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人大多喜歡面食,而我尤愛餃子。餃子各種餡料,味道鮮美,回味悠長,是一道老少咸宜的美食,深受大家喜愛。
我也最喜歡爸媽包的餃子,在我兒時記憶中吃餃子好像是一件大事,早晨就要開始準備了,媽媽先和面,這是個技術活,不能太軟也不能太硬,如果太軟會粘到案板上;如果太硬,就不好搟開,捏不到一起。
第二步就是準備餡料了,最喜歡芹菜牛肉餡的,一大把嫩綠色芹菜洗好,上面還帶著水珠子,切成薄薄的片,如果太大了就再剁小一些,然后開始剁牛肉,爸爸是大師傅,總說菜和肉不可剁得太細,否則剁成一團泥就失去了食材本來的味道。我們把餡料都剁成細小的塊,芹菜的鮮嫩,牛肉的醇厚相得益彰。根據媽媽剁蔥得出經驗,單獨剁得話,就看到持刀人雙眼通紅,淚流滿面,我們總開玩笑,這是有多不愿意干活,哭得不能自已。把牛肉切成一片一片的,把蔥姜埋在牛肉面,抬手下刀,頗有武林高手出手的味道,菜刀剁到案板上“當當”聲,時而急促,時而緩慢,長長短短,形成一首美妙的樂曲。我把它命名為《餡料二重奏》,聽著這悅耳的旋律,仿佛我已經吃上了餃子。
綠色的芹菜在盆子中一角,紅色牛肉在它隔壁,白色的蔥點綴其間,辣椒也必不可少,這時候爸爸這個大廚就要上場了,撒各種調料,比例合適,一勺熱油澆上去,只聽得“刺啦”一聲,一小縷青煙升起,就可以攪拌了。只見爸爸順時針開始攪拌,還特別交待我不能亂攪動,否則不能把味道混入餡料中了。儀式感滿滿,感覺每一步都很重要,否則就吃不上這美味佳肴了。
緊接著就是搟餃子皮,先把整個面切一小塊下來,再搓成一根長條,最后切成大小一致的圓柱形。我最喜歡按扁這些小圓柱,用手掌下面,輕輕一按,就變身成小圓餅了,一個一個,很解壓。我一邊按,一邊想休想逃出我的手掌心。
姐姐左手捏著小面餅,右手拿著搟面杖,左手不停地移動位置,右手不停地向前滾動,不到一分鐘一張餃子皮就好了,兩只手一定互相協調,否則就會非常慢,動作不協調,餃子皮就奇形怪狀,不能變圓了。
一家人各司其職,手里的動作不停,嘴里還在聊天,忙碌著,歡樂著,餃子就下鍋了,一個個小元寶跳進水里。
爸爸不愧為大廚,連煮餃子都有講究,不能煮爛了,加幾次水,什么時候蓋鍋蓋,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論。
經過一早晨的忙碌,我們一家人終于坐在一起吃餃子了,當把餃子蘸了醋和辣子,白白胖胖的餃子就像披上紅色的斗篷,放進嘴里,芹菜的清香,牛肉的鮮美,醋的酸,辣各種味道充斥著我的滿嘴,說不出的滿足感。一盤餃子,一碗餃子湯,頓時胃暖腸飽,渾身發熱,倦意全消。
餃子對于我們家人來說,不止是一種食物,也是一家人熱鬧團圓,我也懷念一家人一起包餃子的場景。
餃子變成了一種思鄉的符號,成為牽引孩子回家的長繩。一盤餃子,已不再是一盤餃子,而是成為鄉愁中冒著熱氣,味道最濃郁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