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09 19:03:14)
不知從何時開始,對紀實文學有著獨特的感覺。滄桑的文筆和寫實的筆鋒,常常帶我穿越,飛去那個我無從體驗的經歷。很久以前看的《獨唱團》中,周云蓬的《綠皮火車》,梁朝輝的《摩托日記》等留給我太多的震撼,仿佛驚訝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人活在一種和我不同的生活方式中。
前陣子路過報刊亭,看到《白紙黑字》雜志書,一直覺得這種發行量很小的書遇見是一種緣分。書中的每一篇文章卻也都是歲月的沉淀,一群并不是最出名的筆者用文字記錄下自己人生中的某一段記憶。有記者在改革開放之初的采訪筆記,也有主編回憶自己苦不敢言的大學經歷,有業余歌手的辛酸歷程,也有住在地下室回憶慨嘆。也許是因為他們并不是出名到公眾人物的程度,他們的文字并不帶有主觀的修飾,更多的是作為一個小人物眼中的自己和筆下的世界。
回憶本是一件不可靠的事情,而回憶整理的文字則帶有更多的距離光環,看看別人花花綠綠的生活,感性的大腦就會產生興趣和向往,即使另一半的理性明白當自己經歷別人筆下的生活,肯定會是生不如死的感覺。每次回頭看自己走過的路,都會暗自感謝上天讓我的人生如此的順利,可以遠離狂風駭浪,同時還要應付一下自己的圍城心理。
圍城的確是一件惱人的事情,有的時候理性還會發生作用,不停的告誡感性城外并不是彩虹天堂,縱使自己充滿幻想,該適可而止的時候要牢記自我把持。而有些時候甚至理性也會淪喪,朋友的勸說仿佛微風一般的存放,不得不拜服文字的魅力,漢字的排列組合,卻可以直接打入讀者的內心。
《摩托日記》里有這么一句話,其實人類永遠孤單不起來,就好像,某天,人們突然發現自己是大地上的孤兒,就為自己生了一個父親,他的名字叫上帝。其實,圍城的存在也不過是主觀意識的干擾,無非是找不準個人的定位,拿不準自己的腳步,所以才會好奇城外的世界是不是更好。反而言之,選擇一條自己的路,好好的走下去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起初我也希望能夠如此,現實卻讓我苦惱,現代社會的信息爆炸使得每一個人都僅僅是一個信息孤島,匱乏的人生閱歷更讓自己難以站在一個足夠的高度去理清信息中的混亂。于是終于明白,人生或許就是在迷霧中前進。書中過來人的筆下,充滿了歲月的痕跡,布滿了時間的蒼老,而卻無法掩飾他們所記下的自己過去那些時間里的慌亂與掙扎。
或許人生本該如此,能全部理清的事物永遠只存在于數學教材,真實的生活卻無法消除熵的存在。一望無際的草原或許壯麗,卻單調而喪失欲望,險象環生的原始樹林,才是探險者的樂園,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