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衛鞅訪秦歸來,為什么秦孝公與景監卻默默傷心?
在衛鞅回來之前,當秦孝公聽到景監說外面謠傳衛鞅已經逃回魏國去了,聽到這個消息秦孝公是很傷感的,所謂“為君之道”就是作為老板就應該要自強不息,可以為了目標不斷奮斗,永不放棄,付出的比任何人都多,得到的卻比任何人都少,為員工付出一切,卻永遠不去奢望員工的理解。
因為對員工對老板最好的理解是什么?是結果本身。作為老板,比智商更重要的叫做情商,比情商更重要的叫做逆商,當生命中所有的人都選擇放棄,作為老板依然不放棄還要支持別人去堅持。
為什么說很多老板脾氣差,因為老板承受企業最大的壓力,企業以及員工所有的問題最后都到老板那去了,特別是碰到那些不合格的管理者和員工。老板承受企業最大的壓力,但老板卻要成為企業最大的動力。
景監聽到“衛鞅”二字,頓時一驚,睜大眼睛,“你?你是,衛鞅?”又揉揉眼睛,“不對,干瘦黝黑,有,衛鞅風采?”
“景兄,衛鞅跋涉三月,走遍秦國,安得不黑不瘦?”衛鞅慷慨高聲。
象是一聲驚雷,景監內心的朦朧陰云頓被炸開,霍然站立,目光炯炯的盯著衛鞅顫聲道:“鞅兄,果然是你么?你,回來了?”
“對,衛鞅回來了,整整三月,沒有騙你!”
景監仰天大笑,欣喜若狂,滿身齷齪酒意一掃而去,張開雙臂,竟和衛鞅緊緊的抱在了一起。小令狐看見倆人竟象孩童一般,高興得咯咯直笑。
“小令狐,拿酒來!”景監興奮得高喊。
衛鞅笑道:“還酒啊?醉得人都不認了。”
“如何不酒?方才,那是醉死,死醉!再酒,那是醉生,生醉!”
衛鞅大笑:“好!苦菜烈酒,就醉生!”
……
衛鞅回到櫟陽之后立刻就會去跟景監溝通,因為衛鞅知道景監一定非常想知道自己的情況,衛鞅他會知道考慮別人的感受。就像現實當中我們每個人的成功都不會僅僅只是依靠于自身力量而獲得成功,這種成功更多的是依靠于我們身邊的這支團隊。
《六祖壇經》中有一個禪宗故事:慧能法師去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正在講經時,有幡被風吹動,因此有二僧辯論風幡。一個說風在動,一個說幡在動,爭論不已。慧能便插口說:“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你們的心在動!”世上本來沒有美丑之分,一切在我們的心靈。
如果我們用欣賞的眼光,它便陽光明媚、山清水秀;如果我們隔著有色玻璃去看,便灰蒙蒙一片。陽明先生也說過“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于寂;你既來看此花,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可見英雄所見略同、真理智慧都是殊途同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