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有的放矢,關鍵點流程化處理
記憶的網狀性結構,可以讓我們預見它的節點和片段,一個個相鄰的片段構成了一段段記憶。
當我們把相鄰點作為關鍵點提取出來,會發生什么呢?對,他可以被輕易提取出來。
當然,人的經歷不斷在變化,那么相關記憶就會自動變化更新。這樣既可以確保合乎情理,又可以便于人腦整理歸納,方便需要時被提取。
比如,當我第一次帶著孩子準備乘坐飛機和以后乘機的關鍵節點次序幾乎差不多。無非是咨詢購票、登機當日提前等待、取票托運安檢至安全登機。
但是,如果情況發生變化,我現在一個人帶兩個孩子(一個兒童另一個小嬰兒),那我就要重點關注在咨詢購票這個環節。通常需要和航空公司確認a我一個人是否可以帶兩個孩子b需要的相關證件是什么。
當然,隨著乘機次數的增加,在對乘機出行各環節的把握上就會注重細節化處理,與此同時也更加具有靈活可實操性。
②喚醒記憶的條件
我們知道記憶本身并不會消失,而只是沉睡狀態。當有了合適的狀態就可以被喚醒。
這樣看來,和數量巨大的記憶輸入相比,記憶的輸出實在是太少。即,在任意的時間,我們卻只能提取當下某時刻與既定線索有關的記憶部分。
比如我們常說的似曾相識。有相關實驗表明,比起老年人,年輕人更容易對事物產生上述感覺。因為他們對新事物的印象會很深,一旦遇到相似的場景,之前的記憶就會被喚醒(突然蹦出來),讓人感覺這事兒好像發生過。
啊哈!如果不懂相關原理,有沒有人會覺得是自己靈魂出竅了呢?
③記憶提取練習
大腦也屬于人體器官的一部分,那么,和身體訓練一樣,大腦也需要被訓練。嗯哼,不用則廢哦!
與此同時,我們明白一個基本常識,量變產生質變。只有在大量練習的基礎上才可以較大程度上增大記憶提取的準確性概率。
實際的實況瞬息萬變,當突發狀況來臨,我們也才有足夠的閑余靈活應對。
以我全職媽媽為例,我現在可以寫點東西,也是建立在熟練掌握帶孩子技能并可以隨意提取的基礎上的。
④刻意交替學習訓練敏感性
相比于重復單調的內容,我們的大腦顯然更喜歡新鮮感的東西。但如果沒有有意識的刻意學習,那我們很可能變成了俗稱的三腳貓。
這里并非貶損意,只是考慮到一個人生命有限,為了效率,那么需要分工的專業度。
說到專業分工,那么就需要刻意學習。顯然交替學習比單一重復性學習讓大腦更有新鮮感,這樣更容易記住。
交替學習還有一個好處,比如交叉學科之間可能還會有知識貫通哦!
不過,這個交替學習的數量是不是有要求呢?對我來說,單次三是個比較合適的數。
⑤無處不學習
現在流行的終身化學習理念,我的理解就是生活處處皆學問。
而宋代大儒朱熹可是先驅哦,他早就提出:“無一事而不學,無一時而不學,無一
處而不學,成功之路也。”
融入生活的學習,這樣生活也變得好玩有趣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