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雪
▼
從什么時候開始,文藝青年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異常熱門的一個詞匯。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提到袁泉,說我們總是習慣用文藝去形容她,好像只要有文藝二字,就是無上的褒獎。可也許,文藝只是種障眼法,遮住了她真實的態度與個性。
百度了一下文藝青年,百科給出的形象標簽是民謠、搖滾、小眾知性歌手、豆瓣、復古范兒,各種演出,喜歡旅行,喜歡拍照等。
自畢業之后工作以來,我也常常被各種同事或朋友打上“文藝青年”的標簽,就連好久不見的老同學再次見面都會說,哇,老王現在好文藝范兒啊!
…………
▼
仔細算來,我被文藝應該是開始于工作后的第一年。
那年夏天,天氣很熱,為了穿著更涼快,我買了一條亞麻大長裙,搭配了一件青花瓷印花的T恤,后來就被同事喊作文藝青年。
其實當初買這條裙子的時候,我并沒有想過什么文藝不文藝,只是覺得這樣一條裙子,穿著比較舒服而已,關鍵是顯瘦啊!
亞麻面料,清洗的時候更好洗,而且很結實;到腳踝的長度,完美遮住了我的大象腿。還好我上身比較瘦,所以我穿這種裙子就會給人造成一種假象,恩,這姑娘還是蠻瘦的!至于文藝范兒什么的,當時還真沒想,可能是有點符合現下流行的、所謂的文藝青年的形象吧!
▼
但細想一下,我還真不算合格的文藝青年。不怎么關注小眾知性歌手,也沒看過他們的演出;不喜歡各種太過矯情的書和雞湯;沒有復古范兒,也不曬照片;也聽民謠,但并不癡迷;從沒有追過什么音樂節,也沒有為了什么而瘋狂……
不過是,畢業之后一直做著文案的工作,常常寫點半公半私的文字,然后偶爾有那么一點“對生活的敏感”或者“對自己的想太多”而已。
好像一切都有點中庸。
是的,有點中庸。不過說起來,我倒是很喜歡儒家的中庸之道。什么事都走不極端,反而尋求一種中庸平和之道。或許這樣,才能走的更久,也更遠。
▼
拋開文藝不說,如果實在要對自己有個評價,我寧愿是“內心豐富”四個字。是,我不是文藝,我只是內心豐富。
內心豐富,這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個詞,一直以來我們都經常使用它,來形容各種各樣的人。可我卻越來越覺得,這四個字是那么有魅力。
之前做女裝的時候,某淘品牌的品牌口號,我特別喜歡,就一句話,只為內心豐富的你!
簡單而質樸的一句話,沒有豪華、奢侈,沒有高大上,沒有引領時尚潮流,就是只為內心豐富的你。相信,內心豐富的你,也一定能懂。
認真的說,內心豐富并不是什么標簽,卻又包含了太多標簽所包含的東西。喜歡看書是內心豐富,喜歡聽歌是內心豐富,喜歡旅行是內心豐富,喜歡感受生活、記錄生活也是內心豐富,喜歡一切電影或者文化或者藝術性的東西更是內心豐富。
一直覺得,做一個內心豐富的人,堅持自己的步調,保持對生活的敏感度和好奇心,比單純做一個文藝青年來得更長久。任何一種標簽都會有時效性,現在是,或許下一個年齡段就不是。或許只有沒有標簽,反而能夠更長久。
▼
曾經有一個同事這么評價我,她說,我覺得大雪是一個很不一樣的人,從性格到說話,再到穿衣,都一直很有自己的風格。她覺得我是一個很有自己主見的人,不會輕易被別人的想法所左右。
關于這種評價,我不敢說自己到底多有風格,但是想法不會輕易被別人左右這個倒是真的。因為我覺得,每個人都該有自己的想法,合理的情況下也該為自己的想法多一些堅持,這樣才能存在的更有價值,而不是成為任何人的附屬。
下班后看看書,書的類型隨自己選擇,道德經、菜根譚,又或者旅行雜志,也可以是一本《雍正王朝》或《康熙大帝》,讓內心更加豐盈;
有時間有金錢就出去轉悠轉悠,近的或者遠的,都是旅行,感受一下不同的人事物,多一些對生活的體驗,讓自己擁有更多的閱歷;
沒事看幾部電影,不只是美國大片,也可以是那些英式經典,《傲慢與偏見》或者《南方與北方》,不分析什么文化,只是感受那種氛圍也好;
也看一些偶像劇,看見帥帥的男豬腳也會花癡到不行,比如最近就因為《長在面包樹上的女人》而嚴重花癡著黃宗澤,不過他是真的很帥啦;
生活中也會細心一點,發現身邊的小驚喜。就好像早起上班時,忽然發現經常路過的那條東風渠邊上的那排枯樹,在和煦冬日里慢慢飄灑著落葉的狀態也還挺好看的;
…………
這就是我,一個自認為內心豐富、而不是文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