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故事的能手(第一章):
人類大腦以學習的核心部位:內嗅皮層,它類似于某種過濾器,專門過濾涌入大腦的信息;海馬,是構筑新記憶的地方;還有新皮層,某種信息一旦被打上“儲存”的標記,就會被存放到這里,這是儲存我們顯意識記憶的地方。
內嗅皮層,海馬,右腦,左腦,感官功能區域,負責處理所見、所聞、所感等。
不同區域各司其職,同時緊密結合形成整體運作,源源不斷地更新著過去、現在以及可能的將來的信息。
大腦是個“電影攝制組”。在我們接收每件事后,大腦做出的反應和動作。
記憶的形成:
由一張張神經元網絡形成的一段段特別記憶并非一連串的隨機連接。當我們聽到那把青銅鎖“砰”地扣上時,大腦里便有一串細胞被同時“點亮”,這就形成了對一個特別信息的第一次“記憶”。而著同一串細胞組,也就變成了這一特別記憶的集體見證人。把這一串細胞串聯起來的,叫作神經元突觸,每當記憶被提取一次,這些突觸就被加厚一次,該信號的傳遞速度也就變得更快一點。
米爾納的報告表明,人的大腦中至少有兩套系統負責記憶的構筑,一套負責顯意識的記憶,一套負責潛意識的記憶。我們可以復習、寫下今天在歷史課或幾何課上學到的東西,可是卻不能用同樣的方式復習足球場上、體操房里的訓練,或是其他任何類似的動作學習。
比如,在學習自行車時,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就掌握了平衡技巧,把握方向,踩腳踏板。我們只是不停練習。
- 關于記憶: 大腦中應該有特定的、不同的部位,擔當著構筑不同記憶的職責。P25
新皮層中的腦組織,具備多種“工具“再現記憶的部位。 它使得大腦能夠重現”自傳體記憶“。 P27
記憶就好像是已經“存檔”的一個個視屏,腦神經一個點擊,就能啟動播放,再一個點擊,則又會放回去了。P27
大腦在提取記憶的時候,每次提取的記憶都略有不同,而并不是說記憶消失了。
沒有任何細節會徹底丟失,只不過,記憶提取的“蹤跡”每一次都略有不同,而且永遠如此。用科學家的話來說,這是用我們的記憶來改變我們的記憶。P34
總結:當我們想到記憶,肯定會說,啊! 我又忘了。此時你應該提醒你自己,其實任何細節的記憶一直在腦海里,只是當下的你,提取記憶的方式和之前的任何一次都略有不同。而大腦在提取記憶的同時,也會對記憶進行“故事編造”,以便這個記憶聽起來更合理。所以這也是說,我們在談論我們的事實論據時,也是有很多想象的主觀觀點。人,總是為自己”編造“的故事來”添油加醋“。
遺忘的威力 (第二章)
遺忘的正面作用:
- 大自然中最精致的“垃圾信息過濾”功能,這一功能使得人的大腦能夠專注于某一件事,只讓該出現的信息出現于腦海。——(這里我想起之前在《故事思維》寫過的術語”隧道視覺“,意即,當你太過專注,可能會讓你失去對其他參照事物失去判斷。“隧道視覺”現象就是對特定的對象投入了太多的注意資源而無暇顧及到其他參照系統。)
遺忘在大腦運作中的作用就是屏蔽掉大腦中的背景噪音,或者說靜電干擾,讓大腦把該輸出的信號輸送出來。輸出的清晰度與屏蔽的強度息息相關。——心理學家羅伯特·比約克(Robert Bjork)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 正常的遺忘,被動的、讓人為之哀嘆的記憶衰退。
遺忘的這一特性很像我們的肌肉鍛煉:當我們提取儲存的信息時,為了能強化“習得”,一定程度的“損耗”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沒有一星半點的“遺忘”,對長遠的學習就沒有任何好處。這就跟鍛煉之后的肌肉一樣,先損耗,后增長。P39
術語卡: 失用定律
- 如果某項記憶不被提取使用,那么它就會漸漸在腦間蒸發,消失殆盡。
遺忘曲線:是一個展示記憶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消弭的曲線圖。
作者赫爾曼·艾賓浩斯(Hermann Ebbinghaus),《記憶》(Memory)。 19世紀70年代
人名卡:古斯塔夫·費希納(Gustav Fechner)的《心理物理學綱要》(Elements of Psychophysics)。
每一種人類體驗,包括轉瞬即逝的記憶在內,都應該可以被化解為一個可套入某種公式中的、可度量的單位數值。——費希納
遺忘曲線的誤導,記憶的回想——菲利普·巴拉德(Philip Boswood Ballard):回想的學習效果,在于你使用的學習材料。P051
遺忘式學習
記憶失用理論第一條法則:任何記憶都具備兩種能力,即儲存能力與提取能力。
記憶是不會“丟失”
的,不會像我們以為的那樣越變越淡,直至蹤跡全無。準確地說,“丟失”了的其實只是我們一時無法提取出來的記憶而已,它的提取能力在當下很低,低到幾乎為零。
我們在提取某項記憶的時候越是大費力氣,那么在得到之后,該項記憶的提取能力以及儲存能力就飆升得越高,也就是學得越扎實。比約克夫婦--心理學家羅伯特·比約克(Robert Bjork)(Elizabeth Bjork)
術語卡: 必要難度(desirable difficulty):在提取時增加難度,那么儲存能力也就越高。
例子:
用記憶來改變記憶,而且是越改越好。遺忘,不但能過濾掉干擾你的信息,還會激活并加深你已經學得的部分,根據先損耗后增長的法則,在你提取記憶內容時再次激發出更高的提取能力和儲存能力。這便是由大腦生物學以及認知科學做的出的最基本原理。P60
總結:學習與遺忘,你再怎么也不會想到它倆的互助關系。理解遺忘,就是更好的學習。我們大腦自有它的規律,譬如,在第一次學習后,可能記憶力很好,當隔兩三天后,再去記憶,可能差不多全忘。那么你就可能需要反復去做一些能增加你學習記憶的練習。不同的學習材料,也有不同的功能,比如詩句,有韻律節奏和想象空間,比較容易產生“回想”。記住,遺忘式學習就像肌肉鍛煉一樣,在你的細胞損耗時,后面隔天練習,你的肌肉在慢慢變更強大。大腦也是同一個道理,在我們反復進行提取和遺忘的同時,我們的記憶力就在提升。別忘了,記憶時不會“丟失”的,你“丟失”的可能是你一時半會無法提取的記憶而已。
學習環境(第三章):
一直以來認為最好的方式就是需要一個安靜的環境,來達到專心致志,但或許這個是為不想學習而找的借口而已。在場所,時間,和方式之間進行不同變換,會更有助于學習。
- 學習場所:在咖啡廳,飛機上,公園里等不同地方來學習。會產生情景學習。
- 學習時間
- 學習方式:如何讓所學真正學進大腦?自己閱讀,與別人討論,輸入電腦或是用筆抄寫,對著鏡子背誦或是邊聽音樂邊學習。
環境的還原是增強記憶的法寶 P66
上次學習時的周遭環境,包括光線、墻紙、背景音樂等,能給大腦發出提示信號,從而能提取出更多的信息來。
- 環境的還原(語義記憶,Semantic memory)
印象:語意記憶(Semantic memory),又稱語義記憶、字義記憶,是一種記憶的型態。它是一種對于一般知識的事實與概念的了解,透過語言、文字、數字、算法等抽象性的了解來形成記憶。語意記憶通常是經由情節記憶發展而來,是一種客觀性的知識,與個人經驗無關。
出處:維基百科
- 情節記憶(英語:Episodic memory)
提出者:愛沙尼亞心理學家恩德爾·塔爾文(Endel Tulving)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3%85%E8%8A%82%E8%AE%B0%E5%BF%86
印象:通過記憶還原,來找回更多的數據信息。
- 情節記憶(英語:Episodic memory)是“自傳式”的主觀記憶,這種記憶可能是人類獨有的,能與過去的特定 時間、地點 、連結的情感,以及其他相關聯的知識連系起來,是個可以被明確指出的記憶 ,一個發生在過去特定時間和地點的個人經歷集合。例如,如果一個人記得他或她的6歲生日派對,這就是一個情節記憶,個人可時光倒流回朔發生在那個特定時間和地點的事件。
“記憶””可分為兩個范疇,一種是陳述性記憶,另一種則是內隱記憶,語意記憶和情節記憶組成了陳述性記憶 , 情節記憶”這個詞是由安道爾·圖威在1972年創造的,他指出“知道”跟“記住”之間的差別,“知道”包含了更多事實的成分在其中(語意),然而“記住”是個存在于對于過去(情節)的感覺。
- 自傳體記憶(autobiographical memory): 自傳式記憶是發生在個人身上的特定事件和事實,也關系到一個人的歷史記憶。一個人不會記得他在過去發生的所有事情,記憶是有建設性的,以前的經驗影響我們如何記住事件和我們最終如何從記憶中回想。自傳式記憶是建設性的并且也是可以重建的,它代表了歷史過程的發展。一個人的自傳式記憶是相當可靠的,但仍然有可能將你領導制錯的方向。
自傳式記憶在每個時期都有所不同,人們鮮少記得他們出生后第一年發生的事件,這被稱為兒童期或嬰兒失憶 。人們往往記得從青春期和成年早期的許多個人事件,此現象被稱為記憶突點 。對于青少年和年輕成年人來說,記憶突點和最近發生的事件常有很多重合處。
大多相信自傳式記憶最初被儲存為情節記憶,但目前還未知自傳式記憶是否等同情節記憶,或是可將之視為隨著時間轉換的語意記憶。
出處:維基百科
總結:說到底,我們利用當時的學習環境,來增加我們大腦的記憶聯想。而非單一的安靜學習方法。
學習的更好方法:訣竅就是多換幾個學習場所
聲音時有形狀、有顏色的,字母時有味道、有香氣的,“甚至連數字都能讓我聯想到圖像,”就說數字1吧,這是一個體格健美、 充滿自豪感的男性;數字2,是一個朝氣蓬勃的女性等。——《記憶大師的頭腦》(The mind of a Mnemomnist)。P81
丹尼爾·威林厄姆(Daniel Willingham)是一位指導課堂學習技巧應用的頂級權威,他曾這樣建議自己的學生:備考復習時,不要直接照著筆記復習。他對我說:“我告訴他們把筆記放到一邊,重新整理學習材料,自己想出一套全新的重點概述來。這樣做,會強迫你把學習材料都過一遍,而且時一種不同的思路去過一遍。”
換一個完全不同的房間,換一個完全不同的時間段。
這樣的時間本身就能強化你的學習,讓你學得的東西越發不必依賴于周遭的環境。
總結:不停地重復,思考,練習,變換不同的時間,環境,其實就是讓你能夠更加獨立學習記憶,而不是依賴于環境。
分段學習(第四章):將學習時間分散開是最可靠、最有效的加深記憶、延長記憶時間的好辦法。
例子1: 學習《修辭感覺》里關于隱喻的一章內容,可以進行分段式學習。第一天學習四十分鐘,第二天學習四十分鐘,第三天再學習四十分鐘。這樣重復學習,不會讓你感覺難度密度大產生挫敗感,從而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和加深我們的記憶力。
例子2: 我把開智大會復盤,進行三日來完成。第一天利用一兩小時來整理兩位老師的演講,第二天整理另外兩位老師的演講,最后一天就把所有東西匯總,加上自己的感悟,寫出一篇開智大會總結。這樣把大量信息分開后,減少完成的壓力。
自測(考試)學習技巧(第五章):“只有當你必須講解給別人聽時,你才能真正弄明白你要講的東西。” 教是更好的學。
熟練度錯覺:熟練度錯覺即是你誤以為你對學習都掌握了。
大家都在馬上學習完就去寫筆記或者一次學完就足夠,但事實是,你需要后面間隔重復多次學習。
熟練度錯覺是必要難度的反作用:越容易喚出的資訊記憶,再次學得的程度也就越淺。也就是說,立即復習你剛剛學過的東西對你沒有任何意義,那并不會增加任何記憶強度。P109
利用“假裝”效果,來讓自己變的更容易對付學習或任何事情。
寫長篇巨著是一種愚蠢的行為,又費力又費錢,明明幾分鐘就能將清楚的想法,偏要鋪開來寫成500頁的東西。更好的做法應該是假裝那些書早就已經有了,你只需要寫一篇概要或是述評就好。——博爾赫斯
“自測能大大延長我們的記憶時間、加深我們的理解。”當分享知識給身邊的人,你才知道你是否已經掌握此知識點。你可以以寫的方式來分享,以講解的方式分享給朋友,或是自己講給自己聽。
重溫筆記
學習分心的優點(第六章):
當你碰到難點時,可以“分心”式的,放下手中的問題。花幾分鐘,十幾分鐘,干點其他不重要的事情,如看看微信,新聞。這可能讓你跳出預設的思維,從而得到答案。“在休息的時候,大腦仍會在“離線”狀態下、在潛意識中繼續運轉。“ P267
術語卡:
- 頓悟:不斷變換視角,最終找出一條嶄新的路子來才能解決問題。
以柏拉圖的話來說,思考就是觀察與論證之間的動態互動,而思考所凝成的“形態”或是“觀點”,與永無停息地變換著的所見、所聞、所感相比,往往更接近于現實真相。
在此基礎上,亞里士多德又添加了表達“邏輯”的語言,也就是由一個命題條件得出另一個命題結論的一套思維系統,目的在于找出事物的本質定義,以及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一個我們限制稱之為“演繹”即從最高準則逐一往下推導;另一個我們現在稱之為“歸納”,即從最基礎的細致觀察開始逐層網上總結。P141
關鍵性的頓悟往往會在他放手之后、在他并非專心思考的時候,忽然意外地出現。P143
頓悟期的抓取步驟:(Graham Wallas,社會進步理論,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創建人之一)
第一:準備期,即是在你解決一個問題時,嘗試了所有方法,但還未出現解答,即準備期到此結束。
第二:孵化期:放下問題,去干點別的事情。但在這個過程里面,“以前的信息”在大腦里不知不覺地浮現。P145.
第三:頓悟期:“啊哈!”一刻。即問題方案顯現。
第四:驗證期:驗證所頓悟到的內容是否行得通。
- 格式塔
- 印象:“格式塔“是德文,意思是”形狀“、“形態”,格式塔學派的理論認為,在感知某種物體、觀念或者規律時,人會首先感知到整個全局,然后才是歸納細節。
- 例子:看到密實的樹叢后面有一堆斑點在挪動,便能認出那正是我們家不見了的狗。大腦“填補”了被樹叢遮住的那部分形狀,并由此決定了我們會如何辨識樹叢后面的那一堆斑點。
- 出處:P150
- 理解:格式塔這里用于解決難題,是在于讓我們嘗試不同的思維,拋開大腦的種種假設,從而找到正確答案。
- 提出者:Karl Duncker(蠟燭謎題實驗), Max Wertheimer
從周圍環境中找出提示,以及打破限制思路的預設,無論是如何利用鉗子,還是醫生可能是什么性別。
如何更好地有孵化期? 怎樣去休息?
- 選擇性遺忘(Selective forgetting)P156
我們曾經講到“遺忘”有助于“學習”,作用之一是“過濾器”,作用之二是“被動地強化再次學習時的記憶。”這里則是作用之三了:促進解決問題時的創造性思維。
- 薈萃分析法(meta-analysis)
- 印象:收集所有不同的結果,正面的也好負面的也罷,然后從中確定占大多數的論據所反映的是什么。有時能比單獨一項研究更能說清證件事情。
- 例子:2009年來自英國蘭卡斯特大學的心理學家Ut Na Sio和Thomas C.Ormerod就曾利用這一辦法徹底檢查了所有能搜集到的文獻,連不曾正式發表的草稿都找了出來,完成了一次高質量且相當嚴謹的“薈萃分析”。他倆匯集了針對浮華效果的37項最嚴謹的研究,最終得出結論:孵化效果的確是存在的,但是,孵化卻不見得在所有場合下都能起到相同效果。P159
Ut Na Sio和Thomas C.Ormerod把孵化休息歸結為三個類別:
- 放松,比如躺在沙發上聽音樂;
- 輕度用腦,比如在網絡上漫游;
- 高度用腦,比如寫一篇短文或琢磨另一項課題的作業。
應用場景和方法:
對于數學或者空間類難題,比如前面的”鉛筆謎題“上述三種休息方式都不錯,你選哪一種都沒有關系,而對于語言類的難題,比如遠程聯想字謎或事打亂字母順序的字謎,則是輕度用腦的活動效果最好,比如電子游戲、單人跳棋乃至看電視。
孵化休息的警句:
時間稍長一些的休息效果比短暫休息要更好一些。(長指20分鐘,短指5分鐘)
如果人并沒有到真正的黔驢技窮的地步就跑去休息,則不會得到任何好處。
早早收工跑去打游戲的話,你只會得不償失。
總結:學習解決難題,在黔驢技窮時,可以嘗試讓大腦放松,得到休息。從其它環境中得到啟發。此刻,大腦還在運轉你所想要解決難題,但能讓你跳出思維局限,從而得到“啊哈”的頓悟一刻。在頓悟出現前的孵化休息階段,自己可以實踐,從而得到自己的一套時間控制方法,也并非按照上面作者提出的規則來。最后,我們不就是想要獲得“啊哈”一刻,和解決問題嗎?
滲濾(第七章)
- 蔡加尼效應(Zeigarnik Effect)/打斷效應Bluma Zeigarnik:
在緊要關頭或是困難時刻,中斷工作從而讓大腦把那樁未完成的任務推倒首要位置。P175
滲濾的頭兩個要素一個是被打斷,一個是被調動起來的、不斷到處搜索的感知系統。而戴夫利要求學生做的學習筆記則構成了滲濾的第三個要素,就是有意識的反思。
面對難題時,刻意中斷,會讓你對完成這個任務有更多的視角,大腦得到更多的啟發和靈感,有助于更好的完成。當然也不能中斷太久,二十分鐘內。
所謂滲濾,其關鍵就在與一直保持著心神的警覺,不斷向辦法調動起我們的頭腦來,關注跟手中那份未完成項目相關聯的一切,隨時采集各種對外界的感知,并感悟自己內心的反思。P180
滲濾,就是要對一件事情及早采取行動。在碰到困難和瓶頸的時候,適度中斷,讓完成更完美。養成平時記筆記的習慣,自己對事物的所思所想,這樣對完成大項目會有幫助。這也想到寫文章,不是一蹴而就,在于平時相關性,系統性地積累。
交替學習 Interleaving(第八章):
相比以往,都是攻克一門,再進行另外一門功課。但如在幾個不同的學科,進行交替學習,能深化對每個技巧的掌握。在交替學習過程中,你會分辨期間的差別。
- 術語卡
- 交替學習 Interleaving
- 印象:把既相關又不相關的題材混合到一起來學習。P200
學習時把不同的物件、技巧、概念等穿插到一起來練習,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之后,不但能使我們更清楚地了解每一項之間的不同之處,還能使我們更徹底地掌握好每一項內容。但最為困難的地方卻在于我們不肯放棄對簡單重復的固有信奉。
交替學習不僅能用來復習各種題型、動作、概念,更能幫助你分辨它們之間的細微差別。
交替學習的功效就是讓大腦準備好隨時面對意想不到的事情。P207
交替學習的方法: 交替學習非常因人而異、因內容而異,用在某些科目或者技巧上的效果尤其突出。不過最關鍵的地方在于,你在設計自己的交替學習方案時,一定要把新的科目或技巧跟學過、練過,但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復習了的內容混合到一起。P207
總結:實踐出真知。交替學習,嘗試把自己目前的專注學習項目列出,并制定出合理方案。交替學習看似緩慢的學習進度,反而讓我們加大了重復練習的機會,讓我們能提高學習水平。且也在各種不同的練習下,認識不同事物之間的差別,發現它們的連結。
不加思考地習得 (第九章)
知覺學習(Perceptual Learning)
發起者:埃莉諾·吉布森
知覺學習并不是任信息自動注入的被動過程,而是有意吸納信息的主動過程,因為感官是在主動地探索、尋找它需要的知覺。
我們不僅是在看更是在讀取;我們不僅是在聽,更是在聽取。知覺學習還是一種自主行為,不需要任何外部力量的介入,因為大腦能自行修正知覺中的誤差。
這種學習以提取真信息并排除仿真信息為目標導向,而感知周圍形形色色的不同構成與特征,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基礎。P220
- 知覺學習是主動式學習。
知覺學習的目的:知覺學習模塊的目的在于提高判斷的準確度和速度,也就是提高感知能力,讓你只須掃上一眼就“知道”自己看到了什么,連解釋都不需要,至少不是當下需要。 P225
- 知覺學習方法:
運用知覺學習模塊時節奏必須要快,要讓視覺等知覺系統快速運行,讓認知系統、思考系統同樣都快速運作起來。交替學習與知覺學習兩者可以互為補充,相輔相成。P230
例子可參考作者提到的《如何快速的辨別各大畫作流派》,自己也可以實踐。
知覺學習就是可以不用動腦的學習。
知覺學習最妙的地方在于,它不但能自動進行,而且能自主修正:你都不用動腦筋就能學會啦! P231
睡眠幫助學習(第十章)
研究證明,人類在睡覺時也在學習。它把白天所接受的信息,重新進行組合和連接。睡眠有幾個不同階段。
術語卡:睡眠中的快速眼動睡眠階段(rapid eye movement,簡稱REM):
眼部活動第一次出現在入睡后三小時左右,其后再現于兩個小時之后,然后在覺醒之前出現第三次或是第四次間隔時間更短的眼部活動。
睡眠分為兩個層次:快速眼動睡眠階段以及非快速眼動睡眠階段(簡稱NREM)。
睡眠結構:
我們失去意識進入睡眠的淺睡期,被稱為第1階段,在這一階段里,大腦在清醒時上下劇烈起伏的尖銳波形開始逐漸緩和下來。到了第2階段,波形變得更有規則,像一串正弦波,或者說像是風平浪靜的日子里一陣陣涌向岸邊的柔和波濤。到了第3和第4階段,波形越發平緩而舒展,如平靜大海中輕輕起伏的涌浪。這種慢動的波紋模式表示人已經進入了深度睡眠。
大腦的睡眠周期便由這4個階段外加快速眼動階段按序循環而成:從第1階段進入第2階段,再深入第3階段,沉入第四階段,之后開始上浮,回到第三階段、第二階段,之后再回到快速眼動睡眠階段。整個夜間便是如此循環往復,從快速眼動睡眠階段在赤城路到第四階段,最后又漸漸回聲直到再次進入快速眼動睡眠階段。這四個階段再加上快速眼動睡眠階段,構成了科學家們所說的睡眠結構(sleep architecture),如圖10-1所示。P240
-
術語卡:嵌套層級(embedded hierarchy):
- 嵌套層級在于它能模擬我們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的推理思維。了解政治手段獲釋理解數學難題。
- 例子:如果A > B且B > C,那么結果一定是 A > C。
- 例子:宮廷陰謀局。
我們把這些邏輯關系進一步融匯到更大的框架之中,推導出相隔很遠的人物與人物、符號與符號之間的邏輯關系。一旦做到了這一點,我們就有了一副鳥瞰的利眼,有了一套評判關系的推理關系,能一眼看出任何局面中兩個具體的人物之間乃至象征符號之間的關系,哪怕普通人根本看不出來的復雜關系也不在話下。P241
- 總結:運用此方法去學習,大腦隨后會在腦子里產生一個網,在睡眠期間,“你會為腦中的信息建立起不同的關聯、不同的組合等。”
在你記住所有這些課題中關鍵之外的主要細節,才能借助睡眠把這些要點拼湊起來,形成一幅更為完整的大腦認知圖。睡眠能增強你對前一天所學內容的理解力和記憶力。
何時睡、怎么睡有講究
朱迪塔-史密斯-斯蒂克戈爾德學習鞏固理論,作者簡稱為“夜班理論”。電燈關掉之后,基本維護便在夜間完成。
-
提出者:(1995年安東尼奧·朱蒂塔Antonio Guiditta意大利那不勒斯費德里克二世大學;羅伯特·斯蒂克戈爾德,哈佛大學;卡萊爾·斯密斯Carlyle Smith加拿大特倫特大學。)
第一階段:這是一個起頭階段.如果人真要睡覺的話,你不可能打斷這一階段的輕度睡眠。它對鞏固記憶的作用很難分離出來,雖然在這一階段里也常常會有類似于快速眼動睡眠階段的模式出現。
快速眼動睡眠階段(夜間心理治療期): 這一階段,大腦的神經元燃燒著熊熊熾焰,忙著進行模式識別,以幫助我們感知在白天的思維中顯現不出來的各種關系,比如彩蛋實驗,以及創造性難題的解決。
快速眼動睡眠階段還有助于詮釋帶有感情色彩的記憶內容。彩蛋實驗的馬修·沃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腦科學家。“我們相信,正是在快速眼動睡眠階段內,大腦會把情緒激動時形成的記憶中那層內心感受給剝掉,只保留其中的主題信息和具體細節,即在何時何處發生過什么。”
這也就是說,通過睡眠,可以一定程度上篩選掉我們的感性情緒,從而能更理性地去認識到事情的本質,從而增加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階段:這是運動記憶的專場。卡萊爾·史密斯說,“如果我們打斷了參與者第二階段的睡眠,則無法看到應有的進步程度;我們還相信,所有不同類型的運動學習都應同此理,無論是音樂學習還是體育學習,也許也包括機械操作技能的學習。”
第三和第四階段:這兩個階段在研究中常常被當作慢波階段或深度睡眠階段而合并到一起,是延長記憶的關鍵階段。如果讓人缺少這一階段的深度睡眠,不但不利于美容,而且還會削弱睡眠對記憶的輔助效果,尤其是對剛剛新學的數據、信息、詞匯、姓名、日期、公式等的記憶。**“我們有大量證據說明,慢波階段對鞏固陳述性記憶十分重要,而且這樣的輔助功效是快速眼動睡眠階段所達不到的。” **
不同學習或活動的睡眠建議:
打盹兒的睡眠:
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的莎拉·梅德尼克(Sara Mednick)發現,
人在一小時到一個半小時的打盹兒過程中也常常會有慢波深度睡眠期以及快速眼動睡眠階段。“在一些實驗中我們發現,白天睡上一小時到一個半小時所得到的學習輔助效果,跟一整晚8小時的通宵睡眠幾乎不相上下。” P249
睡眠增強記憶力、理解力、學習力
睡眠之所以占據了如此多的時間,恰是因為這對我們即時的、日復一日的生死存亡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金句卡:
- 學習就是弄明白我們想做什么、善于做什么以及必要時我們能以什么為生。這也應該叫做生存之道。
- 清醒的時候學習效果自是最佳,等收效越來越低時就應趕緊去睡覺,再拖下去就是浪費時間了。而接下來的工作,睡眠會幫你繼續完成。
睡眠的首要功能就是解開那些在白天新行程的不必要的連接,同時“鞏固那些連接網中形成的有意義的成果。” ——朱利奧·托諾尼(Giulio Tonony)威斯康星大學。P251
睡覺就是學習。
結尾
術語卡:意義維持模型( Meaning Maintenance Model)
解釋:迷路、困惑或迷失方向會令人感到痛苦,為了能解除這一痛苦,大腦會進入高速運轉狀態,試圖找到甚至創造出某種意義、規律、模式,以求擺脫迷失的困境——找到那走回露宿之地的路。
提出者:Steven J. Heine,Travis Proulx(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Kathleen D. Vohs Department of Marketing and Logistics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我們需要有某種結構體系,讓事情能顯得合乎情理。如果事情不合情理,我們就會千方百計想要擺脫那種不合情理的感覺,因此這時思維會十分活躍。這時,我們很渴望找出某種有意義的規律或模式,而這種渴望則有助于某些類型的學習。P259
出處:谷歌學術,《如何學習》
記憶,懶惰,遺忘,順應我們人類的天性,找到合適的學習方法習慣, 可以讓你事半功倍,且能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畢竟,學習不是說看了多少本書,而是這些知識有沒有在我的腦子里留下,并產生對新舊知識的連結和把他們能夠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學習,歸根結底就是你做的每一件事。”
參考閱讀: 這篇文章里面,提到的一些認知科學學習方法和本書很接近。魏坤琳:如何將認知科學如何應用到學習中?| 國慶七問 http://mp.weixin.qq.com/s/1lkqwQy7CQu-Bvyg1Od8w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