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的文章提到了幼小銜接三個方面的準備,那今天廢話不說,就來具體看看,幼小銜接的這三個方面的準備具體包含哪些?怎么做?還是先放一張內容結構圖(可點擊保存)。
PART?1、知識的準備
一提到知識,絕大多數家長腦海里浮現的多半是拼音、識字、加減乘除,甚至詩詞、英語。然后趕緊回憶一下,自家孩子掌握了多少。更有家長可能在考慮是不是報個幼小銜接班了。因為家長往往擔心孩子的知識儲備不足,難以應對小學的學習。作為家長,我自己非常理解這種擔心。再加上大家都在“搶跑”,形成的“劇場效應”,讓我們不得不焦慮擔心。
一方面,擔心過早的接觸小學化的知識,比如拼音、識字、加減乘除,容易損害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因為學習這些,大多采用的是死記硬背的形式。同時也會擔心,孩子掌握了在課堂上學習的知識,聽課質量會大打折扣,不容易養成良好的聽課習慣,影響學習質量。
另一方面,又擔心孩子完全一張白紙,什么都不知道的入學,跟不上教學節奏、拖了后腿,也會嚴重損害孩子學習的信心和興趣。畢竟,我認為學習的信心和興趣也是很重要的(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老母親都和我一樣糾結……)。
那咋辦呢?不是佛系媽媽的我采取的辦法是:在不破壞孩子學習興趣的前提下,找到適合他的方法。參下圖:
PART?2、習慣的準備
習慣準備方面,分為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
第一,學習習慣。包括良好傾聽的習慣、閱讀習慣、正確的書寫習慣。
1、傾聽習慣
第一次聽說這個傾聽習慣不好(或者叫聽覺能力弱),是在今年年初童童大班上學期結束的總結班會上。當時老師就提到很多孩子會出現:
1)走神發愣兒。
2)同一個問題有的孩子能記住全部,有的孩子只能記住大概,有的孩子一問三不知 。
3)記住簡單的知識點,稍微一多就混亂,缺乏條理性。
4)聽到問題,表達闡述有誤 。
后來我仔細想了想,任何學習的本質都是聽到或者看到,或者是聽和看的結合。所以學會和具備這個基本的能力是必須的。那怎么做呢?方法有二:
2、閱讀習慣
如果說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時間不夠、精力不夠,甚至有些家長覺得自己學識不夠的情況下,只能做一件事的話,那必須是閱讀習慣的培養。在我看來,對孩子這個習慣的培養,是怎么強調都不為過。
先看看功利的大語文時代,對孩子閱讀理解、寫作能力的要求,這些都是建立在孩子閱讀量的基礎之上的。長遠來說,閱讀也是孩子認識世界、認識自己最便捷的路。無論是孤獨需要安慰,還是思考得到提升,孩子都能在書中找到他需要的陪伴。
那閱讀習慣怎么培養呢?沒有捷徑,就是家長放下手機,每天抽出哪怕半個小時,和孩子一起讀書。
3、正確的書寫習慣
幼兒園可以隨便涂涂畫畫,但進入小學后,對于書寫的要求還是比較嚴格的。怎么占格、筆順筆畫、結構搭配、寫字慢、用力不對……都可能是孩子會遇到的問題。
所以,從一開始就必須培養正確的書寫習慣,最重要的就是握筆姿勢和坐姿的練習。
第二、生活習慣
生活習慣方面,最重要的也是三個方面:自理能力、時間觀念、勞動技能。
一、自理能力
進入小學,沒有保教一體的幼兒園老師來提醒和幫助孩子,凡事都要開始學會照顧自己。
天氣熱了冷了,知道穿脫衣服;渴了累了,知道休息;課前課后,整理書包、課本、文具;會使用簡單的工具,如削筆刀、剪刀,制作玩具和手工。
這些,我們都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放手讓孩子慢慢做起來。最重要的是:讓他們知道,自己需要照顧好自己。
二、時間觀念
學齡前的孩子,一般能看懂時鐘,現在是幾點了。但是對于5分鐘、10分鐘、30分鐘這種的概念,似乎不強。前期可以通過洗手3分鐘,寫字20分鐘,看動畫片30分鐘……這些小事情,讓孩子慢慢感知時間。
接下來,還可以讓孩子自己安排時間和行程。比如周末起床,我會問童童今天你的任務有哪些?準備幾點完成?反正這兩三件小任務,他自己先確定好時間。到點了,我負責提醒一下。他自己就能去完成。
等再清晰一些的時候,還可以通過制作表格的方式,來規劃每天的學習任務、玩耍時間和要完成的事情。
三、勞動技能
可能有些家長看到這里會覺得勞動也算技能,也需要提出來。是的!必須要提出來。很多家長就覺得孩子小,在家不要他干這兒干那兒。有些家長是怕孩子干不好,有些家長是擔心孩子受傷。
但是,讓孩子負責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找到對家庭(以后對班級)的責任感是很重要的。否則,容易養成什么都是別人應該,而自己理所當然撿現成的心態。所謂的“眼里沒活兒,手上就不知道有事兒”。更不會理解責任、協助這些詞語。
PART?3、心理準備
對于即將離開幼兒園進入小學的小朋友來說,這是他們人生的一個轉折點。他們由事事依賴父母逐漸過渡到事事獨立完成,由興趣活動轉為系統學習,這中間的轉變是需要一定心理準備的。也請家長一定重視孩子的心理狀態。
1、對小學生活感興趣
現在的家長一和孩子提到上小學,就很愛說“等你上小學,就套牛鼻子了”,“現在這么皮,上了小學就要收骨頭了”等等之類的話。這種不經意“恐嚇”,會讓孩子覺得上小學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
我們作為家長,首先自己就得對上小學有個正確的態度。即小學是孩子人生的一個正常過度階段,沒有那么“討厭”,也沒有那么“可怕”,只是行為規范、學習方式、獨立自主的要求不一樣而已。每個孩子都可以順利度過。
然后,在和孩子溝通交流的時候,傳遞給他這種平和的心態就行。甚至,告訴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可以告訴爸爸媽媽。
至少,至少,請做到不要“恐嚇”。
2、對小學的認知具體化
孩子從幼兒園畢業,進入一個叫做“小學”的地方,其實是從已知的舒適區域,到一個未知陌生的地方。對于未知的不確定,多多少少會產生“擔心”甚至是“恐懼”的情緒。
當然,要破除這點“擔心”和“恐懼”還是很簡單的。可以借鑒以下4種做法:
幼小銜接,銜接的是習慣和能力。雖不是一日之功,但任何時候開始都還不算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