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知識體系?
為什么要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應該怎么做?
在我看來,人類對世界的長期探索,就像是一個緩慢的接力賽。現代所有的知識都是前人的經驗積累,光是一個人的一生就要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識,世界又何其大,歷史又何其漫長,世界上的知識太多了,涉及的范圍也太廣了。對于個人,想要了解所有的知識還要會運用,這是很難甚至是不可能的,但是知識對于人類的發展至關重要,沒有知識,一個生活在現代信息社會的人是很難生存下去的。目前關于知識的界定外界還沒有一個嚴格的標準,比較通用的定義是指知識是符合文明方向的,人類對物質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結果總和。那什么是知識體系呢?私以為如果將全世界作為一個主體的話,那全世界的知識就是一個以世界為中心的知識體系。那如果是一個人這樣的個體作為主體的話又應該怎么界定知識體系呢?由于人的有限性,不可能能接觸到或者運用世界上所有的知識,所以對于個人而言,知識是有主次之分的,主要的知識就是這個人的所擁有的知識中最中心的知識,它深入的層次更高,對于它的要求也更高,然后根據它的需要對外界進行聯系和擴散,得到聯系的知識相對于中心知識就是比較次要的,它的層次更淺,當然次要的知識中也有主次之分,這樣逐層擴散的體系就是一個知識體系。
為什么要構建知識體系呢?
上述已經提到,世界上的知識豐富龐雜,但人自身有限,所以人類只能盡可能地掌握他所需要的知識。在這樣的條件下,就要求我們自己對知識進行篩選,確定它們的主次和聯系。就我個人而言,除非感興趣的東西,其他的學習對于我來說都是被動學習,這是一件非常有隱患的事,如果一個人所有的知識都是被動收集的,那么它們都只有一個結果,即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淡忘。這樣的知識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散亂,沒有層次,不深刻,沒有聯系,這些特點也就決定了會被遺忘的結果。一個沒有自己知識體系的人,他雖然有一定的知識,但是他很難會去運用,因為這些知識太散又太淺,不足以支撐他去實踐,所以就算我們寒窗苦讀十幾年,那些寶貴的知識如果無法激活,那么它們都會離我們而去。
那又應該怎么去構建一個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呢?
作為一個由知識構成的體系,它必然包含了大量的知識,這些知識必然也是有層次有聯系的,世界上的知識很多,我們又應該怎樣去篩選,知道它們的聯系呢?
第一步就是對知識進行收集,如果沒有一定量的知識,它也不存在構建體系這個問題了,所以構建知識體系最重要的就是收集知識。
第二步就是確定中心知識,對于我來說,我的中心知識就應該是我的專業,但其實關于中心知識也不該非此即彼,有的人喜歡好幾個專題一起,有的人喜歡由一個延伸到多個,這個依據自己來調整即可。
第三步便是篩選知識了,搭建好了框架就可以添磚上瓦了,這個是一個漫長復雜的過程,既需要你不斷地收取知識又需要你不斷的篩選總結。
第四步就是不斷地維護你的知識體系了,孔子說過溫故而知新,知識不是說搭建好了就行了,它需要你不斷地去回顧和實踐。
第五步其實和第三步有些類似,不過是針對專業化的知識,在現代社會,知識更新快,如果不能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那這樣的體系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被淘汰。
總結
世界上知識非常豐富,篩選出自己需要的知識來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不僅可以內化梳理自己的知識,還能支撐我們在日后生活和工作的實踐。以一個結構穩固又時事動態的體系去吸納更多的知識,能讓我們更加清晰地去了解社會,也有利于我們自身的發展。構建知識體系需要知識的收集篩選和總結,也需要我們時時更新維護,這僅僅是我目前對于構建知識體系的見解,我知道這些將會隨著我自己的發展有所補充或者更正,我也知道這將是一個漫長的探索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