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賞識教育的影響,小孩從出世至今,很少批評,更別說打罵了。雖說賞識教育法對小孩的創造力和想象空間大有幫助,但對一個男孩子來說,到了七八歲時,如果還太過于放任的話,不見得是一件好事。
對小孩的教育,必須處理好教育和愛護的尺度。
父母對子女也是非常疼愛的,這是人之常情,而過分的溺愛也是有害而無益的。
如果孩子在家庭地位,給他自己的感覺由小到大,那么越大就越逆天,這是好多家庭小孩教育的詬病。
近日讀顏氏家訓教子篇,很有啟示。有這么幾點:
一、小孩要接受教育,不教就不知。
古時候的圣王就有胎教的做法。懷孕3個月的時候就出去住較好的房子,眼睛不能斜視,耳朵不能亂聽,聽音樂吃美味,都要按照禮儀加以節制。
幼兒時,就要跟他講解孝仁禮義,來引導學習。普通老百姓家,縱使不能如此,也應在小孩懂得喜怒時,就加以教導訓誨,叫做就得做,不做就得不做。等到長大幾歲,就可省免鞭打懲罰。
二、對孩子要既威嚴又慈愛
只有這樣,子女自然敬畏謹慎,而有孝行。
對孩子,不能不講教育而只有慈愛。要吃什么,要干什么,任意放縱孩子,不加管制,該訓戒時反而夸獎,該訓斥責罵時反而歡笑,到孩子懂事時,就認為這些道理本來就是這樣。到了驕傲怠慢已成習慣時,才開始加以制止,那就縱使鞭打得再狠毒也樹立不起威嚴,憤怒得再厲害也只會增加怨恨,直到長大成人,最終成為品德敗壞的人。
孔子說,從小養成的就像天性,習慣了也就成為自然,是很有道理的。俗話說,教媳婦要在初來時,教兒女要嬰孩時,這話的確有道理。
不能因為是小孩,而不忍心使其挨打而肌膚痛苦。這該用生病來作比喻,難道不能用湯藥,病就能治好嗎?還該想一想那些認真訓誡兒女的人,難道愿意對親骨肉刻薄嗎?實在是不得已啊!
三、父子之間要講嚴肅,而不可以輕忽
骨肉之間要有愛,但不可以簡慢。簡慢了就慈孝都做不好。輕忽了怠慢就會產生。人們愛孩子,很少人做到平等對待。從古到今,這種弊病一直都很多。其實聰明俊秀的固然人人喜愛,頑皮愚笨的人應該加以靈敏,那種有偏愛的家長,其實是想對他好,而且反而會給他招禍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