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此是本人個人看法,如有反駁,請私信,不要在評論區大吵大鬧)
我是自己一人看完這部今年國慶被譽為“鎮館之寶”的愛國題材大片的,總體上很滿意,至少沒有將美軍描寫的太弱、太慫,比較符合歷史。正如《亮劍》里孔捷的評語:美軍之間的兵種配合,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在這種情況下,志愿軍戰士能在天氣極度惡劣(其實現實中美軍也不好受,美軍的回憶錄里說朝鮮戰爭時他們的食物罐頭都被凍住,得用工具使勁挖出來)的情況下全殲北極熊團,確實是壯烈的、不易的。
但有一個問題一直環繞在我心里:這場戰役是誰贏了?
說志愿軍贏了,畢竟美軍的陸戰一師主力都基本上安全撤退,只是損失了一個加強團,達到了原本的戰略目的;說是美軍贏了,畢竟戰線被反推,韓國統一朝鮮半島的企圖也隨之破滅。
我在B站上看過一些視頻,但都不怎么客觀,大多數都是“中國必勝”的詞調,并不能使我滿意。很少有人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要想解開這個問題,我只能從一切的根本——朝鮮戰爭的爆發去尋找答案。
1950年6月25日,朝鮮在蘇聯的支持下發動了朝鮮戰爭,試圖滅亡韓國,統一朝鮮半島,而實際上也相當順利,韓軍完全敵不過手持蘇式裝備的朝軍,一直退到釜山一帶。1950年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舉行會議,有三個議題:第一個,譴責朝鮮的侵略;第二個,聯合國應用何種方式制止侵略;第三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組成“聯合國軍”。“聯合國軍”的組成部分很雜,既有美國、英國這樣的老牌歐洲發達國家,也有埃塞俄比亞這樣的非洲發展中國家,但主力只有一個——美軍。
關于這次聯合國安理會的決議,本人初中歷史課上老師曾說,蘇聯和中國代表都沒出席,所以這只是美國的詭計與邪惡野心。
但這有問題,很多問題。
中國就別指望了,那時中國五常的位子還是國民黨占著,老蔣沒派代表算好的,如果國民黨代表去投了贊成票就很尷尬了。
那蘇聯呢,它有足夠的實力,再加上它是朝鮮背后的支持者,如果“聯合國軍”成立了,只會讓自己陷入輿論被動的境地。當時的蘇聯聯合國代表馬利克也準備投下否決票,然而參會前,他卻突然收到了斯大林的指示:
馬利克同志,先不要去安理會投票,讓他們放手去做。
馬利克一下子傻了,但也不能不聽,于是蘇聯宣布缺席。包括美國在內,許多國家相當震驚,美國舉行此次聯合國安理會會議本就有風險,如果蘇聯用了一票否決權也沒辦法,合法的方式只有這一個,先試試看吧。結果蘇聯的這個操作讓美國直接懷疑人生。
不僅是美國和資本主義國家,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也對蘇聯的行為表示不解與憤怒,捷克的共產黨代表直接拍電報責問斯大林:為什么作為社會主義國家老大哥的蘇聯,不在聯合國安理會會議上制止美國的行為。
結果斯大林回復了電報一封:我們就是要讓美國在聯合國安理會會議上,暴露自己的侵略野心。
這是個復雜的邏輯問題,本人給大家簡單翻譯一下:組成“聯合國軍”的議題是美國提議出來的,蘇聯則可以宣稱美國的本意是想侵略朝鮮,“聯合國軍”只是侵略的合法外衣,而如果組成“聯合國軍”的議題通過,美國加緊備戰,蘇聯則會宣稱,看到了吧,美國早就想打這場仗了,你們看它多積極,而如“聯合國軍”的主力是美軍,那“美國早就想侵略朝鮮”的看法就會更加合理化,不僅直罵美國,還可以暗中指責那時基本上是資本主義國家居多的聯合國,就像希特勒曾經獲得過諾貝爾和平獎的提名,到現在還有人罵諾貝爾獎的授獎機構,手段的確高明。
似乎這個解釋還是比較亂,但本人的水平限制,只能給大家解釋到這了,諸位見諒。
但說是這么說,事情還是要解決,特別是麥克阿瑟帶領“聯合國軍”來了一次出其不意的仁川登陸,朝鮮人民軍節節敗退,這下蘇聯必須出面了。
到這里,大家都知道中國志愿軍要入朝作戰了,但在這之前,中國也找到了蘇聯,向它要一個理由。
這并不是打美國的理由,而是打贏美國的理由。
打美國的理由不需要蘇聯給,美軍已經到家門口了,不打不行。
但怎樣才能打贏美國呢?中國剛剛經歷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不僅人口和物資緊缺,也缺少對美軍的認知,只知道美軍有很牛的裝備,到底有多牛,根本不清楚,再拿小米加步槍(解放戰爭中解放軍也不是完全用的小米加步槍,當年的日式、蘇式重武器還是有的)打,那就是送人頭。
而打贏美國的理由很簡單——有蘇聯的援助就行。
這是毛澤東主席的看法,也是大帥彭德懷的看法,所以找到斯大林,要援助,其中包括但不限于武器裝備、空軍全面援助(沒辦法,那時中國空軍實在沒法跟美國打)、連接穩固的補給線等。
斯大林也不像許多影視作品一樣唯唯諾諾,很爽快地同意了,畢竟人家能替你上就算開恩了,要是人家不干了,那就只能自己上,到時候的損失更大。
于是問題初步解決了,1950年10月,中國志愿軍正式入朝作戰。
但還沒進朝鮮,就得知了一個消息:美軍準備撤了!
這是什么情況呢?讓我們把視線轉到美國這邊。
自麥克阿瑟仁川登陸以來,他就很是驕傲了一番,特別是打過“三八線”后,他也認為統一朝鮮半島指日可待,與他持有相同看法的還有當時的韓國總統李承晚。
但就連和靜香待久了的大雄都會感覺到,事情太順利得都不怎么正常了,更何況是當時敢跟杜魯門對著干、控制著整個日本的麥克阿瑟。事實上,他也察覺到了什么,中國會參戰還是較好的情況,要是蘇聯參戰了,事情就麻煩了。
于是他決定來一次快速、毀滅性的攻勢,滅掉朝鮮,以最快的速度結束戰爭。于是美軍的精英部隊快速推進,其中有美軍的絕對王牌——美陸戰一師。
但當聽說中國志愿軍已經入朝時,麥克阿瑟有點慌了,他知道已經沒辦法快速結束戰爭了,于是他決定,陸戰一師撤退,其他部隊繼續推進,即使會遭到志愿軍的強烈反擊,也要保證陸戰一師的安全撤退。
而陸戰一師的撤退路線,就是長津湖一線。
這就是《長津湖》的大背景了,實際上,電影中出現的七連,以及伍千里等人,在這場戰役里,只是小角色。畢竟電影里,七連原來的任務只是護送電臺、炸掉通信塔,到后來圍殲北極熊團時,也只是許多參戰部隊之中的一支。
但小人物往往能閃耀出更為閃亮的光輝,不論是與敵血戰的身影,還是“冰雕連”的佇立,都成為了志愿軍的驕傲,乃至中國的驕傲。
即使北極熊團并不是美軍的王牌,只是較強的部隊(經歷二戰我知道,一戰打西伯利亞是什么情況?打蘇俄嗎?而且一戰時那撥士兵應該已經退役了吧,還是我知道的太少了……),而且實際也沒有完全殲滅,北極熊團的番號現在還有(美軍內部將被殲滅80%及以上兵員的部隊都視為被全殲),但每一處志愿軍的奮斗,都不會被磨滅。
今天到此為止吧,有問題歡迎討論,畢竟我只是剛上高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