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中最愛的便是秋,不知道是因為本身就愛秋天還是恰巧有好多美好的記憶發生在秋天的緣故。今天偶然想起多年前幾個美好的秋天,很多細節都模糊在歲月的長河里,但是曾經留下的美好感覺仿佛還在昨天。
記憶最深刻的秋是大二上學期,褪去了剛入大學的青澀和懵懂,課業壓力又不大,突然多了大把大把的閑暇,最愛干的一件事情就是泡圖書館,特別是在午后一開館,躲在一樓西區無人問津的小閱覽室里,要么捧著一本閑書拿著杯熱茶安靜的坐上一下午;要么漫無目的的穿行在書架間尋寶,偶爾會有發現一本想看好久的書的欣喜;有時候索性坐在落地窗臺上發呆,看著遠處的草坪,聽著窗外呼呼的風聲,陽光曬在身上暖洋洋的,那種慵懶的狀態這些年再也沒有出現過。在那些安靜的午后,一個人躲在角落,沉浸在三毛,張愛玲,亦舒,渡邊淳一編織的故事里。那一年也是大學閱讀量最大的一年,看了好多在當時看來毫無用處的閑書。但是后來慢慢理解了閱讀無聲的力量,那些對你的改變是潤物細無聲的,在你經歷一些事情之后,更能讓你去理解一些事情,變得更柔軟。腹有詩書氣自華決不是一句空話,每個人的氣質中總是會藏著我們曾經讀過的書和愛過的人。雖然我也并沒有讀很多書,但是那種讀書的日子真的帶給了我很多,也希望在以后的路上,多讀書,多思考,溫暖的,寒心的,都是生活。
之所以懷念那段生活,大抵是因為那段生活過的很不“功利”,完全是隨著性子讀書,喜歡看什么就看什么,不會考慮付出去的時間成本和收獲是否成正比,這樣任性的日子過去了再也回不來了。
第二段比較懷念的是二戰考研的時候,當時每天一個人吃飯,一個人學習,大部分時間都是獨處,有時候一天都很難說幾句話,交流最多的是打飯大媽,中午坐在食堂看《一起來看流星雨》,這么雷人的劇我都可以看的津津有味,我的無聊程度可見一斑了。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上大學簡直是黏人到膏藥般的存在,出門打個水都非得拉著一個人。真正獨處的一年真的成長了很多,更深刻的領悟了獨處和自律的意義,多給自己留些空間未嘗不是件壞事。經歷了這么一年,有的時候似乎變得孤僻了,不再像以前一樣那么喜歡熱鬧。更多的時候喜歡一個人,哪怕什么都不做,也會充滿能量。
第三段是研一的時候,每天過的很充實,知道自己要什么也知道該怎么努力,不過比照第一段第二段多了很多現實和“功利”的色彩。博學樓的這段路是讀研時候最常走的一段,不管是去上課,自習還是去路sir的辦公室都是必經之路。這條路旁的白果樹到了秋天葉子全都黃了,金燦燦的超美,東財的網上社區也因這些白果的存在被稱為白果社區。路sir的辦公室在師學齋,研一的時候路sir晚上給我們開小灶,給我們上高宏高微和高級計量的課,每次上完這么燒腦的課都精疲力竭感覺身體被掏空。晚上從師學齋出來,路燈透過樹葉投射下斑駁的葉影,幾個同門的師兄弟一起說笑著往回走,這樣的場景成了我研究生生涯中最難忘的時刻。
北京的秋很短,這一年的秋仿佛還沒有怎么過,就進入了讓人瑟瑟發抖的冬。北京的冬天大半時間是霧霾天,并不是什么美好的體驗。這個秋,也許在若干年后也會成為令人懷念的一個秋。有人愛,有事做,有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