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學社?后臺回復“嗨”將會給你一份小驚喜
? 置 頂?公眾號,關注最新設計資訊??
來源:TransAxis(已獲得授權)
豫見·牡丹亭
以文化輸出為導向的豫園商城地塊城市更新與建筑改造設計
指導教師
董屹 王楨棟
助教
程錦 鄒天格
設計成員
成紫玙 孫少白 潘思雨 陳有菲 李霖 林昱宏
葉之凡 吳風 吳庸歡 郭綿沅津
把每年四千萬客流量的豫園作為畢設基地
在九曲橋和湖心亭留下自己的畢業照
還有什么比這更讓人興奮的呢?
▼
▼
經典中國散點透視式鳥瞰總平大圖來襲!
▼
嗨嘍,大家好呀!時隔良久終于將本期作品約稿并發表出來,從小編第一眼看到該畢設成果時就被深深地震撼,難以平息心中的慷慨激昂——一般而言中國傳統商業街區改造的課程設計都相對難做一些:發揮太多了則感覺改的面目全非,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不夠;發揮太少又感覺一味地仿古,受到文化禁錮太深難以從根本將傳統文化更好地結合時代推陳出新。而本次同濟大學魔幻豫園工作室給出的答案讓人眼前一亮:基地深度調研,設計者分角色扮演提出要求與思路想法,傳統戲劇劇情與建筑空間的串聯結合,豐富多彩的室內外空間設計,動態建筑氛圍體驗,帶有中式文化特色的圖紙視頻表現等,完美地解答了豫園特色怎樣發揚光大、豫園建筑怎樣錦上添花,豫園游覽模式怎樣推陳出新,豫園管理模式怎樣改革創新。那么閑話不多講,讓作者帶我們回顧整個課題的崢嶸歲月吧!
畢設的第一堂課,D老師問我們選這個題目的原因,答案是宣講會實在太過撩人,“作為城市公共空間和中國文化輸出點的現實魔幻主義的豫園”,沒錯,就是這個現實魔幻主義。
沒人知道,在商廈樓宇的飛檐翹角間,在古典園林的假山曲水中,在城隍邑廟的神龕香爐邊,在這個享譽世界的地界上,會發生怎樣超乎想象的事情,每個人腦海里都有無數的幻想,這些幻想讓我們瘋狂。
魔幻豫園工作室就在這一天正式成立了!
豫園的建成環境已經非常完整,還有如此高的知名度,如何改造建筑空間才能不喪失識別性?什么是文化輸出?用建筑空間怎樣才能實現文化輸出?現實魔幻主義,聽起來帶感,做起來卻一點頭緒都沒有。任務書很是詳細,卻把最大的疑點留給了我們,只能在設計中一點點摸索,甚至曾一度懷疑這個畢設能不能順利完成。
整個過程充滿著偶然和腦洞,十個人的靈感迸濺碰撞,忐忑卻激動人心:
基于關鍵詞的基地調研
在豫園的屋頂,竟然有一個戲院?
你印象中的豫園大多應該是這樣的:
但它其實還可以是這樣的:
鑒于豫園的現狀環境實在太過復雜(笑),我們被分成了5個小組,分別從五個關鍵詞出發進行調研。豫園空間的復雜程度超乎了我們的想象,高區的無敵美景也讓我們嘖嘖贊嘆——這像是一個尋寶的過程,原來我們印象中的豫園,只不過真實環境的冰山一角。??
歷史+文化
(吳庸歡+郭綿沅津)
豫園地區是上海商業的起點,是著名的“園、廟、市”三位一體的所在,豫園商城更是蜚聲海外的“旅游勝地,購物天堂”。豫園地區的歷史從1292年始建城隍廟開始,逐漸由廟發展為廟園、廟市,期間經歷數次修建,園林也由最初的私家園林變為公有。近代以來經歷戰火破壞,而后被同業公所占據,逐漸成為百業繁盛之地,容納了包括文化、商業、休閑、宗教等等各類城市公共活動。 1994年,豫園商城經過大規模改擴建,方才成為現在我們所看到的豫園。如此復雜的歷史背景造就了豫園復雜的空間狀態,也為這片地區的改造更新提供了很多啟發和素材。
從城隍廟與私家園林,到市井集場,豫園的復雜歷史有諸多影響因素
文化要素多元,園廟市一體成為設計目標之一
業態+動線
(李霖+林昱宏)
包括我們在內,幾乎所有游客對豫園的印象都停留在地面層,這一點看似理所當然,但不容忽視。游客動線和商業活動主要集中在地面層,高區、地下人氣嚴重不足,豫園商城大量內部空間基本不具有商業活力(當然小吃城除外)。同時,隨著各地傳統小鎮的開發,游客對豫園的印象也是大不如前:豫園充斥著并不精致的小吃和工藝品,八成主力店為餐飲小吃,文化體驗十分單一,缺乏特色。
樓層商業活力分布圖可以明顯感知到分布不均
景觀+游線
(成紫玙+孫少白)
豫園是上海的文化地標,作為上海乃至中國對外展示中國文化的窗口,它是外國人眼中的中國,中國人眼中的上海。雖然坐擁著一年3800萬客流量,但在調研中發現,游客在豫園中的游線往往較短,逗留時間平均僅有37分鐘,更加很少會有游客知道,和豐樓的頂層有一個擁有觀景臺的戲院,悅賓樓樓頂的茶座可以一覽浦東的林立高樓、老城廂的市井巷弄和豫園的飛檐翹角。吸引游客駐足拍照的景點大多集中在九曲橋廣場和凝暉路,而大量具備絕佳觀景資源的空間被閑置。悅賓樓樓頂的茶座要依靠店員在樓下拉客(但主要目標是外國游客),單憑現狀空間根本不具有將游客往高處吸引的可能。而在采訪中,游客表現出不同時段對豫園地區的不同需求,有些游客為避免嘈雜的商業環境,欣賞到更純粹、夢幻的場景,會選擇在夜晚游覽豫園。
游客相機中的豫園和未來可供開發的高區景觀
公共空間+公共設施
(陳有菲+潘思雨)
豫園地區作為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間和對外接待窗口,卻與公共交通沒有良好的接駁關系。從地鐵站、公交車站到達豫園地區普遍還需7-10分鐘的步行。同時,作為老城廂的核心區,豫園周邊可供開發的旅游資源很多,往西可連接沉香閣,往東可通過安仁街與古城公園和外灘連接。豫園地區的公共性目前只體現在地面層,高低區的人流呈現嚴重不均,公共設施也不能夠滿足需求。
隨著周邊的聯動開發和城市公共空間的接入,豫園地區的熱力圖未來可以進一步拓展
?現狀空間+更新潛力
(吳風+葉之凡)
豫園龐大的客流量與其日趨下滑的營業額是不相匹配的,這來源于兩方面原因:一是高低區的人流量分布不均,高區和地下的商業空間價值較低,許多有開發潛力的空間被閑置或誤用;二是夜晚沒有特色吸引點,傍晚時人流量會大幅減少,到了晚上九點,豫園實行宵禁,更是將夜間的商業資源白白浪費。
豫園的現狀活力熔巖圖有巨大的空缺
豫園地區曾經是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間,因為其園廟市三位一體的特殊格局,常常伴有極具活力的城市生活,書畫善會、花會和各類集場在這里舉行,城隍出巡從這里出發,說書的、雜耍的、甚至還有動物園。當時熙熙攘攘的市井繁榮之相如今還能略窺一二:當你在南翔的廊下排著長長望不到盡頭的隊伍,和豐樓樓頂的海上梨園可能正上演著杜麗娘初遇柳夢梅;當你駐足在西洋鏡聽著說書人說唐僧師徒西天取經,悅賓樓樓頂的茶座可能剛剛迎來兩個看到陸家嘴激動留影的白人夫婦。在豫園似乎一切皆有可能,卻又鮮有人知,把這些“可能”變成人人可知可感,或許就是魔幻的豫園。?
角色扮演與五方會議
這一季的最佳演技獎非專家莫屬!
根據基地調研時的關鍵詞,我們被賦予不同的角色——專家,商業策劃,設計師,規劃局,專家,一板一眼地組織起一系列項目策劃討論會,每一組站在各自的立場上,提出策劃、提案或給予要求、建議。
專家組對豫園地區的風貌保護提出了詳細的要求,并對文化輸出的質量和形式提出了期望。兩位專家在歷次會議中都表現突出,不僅演技出眾,更極具專業素養,由內而外體現出專家的獨特氣場。
商業策劃提出商業動線必須成環,杜絕盡端空間,并針對豫園地區的整體商業模式進行了重新設計,提出詳細的豫PASS聯票系統,將園廟市、老字號串聯起來,帶動高低區人氣,并豐富游客體驗。
設計師則希望通過中庭和連廊的設計,將立體步行系統植入到豫園商城內部;在時間上實現主要功能和建筑空間在日與夜之間的轉換,在空間上通過三層公共系統分別向不同類型業態滲透。
規劃局則希望通過豫園的改造聯動發展周邊可開發的旅游資源,并增強外灘與豫園這兩個熱門景點之間的聯系。同時改善公共交通接駁線路,疏通并重新設計地鐵站連接路徑。豫園作為重要城市公共空間,希望立體地導入城市的人流客流。
開發商重新核算了商城的經濟指標,雖然會因為公共性損失掉一些面積,但因商業價值的提高,相信收益能有較大增長。甲方爸爸們受《sleep no more》的啟發,提出了引進沉浸式戲劇,把豫園地區做成一整片劇場的瘋狂想法,這樣還能順便解決夜晚商業價值不高的問題。(有錢真是可以任性啊??? 笑)
每一輪討論以后,D老師和W老師要求大家把本組認為重要的點在底板上標出來。因為想法的累計而變得五花八門的底板成為了五方大會的重要參考素材,通過協商,五方會議協定出爐,它被打印下來貼在教室的墻上,成為了指導以后設計的
“紅頭文件”。
?
?四大策略
1?在城市設計中,增加包括地鐵線、外灘古城公園、豫園二期在內的多方向、多層次上的接入口,同時對安仁街地塊重新梳理,實現聯動開發。
2?在商城中打造立體流線,利用中庭空間打造豐富商業節點。
3?晝夜轉換——在夜間引入整套沉浸式戲劇,實現晝夜在空間和功能上的轉換。
4“園廟市”的提取,同業公所——將上海的商業原點同業公所進行復原,賦予微型博物館功能,作為文化輸出載體。
動線和景點設計
和豐樓與九曲橋廣場之間夾著一個大水車?
項目策劃告一階段,大家卻無法一下子從角色扮演中抽離出來,陷入了設計的瓶頸期,十個人的組合也無法進入到具體的動線設計階段。注意到大家熱情消退的D老師迅速調整了教學進度,鼓勵大家盡可能地發揮想象,先以個人為單位進行一輪頭腦風暴和場景構想。果不其然,一系列腦洞和驚喜誕生,方案漸漸明晰起來:
和豐樓的前后結構脫離,存在一個無人知曉的“一線天”,空間上更是完全割裂,有菲想到把這個空間適當擴大,加入一個大水車(或者摩天輪),起先希望能順便作為和豐樓的垂直交通,人們搭乘著摩天輪到達和豐樓頂層,就能一覽無余地看到整個九曲橋湖心亭廣場。然而摩天輪作為運輸工具太不實用,最終它被改成了一個大水車,與地下的水系、空中海上梨園的水系相連接。
隨著社交網絡的發展,照相經濟成為旅游景點開發的重要考慮因素,這個強有力的室內景點可想而知一定能將大批游客吸引進入商城體系。想象著當你走在凝暉路上,在飛檐翹角間突然瞥見兩棟樓之間出現了一個巨大的水車,水聲不絕于耳,還能有什么比這更加魔幻的事情。隨著大水車項目的出現,所有人的興奮點都被調動起來,方案開始向著一個我們始料未及的方向發展……
如何介入文化?如何實現晝夜轉換?如何拉結人流?我們想到了曾經占據豫園地區,并給豫園帶來極大繁榮的
同業公所。同業公所大大小小一共21家,他們代表著上海商業的原點,也折射著傳統手工藝和文化。召回同業公所,對于豫園甚至是上海來說,也是一種記憶的回歸。把他們作為設計的節點再恰當不過。
點狀的分布不會改變豫園的大格局,卻能四兩撥千斤地改善空間品質。
既作為商業拉結點,又作為微型博物館,還承擔晝夜轉換功能。因為面積小,實現可動結構地可能性就比較大,通過旋轉、伸出等等裝置,可以改變通道的走向,或者空間的格局,使動線呈現出日夜不同的狀態。
空間轉換的想法最初從這些萌萌的小圓盤開始
設計思路終于疏通,接下來以設計師為總控,開始了城市設計和各系統的梳理,并用環繞教室一周的圖紙結束了中期檢查。
劇本修訂與公所中庭設計
放下圖紙模型,我們來寫劇本?
中期過后,兩位老師要求我們仍然把圖紙和模型放在教室周圍,是為“沉浸式教學”。而設計在逐漸明晰之后,進入了最讓我們興奮,也最為燒腦的環節——戲劇的設計。
在這么大的場地中植入沉浸式戲劇,
這意味著必須把戲劇空間邏輯附加在原本就已經很復雜的環境中:戲劇在哪些部分上演,如何組織演員流線和觀眾流線,每一幕間如何聯系,戲劇的系統與商業空間如何互不干擾又相輔相成,如何把園廟市串聯起來,演員和觀眾的關系是怎樣的……
戲劇管理系統經歷了漫長的討論過程,似乎給設計帶來了不小的麻煩
選擇
《牡丹亭》作為模板是一個偶然,最初是從建筑師組討論晝夜轉換時接觸到的一部音樂劇《當德彪西遇上杜麗娘》中受到的啟發。在深入了解《牡丹亭》的故事之后,我們發現故事的發生場景(后花園、道觀、街市)恰好與豫園地區的園廟市相吻合,又因其故事片段性比較強,對空間連續性要求不高,編排起來靈活度高,且內容豐富,包含諸多中國傳統文化要素和活動,極有利于文化的全面展示,《牡丹亭》成為了我們的不二之選。
豫見《牡丹亭》茶話會現場,畢設過程中這樣的場景還有很多
豫見《牡丹亭》茶話會暨劇本討論會就這樣召開了,各組以空間為主要對象撰寫分鏡頭劇本,探索角色和空間的關系,探討與劇情相符、又不拘泥于情節的場景塑造,并由此確定空間任務書。
四大系統
我們將整體系統分為四大類:游,商,文,戲:
游:在商城內部的中庭、高區和地下設置新的景點,組織立體的游線,且跟城市系統銜接。游線串聯起各層商業空間,同時帶動了文化輸出點的人氣。
商:將原先孤立、割裂的商業動線重新設計,使各層動線成環,U字形動線使中庭有一邊向街道打開,增加了內部商業空間的可視可達性,提高了商業價值。
文:商城中散布的中庭空間和同業公所承擔了主要的文化輸出功能,同時也起到串聯各層動線的拉結作用。
戲:沉浸式戲劇作為豫園入夜后最主要的吸引點,同時承擔著文化輸出、商業開發和旅游資源開發的作用。戲劇將文化進行整體包裝與輸出,并與商業互為促進,也拉動了高低區的人流。
戲劇系統是在晝夜轉換之后附加在白天系統上的,晝夜轉換依靠公所的形態變換完成。每晚18:45,各公所同時開始形態變換,有的通過拉伸、旋轉制造新的通道,有的將自身與商業動線進行分離,由此在二層串聯起專屬于演員和觀眾的戲劇系統。戲線與商業動線互不干擾,又通過中庭相互滲透。19:00,三個廣場上的大戲同時拉開帷幕,《豫見牡丹亭》就正式開場。
白天與夜晚的二層流線,戲線與商業相對分離
整個戲劇分為上中下三本:驚夢、陰陽與團圓,每本每夜循環三次。舞臺被分為主舞臺(三個廣場)和次舞臺(同業公所)兩種,戲劇流線集中在一二層。三本分別從三個廣場開場,身穿白袍的觀眾可以跟隨演員進入廣場周圍的同業公所,親身體驗隨后的情節。白天傳承文化的微博物館此時化身成為一幕幕舞臺場景,展現傳統空間體制,演繹中國傳統文化與習俗。因為選擇的開場廣場不一,跟隨的演員也有所不同,每一個觀眾都能在這奇幻的夜晚體驗到專屬于他的豫園版牡丹亭故事。
中庭設計
大水車、大假山、妖王、大染坊和大菠蘿的誕生
這些奇怪的名字分別是和豐樓、華寶樓、天裕樓、皕靈樓和悅賓樓中庭的戲稱,這一階段終于進入了實質的建筑設計階段,每組被分到一個中庭和兩個同業公所。
老師在這一階段格外強調空間的品質塑造,細節到材質、踏步、扶手、天花等等,須注意每一個元素的利用,同時要跟各自的文化展示主題相契合。
在保證了建筑一級立面少做修改的基礎之上,要想中庭足夠吸引人,每組各出奇招:
和豐樓中庭是古城公園步道接入商城的第一站,并且緊鄰景區核心九曲橋廣場。中庭置一直徑25米的水車。高聳的軒廊,吱呀的木輪,潺潺的流水,這是一個神奇的入口,室內室外,高區低區的人流在這里匯聚轉換。
水車中空,其間又置一木盒,即水木業公所。白天,木盒作為展覽空間,吸引人流。夜晚,木盒推出,與樓梯連成封閉通道。穿過漆黑的通道而上,進入水車中央,四周360度環繞著不停旋轉的夢境空間,正是“驚夢”一出。
華寶樓中庭設景時層層疊疊,考慮了恢復缺失的大假山景區,層層疊疊,參差錯落,有一條路徑順著山勢而上。在中庭一角,設景“飛來峰”,峰頂成為中庭的一個高區吸引點。在中庭當中設計一個抽象的牡丹亭,一個藏畫的紫檀匣子,夜晚上演牡丹亭“柳生游園拾畫”一出。
天裕樓中庭,同時也是星象業公所,在盤旋上升的樓梯中體驗古人探索星象的執著,在鏡面與玻璃的交疊中感受星象的神秘。白天,這里是天裕樓的垂直拉節點;晚上,這里是杜麗娘“回生”的場所。一襲紅裙的麗娘從七層貫通的中庭緩緩降下,鏡面反射出她的身姿,玻璃向外透出她的綽影。螺旋樓梯上的人們一面欣賞中庭的表演,一面向上攀登。
皕靈樓中庭,同時也是染業公所,充分利用染布的形態特點,從空間的主體展示面,到扶手、踏步,都體現出染布柔軟飄逸的特點。晚上將原本作為一層展示空間的染布吊起,在交錯的樓梯和染布、投影中演員時隱時現,人與影共舞,契合在此演出的章節“魂游”。
悅賓樓中庭以書場為主題。為了讓聽書人有更加自由的選擇,我們選擇了網兜一般編織樓梯的做法,說書人站在網兜的焦點處,聽書人自由散布于各層各處。除了說書,也可以承載其他形式的文化藝術活動。晚上,悅賓樓中庭提供了觀看茶業公所表演的平臺,同時也為夜戲創造了市井背景。戲線串起后中庭兩側作為餐飲外擺區,戲與商業互為背景。?
公所設計
用變形金剛似的同業公所講故事?
兩位老師對公所的設計提出了不少要求,希望能看到更加“刺激”的設計,同時又要在文化輸出方面有據可循。然而突然進入面積不過百、又要求可變的空間設計,大家的靈感都枯竭了。做建筑還是做裝置,設計空間還是設計舞臺,找不準設計的方向,想法也總是達不到老師們的預期。
這時GMYJ的花糖洋貨公所讓所有人眼前一亮,找到了打開公所設計的正確方法:設計像一冊書頁,合上的時候是完整的博物館展覽空間,層層展開又成為一條游廊,書頁的每一頁都是一幕戲,演員在其中游走,戲也隨之鋪陳展開。設計需要精確計算每個洞口和廊道的對位關系才能實現自由開合,為GMYJ的巧思的瘋狂打call!?
大家的思路被打開以后,五花八門的設計開始層出不窮,每一個公所都像是精巧的機械裝置。(這可能要多虧小時候的各類創新科技手工大賽~)D老師和W老師還為我們這些看上去天馬行空的構想添加了些許可行性,比如船業公所的變形動力考慮液壓的方式,花堂洋貨公所考慮內軌道外滑輪的變形設計,等等。
花糖洋貨公所
建筑位于暢熙樓和華寶樓之間,白天的博物館晚上成為跨越20米的戲廊;概念取自書畫冊頁,通過折疊與開合塑造空間變化和戲劇效果。
鮮花業公所
白天盡量保留湖心亭原有立面屋頂和茶館功能,晚上利用湖心亭向九曲橋廣場一側,通過立面向內推形成舞臺。湖心亭的舞臺空間的概念主要是抽象園林空間,連廊、花窗、亭子等元素的提取再造。
南翔小籠公所
白天作為小籠制作體驗餐區;晚上做為配合九曲橋廣場表演的舞臺。選擇變換的部分是室內樓梯和臨水門樓。白天樓梯作為室內空間的劃分和連接;晚上樓梯和門樓轉出,使二層舞臺連接至九曲橋上,配合對景的湖心亭圍合出柳杜二人夢中相遇的表演空間。
紙業公所
在白天,折墻分隔出四間展室;到晚上,折墻展開,展室空間消失,通道空間擴大成為戲場,展柜和展板仿佛精靈跳躍出來,與“春香鬧學”的活潑劇情吻合。
船業公所
將船解構:甲板化作格柵立面、龍骨化作舞臺、船板化作觀眾席。通過幾者的疊合和拆分變化出不同的空間形態。白日為微博物館,以龍骨為成像面投映全息投影;夜間上演劇目“冥判”,通過龍骨翻合營造牢籠與釋放的場景。
茶業公所
日間:一層喝茶,聞茶香品茶味;二層聽茶,讀茶歷史,聽茶文化。憑欄而坐,可以聽到中庭書場中的說書聲。夜間:二層伸出,連接戲線。同時帶動花窗隔扇,拉出木架,在公所內部形成科舉號舍意象。
藥業公所?
白天作為中藥微博物館,展示中醫藥的傳統技藝,以中藥柜作為隔墻。入夜,上演杜麗娘詰病和漫游臨安街市的情節。藥柜折向室內,形成藥柜間穿越迂回的戲劇流線。藥柜的構件翻下,成為鬧市布景,戲子回轉穿行,街市繁華,給人身臨臨安之感。
銅錫銀業公所 ?
位于現豫園的匠鑄,白天是銅錫銀博物館,通過在外立面使用耐候鋼板和鳳鳥紋鋁板突出其功能。晚上通過“抽拉”的空間變換手法,將室內小空間轉換為大空間,作為戲劇表演場地,串聯夜間戲線。
酒業公所??
白天作為酒業博物館,入口面向地鐵的童涵春堂接入口,取曲水流觴之意,塑造對外完整、對內玲瓏的空間。晚上以旋轉的方式打開一條走廊,連接童涵春堂作為戲線,同時面向黃金廣場將空間打開,取八寶玲瓏匣之態,上演“聞喜”。
設計表現
日夜大圖,想搞個大新聞
紛繁復雜的設計總需要富有表現力的大圖來“鎮樓”,我們似乎從設計伊始就期待著這兩幅圖的誕生。豫園的主要界面存在于街道兩側,所以用單純的軸測或透視圖難以全面地表達設計,所需要的微妙的角度可能更類似于中國傳統繪畫的散點透視。
但是散點透視如何用建筑模型來表達?借鑒了《一點兒北京》的繪畫方式,我們沿凝暉路和中心廣場將地塊分為了三個部分,上部為正軸測,下部分別向兩邊30°軸測,形成了大圖的主要構圖。
日夜大圖分別交給了歡歡和筆者來完成,除去拼線稿的焦頭爛額(和一直飛速運轉的電腦),埋彩蛋p場景什么的真是最開心的事情了。看著日白鬧市一點一點嘈雜起來,夜晚戲園的燈一盞一盞亮起,想象中的場景漸漸躍然紙上,設計進入了最后的狂歡。
后記
這個做了一年的畢設,常改常新……
因時間的限制,設計還有諸多問題沒有得到充分的解決。但如果能通過這個畢設,對于商業如何承載文化輸出功能,對于利用戲劇和空間包裝和輸出文化的形式,傳達出一些我們自己的思考和實驗,就是最好了。
這個作品之后又先后參加了TEAM20、YTAA等比賽,還參與了鳳凰衛視“設計家”欄目的節目錄制,并且很榮幸在TEAM20的比賽中拿到了第二名。漸漸地這個畢設斷斷續續做了有一年之久,至今還沒能從電腦硬盤中搬家。(笑)不過一次又一次的整理讓思路更加明確和凝練(說實話在答辯之前其實對方案的理解還沒能達到老師的要求呢)。
上圖是在臺灣參加TEAM20時的展圖大廳和回來之后的慶功下午茶,下圖是借用D老師的工作室拍(擺)攝(拍)鳳凰衛視的節目
被邀文之后,得以從頭梳理整個方案,才發現這個方案真是出人意料的復雜呢。(笑)這是我們第一次這么完整地完成一個設計,從調研到策劃再到設計,沒有十個人可能真的是無法完成的任務。雖然整個過程漸漸地脫離了任務書,但我們的確靠自己的一步步討論,逐漸豐富并完成了這個設計。面對文化輸出、商業這些異常復雜的挑戰,學會用建筑的手段解決問題,并同時保有建筑師最初的“童真”和熱情,這個過程有些圓夢的意味。
這個設計可以如此酣暢淋漓,還要多感謝整個魔幻豫園工作室團隊。十個人做一個方案,可想而知會對團隊合作帶來多大的挑戰。但所幸這個團隊前所未有地團結,前所未有地有愛,畢設結束后真是滿滿地不舍。
萌萌的兩位老師,以及在綠波廊舉行的畢業慶功宴(對我們工作室日常愛吃)
繪學社|往期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