眨眼就要到暑假啦,幼小銜接又成為了熱門話題,今天就來聊聊幼小銜接要不要做?
先說結論,要做!
小學的學習和幼兒園是完全不一樣的,幼兒園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們能夠坐下來玩耍,鍛煉各種感知覺,很少涉及真正意義上的知識的理解和學習。可是到了小學,小朋友們就要面臨巨大的變化,不僅是課程內容的巨大變化,也是一堂課時間的大幅延長。
如果沒有為這樣的變化做些準備,孩子很可能會無法適應。短時間的不適應,無法跟上學校的節奏,本身不是什么嚴重的事情,但是由于這種不適應而產生的挫敗感,可能會影響孩子的學習熱情,嚴重的話甚至會讓孩子產生習得性無助。
那么,應該怎么做呢?
說起幼小銜接,大家腦海中出現的,大概是輔導班的大量廣告,各類輔導班都摩拳擦掌準備了各種課程來讓孩子們提前學習小學知識。
但這真的是合適的幼小銜接方法嗎?雖說近日新政嚴令禁止各種學科類課外輔導,但這種對知識進行提前學習的銜接模式,依然是主流。
事實上,這種銜接方式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孩子在上學之前就提前學習了相關知識,那他在進入小學的課堂時,就會毫無新鮮感。孩子發現課上講的東西都學過,不必認真聽也都會了,那孩子上課時就沒必要集中注意力了。跑神多了,也就習慣成自然了。待到課上真的開始教授沒有學過的新知識時,孩子也很難再集中注意力了。
所以什么才是做幼小銜接的正確姿勢呢?
首先,是技能的準備。
小學的學習相比于幼兒園時多了許多技能的要求。比如想把字寫好,運筆的技能很重要。技能并非一朝一夕可以造就的,對于技能,可以進行提前準備。比如為了練習運筆技能,可以讓孩子玩一玩簡筆畫、連線圖等,讓孩子提前熟悉握筆姿勢。
其次,是習慣的準備。
好的習慣會讓孩子之后的學習更加輕松。在我看來,重要的學習習慣包括:能長時間集中注意力的習慣和閱讀的習慣。
進入小學之后,學習的時長、知識量、作業量都較幼兒園時大幅增長,所以孩子需要更長的注意力集中時間。關于孩子的注意力培養應該注意的事,我在之前的文章(快來看看,你是不是正在摧毀孩子的專注力?)中寫過。
在幼兒園階段,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專注力。陪孩子玩一些需要專注的游戲,比如拼圖、積木。也可以通過給孩子講繪本、說故事,來讓孩子坐得住。
而閱讀的習慣,主要來自于繪本的閱讀。六歲以前的孩子主要是被動閱讀,而這正是孩子建立閱讀興趣的重要階段。如今許多家庭都意識到了繪本閱讀的重要性,但是如何培養孩子對繪本閱讀的興趣卻讓很多家長都犯了難。
最常聽到的抱怨就是“家長不會講,孩子不愛聽”。關于繪本閱讀的術,我會在之后專門寫一篇文章聊聊。關于繪本閱讀的道,其實只有一句話,那就是以孩子為主導。充分地把主導權交給孩子,讓孩子來決定讀什么,讓孩子來主導怎么讀。繪本閱讀要結合實際,讓孩子有充分的參與感。
在早期繪本閱讀這件事上,讓孩子對繪本閱讀產生興趣比讀了什么繪本要重要得多。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心態的準備。不只是孩子,父母也要在心態上做好準備。
孩子要做的準備是什么呢?是對學校和學習的愛,還有對自己的學習任務的責任感。孩子都是需要新鮮感的,他們天然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我們基于這份天性,積極引導,孩子們自然會對學校這個能夠讓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滿足的地方產生好感。
至于責任感,那是可以在家庭生活中有意識地培養的。孩子在2-3歲時會有強烈的幫大人做事的愿望,我們在適當的時候進行引導,讓孩子參與到家務勞動中,對家庭做出自己的貢獻。這種參與感可以逐漸讓孩子產生責任感。
這里還有一個小技巧,如果小朋友答應幫忙擦桌子,但沒有擦干凈或忘了擦,你應該做的是提醒孩子,然后等他擦完再開飯,而不是幫他擦。晚點吃飯不過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這件小事,可以讓孩子明白他工作的重要性,可以讓孩子理解到責任感的意義。這份對于家庭的責任感會遷移到其它事物上,讓孩子明白他需要對自己所承擔的工作負責。所以,他也需要對自己的學習負責。
除了孩子的心態,父母也要做些心態上的準備。你要充分了解孩子的實際情況和自己對孩子的期許。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考第一,但班里只有一個第一。幼兒園時被各種夸贊的多才多藝、乖巧懂事,在上了小學之后就統統要給學習成績讓路。不止孩子,大人心里也難免有落差。
你會如何解讀這份落差?是否會因為落差生出焦慮?如何緩解這份焦慮?如何和焦慮相伴著去尋找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
這都是父母應該思考的問題。
你只有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與自己和解,才能與孩子和解,幫助孩子調整他的心態。
另外,雖然我并不贊成在幼小銜接這件階段過分強調文化知識的學習,但也并非完全不能有。如果你或者你的孩子是比較容易陷入焦慮或習得性無助的類型,那不妨讓孩子提前學習一點,這種“我已經會了”的感受會讓孩子產生一些心理優勢,也許會讓孩子對“我能學好”這件事更有信心。
不過,這種提前學習可以用一些更為輕松的方式進行。不是進入輔導班進行系統化的學習,而是結合日常生活,以游戲之類的方式碎片化地把知識傳遞給孩子。
比如,當孩子對繪本中的漢字產生興趣時,適時教給孩子幾個漢字;比如,配合著日常的購物,讓孩子學習一些加減法的計算;比如,玩一些拼音字母識別的小游戲等等。
這些方法都可以讓孩子提前接受一些知識的學習,讓他們不至于在剛進入小學時面對全新的知識體系太過于無措。并且,通過這些方法學到的知識是碎片化的,孩子不會覺得課堂上的知識都是已經學過的,反而會覺得通過老師的講解,讓自己原本了解的零碎的知識點連成了串,是一種全新的、有趣的體驗。最重要的是,寓教于樂,可以充分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所謂“幼小銜接”,重要的是一個“銜”字,是讓孩子的身心為小學的教育做好準備,而絕非用“幼小銜接”去替代小學教育本身。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充分尊重孩子自身的發展階段,讓孩子做好準備的同時也能完全擁有這個階段應該擁有的快樂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