有著眾多的封建衙署、江南園林、道觀寺廟名人故居、大小商鋪、酒店茶樓……。
生于老城廂的我,曾在這里生活過不少的年份。現今,我雖已搬去他處,但我仍然會時不時地、下意識地來這里閑蕩。因為走進了老城,就如走進了歷史,走進了“清明上河圖”。更何況,這里還有著我的童年;及童年留與我的記憶……
??我意識到自己的存在,是在我外公家的一張翻轉的骨牌凳中。我是那么的小,就那么翻轉的;只有成人半腿高的骨牌凳就能把我團團的圍住。我站在里面,身穿一件小小的黑底有紅花的小長袍。那時雖蒙朧,卻也清楚地知道“我”是“阿拉”,阿拉要吃,阿拉要喝,阿拉要撒書……。我外公的家是在老城廂方浜中路一條幽深的小巷里。
??老城廂的白天很鬧猛,晚上也很熱鬧,甚至于深夜里,城廂小巷里仍然有絡繹不絕的叫賣聲。
??我有時跟外公睡。
小孩子家,喜歡人來瘋。臨睡前瘋過了頭,有時也會失眠的。睡在外公的腳跟頭,睡不著,就靜靜的等待。??等待那夜里的、叫賣零食的聲音。
這聲音真好聽,悠揚、深沉、節奏平緩。
既有引誘力??引誘你買他的零食。
又似催眠曲??不想吃他的東西,聽到這種聲音很怏就會入睡。
如上半夜叫買的聲音有:檀香橄欖??賣橄欖!。我不喜歡橄欖的檀香味,所以從來不吵著買。據說賣橄欖的人,門檻很精。他手里拿著燈,青橄欖在燈的照耀下,顯得更加青翠。引得喜歡此物的人非買它不可。
而我,在此叫買聲中,慢慢地進入夢鄉。
半夜醒來,往往又會聽到另一種叫買聲。同樣的好聽,同樣的引誘人,同樣的是催眠曲。
新鮮面包??奶油面包??瓜子漿面包。時有在家工作到深夜的的人會青睞這種食品。
聽到這種叫買聲,我有時會吵著要吃,外公寶貝我,常常披起衣服,走下樓去,買來給我吃。往往吃到一半,我又睡著了。
還有賣迷信的。
每逢農歷初一或十五的前夜,半夜里有另一種叫賣聲,聲音平平,也有它的常客。
那就是??常鋌要伐!??常鋌喲!
常鋌:俗稱錫箔。就是陽間的人買來燒給陰間的人當錢使的。
后半夜,將近黎明時,有一種叫聲,就有一點恐怖了。
xx怏點回來喲??怏點回來喲!聲音悠長、恐怖。
那是有誰家的小孩病了,父母在為他叫魂呢!
每逢此時,我會緊緊地抱住外公的腳,因為我??怕。
??如今夜半老城廂的叫賣聲,已成了永遠的絕響!
我就讀幼兒園的學校,是現今的方浜中路地段醫院。在升中班的時候,因我頭上留有一根長長的小辮,老師說:“不衛生”,要留我級。媽媽在一氣之下,讓剃頭師傅剃去了我的小辮,并不再讓我上幼兒園了,于是,我成了“野蠻小巨”。但樓上樓下、隔壁左右的小姐姐,小阿姨們很喜歡我,經常把我帶在她們的身邊,領我玩。
我影響最深的是;在氣候適宜的晚上,她們常帶我到老西門“方塔”下的小廣場上,在那里帶我一起做游戲。我依稀記得玩的游戲有“老鷹捉小雞”“篤娟頭”還跳:“找呀找呀找呀找,找到一個小朋友……”的舞。
我印象中,老西門的方塔很高,周圍的建筑都沒有它那樣雄偉。小孩子好奇,我常常趴在方塔的門上,從門縫里往里看,黑枯隆統只有塔頂有點光亮。在方塔的北面即小北門人民路、云南南路交匯處(今王若飛雕像處)也有一座塔,但形狀是尖的,也很高,但總體沒有老西門的方塔高。這二座塔,一方一尖、一南一北、一高一低、南北對峙,形成對景。后來不知是什么原因,這二座塔都拆了。如果這二塔不拆,保留到今天,一定能成為上海老城廂獨特的旅游景觀。
??那時,小北門尖塔旁的云南南路上,還留有有軌電車的鐵軌,但不知什么時候也拆掉了。而現在露香園路上的“大境閣”,及殘存的明城墻,卻深深的隱埋在民居之中……。
老城廂最著名的景觀是老城隍廟及在廟近旁的豫園、上海老街、豫園商城。
城隍廟去年大修后重新對外開放,香火鼎盛。豫園商城經數年的打造似脫胎換骨,古典中透著洋氣。江南古典園林??豫園,經數百年的風風雨雨,幾經坎坷,終于在盛世成了著名的旅游景觀,每天對外開放,賺進大量的鈔票。而所謂的上海老街(西段:廟門前至復興路)則是假古董,上海及外地的小商小販們,在這里玩著俗氣的賣買……。
我記憶中數十年前的城隍廟景區:方浜中路自河南南路始,,向東至廟門前;是一條比較狹窄略帶彎曲的街道。道左的廣福寺(即今古玩市場),已香火不再。再往前走,有一家經營本幫菜的菜館,店名已忘,但飯店內的格局依然清晰;八仙桌、長板凳。經營的菜肴:有糖醋、椒鹽排骨,八寶辣醬、爛糊蝦仁、肉絲,炒三鮮、紅燒肚膛、甩水等……等正宗的本幫菜。這一段路兩旁的建筑,看上去有蒼老之感。如果不拆,按原樣修舊如舊,它將與城隍廟東端的街,整體形成一個和諧的原汁原味的“老街”。
??那時,游老城隍廟,上海人說是到“到老城隍廟去白相”。“白相”的不僅僅是廟,而是連帶它的商業區。
記得那時還沒有旅游的概念 來城隍廟游玩的多數是上海本地人。也沒有所謂的旅游商品,形形色色的小商品到是不少,品種當然沒現今豐富。小朋友最喜歡玩具,當時我最感興趣的玩具是各式各樣諸如:孫悟空、豬八戒、關公、……等硬紙板做的色彩繽紛的面具。還有能放在水里“篤篤篤”會自行開動的各式小輪船……。
??小吃,那時也不少,品種不亞于當今;南翔小籠、大雞鴨血湯、蟹殼黃、寧波湯團、松月樓的素菜、素點,老飯店的本幫菜肴,只是價格比現今便宜且公道的多了。記得的那時的南翔小蘢,一兩拾只;二角八分,而松月樓的名菜:素十巾,只賣三角伍分錢。
若難得來一次城隍廟的游客,廟是不會不游的。記得那時的城隍廟,神像不少,分置在三個樓面。底層正殿,供奉城隍菩薩。殿后,好象是城隍的寢室,有家具,還有太太陪伴。城隍廟里、廟外,整天香火不斷,菩薩收入蠻好。
二樓,這里好象是供奉十殿閻羅的場所。十個閻羅王,每一閻羅由一間門面大小的供臺被供奉著。閻羅端坐供臺正中,他面前有一案桌,案桌下由小塑像組成一幅幅使人恐怖的場景有:上刀山、下火海、把人放在油鍋里炸、放在磨子里碾、用鋸子把人一鋸二……,閻羅殿環境陰森、暗淡,依稀記憶中好象還供奉著站立的黑、白二無常,他們專司勾人魂魄,帶人下地獄的。
三樓, 元辰殿:又稱六十甲子殿。元,為“善”,元辰,就是指吉利時日的意思。元辰神靈是中國的年歲神靈,與每一位中國人的年運有關。中國古代以天干地支循環相配由甲子起至癸亥結束,以六十為一周,故也稱六十甲子,后道教以六十甲子配以神名,從而形成了道教元辰信仰。因六十甲子神靈是星神,故也稱太歲神。在民間,指人們把某年在六十元辰中所對應的太歲神稱為當年的值年太歲,本人出生之年的所對應的太歲神稱為本命太歲。信徒禮拜本命太歲,祈求年年平安,吉祥如意的儀式,就稱為順星。記得當時,元辰殿的太歲神,塑造的有真人般大小,共陸拾尊,這陸拾尊像似乎占據了三樓的整個空間,它們有的頸上披著紅巾,有的手捧著元寶,這些都是吉利的象征,記得那時人們一到三樓元辰殿,大人、小孩就都忙著找自己的本命太歲,然后對神像跪拜、作揖、上香,祈求本命太歲保佑自己。
??記得還有在1842年為抗英帝國主義而在吳淞口海戰中犧牲的民族英雄陳化成的塑像,具體擺在那一層,記不清了,陳化成也被上海人民奉為上海城隍,常年受到上海人民的祭祀。
??那時的豫園,緊閉著大門。作為小孩的我,也不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到豫園正式對外開放時,我已經是少年。
??那時,老城里另一熱鬧場所是文廟及它近旁的蓬萊電影院。上海人在這里可以逛逛古老的文廟,或到蓬萊電影院看一場電影,然后就近到電影院對面的“蓬萊市場”,找一自己喜愛的小吃攤,花不多的錢美美的享受一番……。而現在,電影院及“蓬萊市場”,那老上海特有的風情,已成了歷史的回憶。
??當下,隨著時代的前進,社會的進步,老城廂的周圍高層林立。老城中也漸漸的多起了高層,老城廂特有的;街道、名勝、風土、人情……,即使能夠保留,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或許,用不了多久,老城廂將被新城廂所代替。以往老城廂所有的一切,將在上海的歷史及鄉土教材中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