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幾個朋友去看長津湖,回來有朋友問他的孩子:《長津湖》這個片怎么樣?他的孩子說:很好看,很血腥。
戰爭是“絞肉機”,生在和平年代的孩子,很難體會戰爭的殘酷。戰爭片的拍攝,要更為真實,就有必要體現某種“血腥”。轟炸、拼殺、流血、沖鋒……種種的戰爭場面,以“鐵的事實”體現了戰爭的殘酷,戰爭的“血腥”。
然而,解讀長津湖,小孩子們讀到了戰爭的血腥,而我則讀到了人類思想的血腥。
一.文化的多元讓這個世界更為多姿多彩,而文化的磚制讓這個世界充滿血腥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人類文化,因為其多元,而呈現出耀眼的姿彩。但是,
文化因為把相關的文字、語言、儀式、符號、地域對應相關的情感、思想、邏輯,就使得文化具備相關的特征而區別于其他的群體、組織,以此形成自身的凝聚力,也限制著自身的發展。當不同的群體、組織進行交流的時候,由于不同的文化設定的差異,群體、組織甚至個人之間就會出現各種不同的見解、不同的思想。為了能夠讓這種思想、見解甚至是整體的意識形態達到更大的同一性,就需要通過政治、權力、教化、甚至戰爭的方式來實現。
長津湖戰爭,其實是在二戰后,美蘇兩大陣營為爭奪其在亞洲的主導權,而發動大規模局部戰爭。本質上,是資本主義、共產主義這兩種意識形態在朝鮮半島的交鋒,是一次思想的交鋒,也是對于人類權利的殘酷挑戰。事后,各方都宣稱贏了這場戰爭,那么輸的是誰呢?
人民。成千上萬死傷于這場戰爭以及受這場戰爭波及的人民,特別是朝鮮人民。
為了證明自身思想(政治路線、政治條件)的正確、優越,各方不惜動用各種武器、各種民力,投入到這場慘烈的戰爭中去,以此迫使對方作出讓步,以證明自身文化、思想、政治的先進。結果各方都無法全勝于對方,只能在三八線上作出妥協,切割朝鮮半島的政治統治范圍,使南北雙方歸于不同意識形態的領導,并在未來的社會發展中,形成了不同的發展面貌、發展模式。而作為本場戰爭中的最受傷者,其實莫過于朝鮮人民了。朝鮮人民被裹挾于這場戰爭中,被迫為不同的思想、政治服務,沒有任何選擇的余地,直至戰爭結束。
這種意識形態的決戰,以戰爭為最強體現形式,表面看來是戰爭的血腥,其實深層次的,是思想的血腥、文化的血腥、意識形態的血腥!
人類不可理喻的現實是,為了某種思想(理想)、為了維護某種意志,為了捍衛某種文化,而且這種思想、文化、意志是極其崇高而優越的,甚至有益于全人類的,但是表現在現實中,就會變得不擇手段、寧死不屈、血腥殘忍。而且很明顯,這種不擇手段,甚至是與其標榜的思想(理想)、文化是背道而馳的!
看到戰場上無數流血死亡的人,各個國家都不會把這種滅絕人類的做法進行反省,相反,都會更為殘酷地把這種責任推給對方:是敵人,殺死了我們的人!我們要為之報仇雪恨……然后,在民眾的一片沸騰中,把更多的后生仔送上戰場,成為炮灰……
一方面,我們為人類擁有的璀璨的思想、文化而倍感驕傲,另一方面,人類不同族群為了捍衛各自的思想、文化而變得專制、殘忍、血腥,又不得不讓人痛為感嘆。
表面上看,戰爭比拼的是武器、糧食、士兵、科技力量,深層次的是,思想的交鋒、意志力的考驗,還有文化的血拼!
二.朝鮮半島,是中國的戰略屏障,是中國政治的晴雨表
在朝鮮戰爭中,美國為首的聯合國部隊沒有意想到的一件事情是,中國會出兵,而且會出兵這樣快。這種意想不到而麻痹輕敵是長津湖取得勝利的非常關鍵的因素。
朝鮮半島,與中國的東北接壤,在歷史上,曾是中國的藩屬國。一直以來,中國各個王朝也非常重視與朝鮮的關系。歷史上,為了威服朝鮮半島,中國各個王朝都采取了大量的措施,包括用戰爭的手段,使之臣服。
在中國歷史上,為了征服高句麗,隋唐兩代皇帝可謂不遺余力。在隋朝,從大業八年(612年)到大業十年(614年),隋煬帝對高句麗進行的三次戰爭。為了顯示對戰爭的重視,這三次。隋煬帝都無一例外地御駕親征,而且總動員的兵力超過了100萬人,直接導致了隋朝國力的枯竭,是其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唐太宗時代,唐太宗也曾親自率軍征討高句麗,但終唐太宗一代,始終未能使高句麗臣服。在近代,袁世凱就是以其在朝鮮的軍功一舉成為清朝的大員,并進而成為民國大總統的。
可以說,朝鮮一定程度上,是中國綜合國力的晴雨表。中國國力強盛了,朝鮮就歸服中國,中國國力衰弱時,朝鮮就會受到某種牽連。特別是在當前國際形勢非常復雜的情況下,朝鮮處于日本、俄羅斯、美國、中國等國家的強力關注中,其形勢發展更值得關注。此次《長津湖》的熱播,再次讓國人把目光集中于朝鮮半島,而與朝鮮相關的東北地區的發展,也更引發大眾的關注。
正是因為朝鮮之于中國的重要戰略地位,毛教員才高瞻遠矚決定出兵中國東北,劇中還通過作戰人員的話說出了本次戰爭的必然性:“這一仗我們不打,我們的下一代就要打,我們出生入死,就是為了他們不再打仗。”
而這種必然性,又回溯到了上文講的文化使命、文化抉擇。在文化使命、政治路線面前,每一個具體的人,都是如此的不值一提。中國有一句話叫:覆巢之下,沒有完卵。我們看到的死于戰場上的冰雕連,那些在筆記本上陸續被圈注犧牲的連隊士兵的名字,都無時無刻提醒著戰爭的殘酷……
三.人性的善良終將戰勝思想、文化的丑陋
《長津湖》中,有個細節是:伍萬里想殺美國軍官,卻被哥哥制止了:“有槍必須開,有些槍可以不開”。
中國講“一將功成萬骨枯”。同時還講殺降不祥,對于強行用兵者,中國文化都是持否定態度的。事實上,世界各地的思想和文化,對于戰爭的態度,基本上都是否定的。戰爭唯一的正義性就在于:以戰止戰,用戰爭換和平。然而,真正運用在現實中時,戰爭無一例外地成為人類大規模自我滅絕的最好利器,其中最大的傷害,無一例外地都是處于底層的人民,是千千萬萬平常又平常的百姓人家。
我曾讀到的一個歷史細節是,在辛亥革命期間,有革命者到鄉間演說,號召大家推翻清朝統治。很多人聽了欣喜若狂,紛紛報名參加民軍。但是有一個老婦人在演說活動結束后,向革命者下跪,懇請革命者不要帶走她家的孩子:俺家就這個男孩子了,我要靠著他養老送終的……
晚年的劉伯承曾說:“我們犧牲一位戰士,他的全家都要悲傷啊!這會給那個家庭帶來多大的損失啊!同樣,一個國民黨士兵死了,也會殃及整個家庭。他們都是農民的子弟,一場戰爭要損傷多少家庭啊!就是因為這個,每在戰前,我們連覺都睡不好。現在戰爭結束了,就不愿意看、怕看戰爭的場面……我就是從大堆大堆我們的兄弟、父老、親人的尸體上爬過來的,我至今仍看到他們為我們鋪設的一條血肉模糊的路。‘敵人’也一樣,他們也是我們的同胞啊!”
在朝鮮戰爭中,朝鮮半島作為戰場,朝鮮人民是首當其沖的受害者。參戰的都是當時號稱的世界強國:美國、英國、法國、蘇聯、中國……作為該國的國民,在強國面前,在本場戰爭中,基本沒有什么話語權,只有靠邊配合的份。某種意義上說,各方都可以宣稱是朝鮮戰爭的勝利者,但是對于朝鮮人民來說,不論南方北方,面對大量的平民傷亡,誰有勇氣講自己就是其中的勝利者?
當下還有一些未見到過戰爭殘酷的人,還天天喊打喊殺地要平了這個滅了那個,而當真正有戰爭來臨時,這些喊打喊殺的人,極有可能像縮頭烏龜一樣大聲都不吭一下,甚至可能成為投敵求降的那一類人。而更多的平民百姓,最終都是戰爭犧牲品,死得英雄壯烈,而戰爭的傷痛卻要相關的親人、廣大的百姓來背負。
這世界上的勝利者,也許可以是通過戰爭實現的,但不是靠戰爭維持的。中國可以自豪地說:以中國建國時的弱小,還可以與美國一拼,現在,更無懼于美國;而美國可能也會說:他們他們沒有輸,戰爭之后,換來的是韓國的富強,皿煮,當前的韓國成為世界先進的國家。
和平和發展,始終是人類社會的主旋律。更為開放而包容的文化和思想,也將伴隨著相應的經濟、科技、教育等方面的融合發展,而實現人類共同的發展,為整個人類共同體謀取福祉,不應是作為任何戰爭的借口,而應成為各國、各族人民共同奮斗的目標。
看完《長津湖》,更讓人珍愛當下的和平,更讓人充滿力量感,然后陷入深深的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