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句能讓大家醍醐灌頂的話吧:
一切貧窮,都是因為思維禁錮;一切痛苦,都是因為不懂人性。
豆豆的長篇小說《天幕紅塵》里男主葉子農也有句話振聾發聵:世上所有的人,只要人性沒發生質變,就是人的那點事,只是隨著條件的變化以什么形態呈現而已。已有的日后必有,已行的日后必行。
也正如《圣經》所說,日光之下并無新事。
老子的《道德經》雖名為「道德」二字,但實際上通篇講的也跟揚善避惡的「道德」,并沒有什么關系,一樣還是講的「人性」。
因為德是萬物從道獲得的本性,馬有馬性,牛有牛性,人有人性。人按照道(規律)辦事,就是德。
所以《道德經》本質上也是一部讓我們找回自己人性的作品。
付費專欄這篇文章,就從3大層面:「人的動物性」、「人的劣根性」和「人的趨利性」,這3大人性本質,帶大家深入剖析人性,讓大家對「世道人心」有更多的領悟,對「人性法則」有更多的洞察:
一、人的動物性
可能有人會問,人作為萬物之靈長,世界的主宰,身上應該沒有多少「動物性」了吧?
你要這么想,可就錯了,而且是大錯特錯。
人說穿了,仍然不過是個「高級動物」。
劉慈欣在他的《三體》里說,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
人的動物性可見一斑。
馮唐對一個相對完整的人的定義是:釋放獸性,體味人性,挖掘神性。
可見一個人是兼具獸性、人性和神性的。
其中獸性是基礎(本我),人性是進階(自我),神性是升華(超我)。
但不管是人性還是神性,都是在獸性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人說穿了,在某種程度上跟動物沒什么兩樣,看看動物的這些行為吧:
公雞天一亮就開始打鳴;
很多小動物孵出來第一眼看到的動物,就認定是它媽媽,尾隨之;
一到秋天,那些候鳥,諸如大雁、天鵝、燕子、蒼鷺,就自動往南飛。
你以為人會不一樣?這種「自動播放式」的動物行為模式,人一樣也有:
看到吃的(哪怕是圖片),會自動分泌唾液,甚至有個成語叫「望梅止渴」,還有個成語叫「畫餅充饑」;
看搞笑視頻時,哪怕視頻并不搞笑,但只要在中間插入「罐頭笑聲」,就會覺得很搞笑;
看到飯店門口排起長龍,哪怕全是托,也會習慣性地去隨大流。
我之前寫的一篇文章,講人際關系中的一個關鍵詞「試探」。
有個評論說,“看你說的人與人之間的試探,好像是狗和狗見面似的,相互之間聞一聞、嗅一嗅。”
我回復他說,“不要低估人的動物性”。
沒想到,點贊很多。
可見,我們人無論再怎么進化,再怎么聰明,充其量,仍然不過是個高級動物罷了。
但人生很多事情,是需要逆本能的,如果我們依照我們動物性的本能去做事,爽是很爽的,比如刷短視頻、玩游戲,這種即時滿足的事情做多了,人很快也就廢掉了。
張一鳴說,平庸有重力,需要逃逸速度。
在這個「熵增」的世界,惰性無處不在,一樣也需要逃逸速度——逆人性才是最好的對抗熵增的辦法。
有句話說得好,簡單的事聽本能的,復雜的事要反本能;短期利益聽本能的,長期利益要反本能。
這也正是人生最吊詭的地方:幾乎100%對人生長期來講有益的事情,都是需要逆人性,先苦后甜,延遲滿足的。
二、人的劣根性
從「人的動物性」再往里深挖一點,更深層次的人性,就是「人的劣根性」。
很多人可能會認為人的劣根性是貪婪、自私、懶惰、嫉妒、虛偽、狂妄自大等等。
但其實都沒有說到根本,在這個殘酷的「弱肉強食」的叢林社會。我認為人最大的劣根性是:
軟的怕硬的,硬的怕橫的,橫的怕不要命的。
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欺軟怕硬。
這構成了人的等級性,也構成了人類社會結構自上至下的競爭性和剝削性,這種競爭性和剝削性,簡稱「叢林法則」,信奉「弱肉強食」。
為什么「人生而平等」可以是一句那么響亮的口號,那么鮮明的旗幟,吸引那么多人為之奮斗終身?
因為實際上,現實中人生而就是不平等的。
在這樣一個階層社會中,你會發現,每個人都是「被剝削者」,每個人又是「剝削者」。
想起魯迅先生那句話: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古今中外,叢林社會「人吃人」的本質,從來都沒有變過。
唯有認清這一真相的人,才算是真正進入到了「成年人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