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讀南方周末對董卿的專訪,其中有句話,頗為贊同:以前愛傷春悲秋,現在愛無奈后的力量。當時讀到這句話,覺得頗為戳心,就如同,年少時愛讀娟娟愛戀之語,現在反而喜歡一些能夠透徹人性的文字。打個比方,現在再讓我讀瓊瑤,我是斷然讀不進去的,都不夠義憤填膺的,可是年少時就愛這樣的劇情,你儂我儂,纏纏綿綿的兒女情態。
現在,我更喜歡讀一些有力量的文字,或喜或悲或怒或靜,但總能從中感知到一種力量,進而感染到自己的情緒。
最近看了兩檔綜藝節目《見字如面》、《朗讀者》,兩者與《中國詩詞大會》皆被評為綜藝節目中的清流,風評較高。我呢,也實在是喝夠了每晚都在鬼扯的“大唐農藥”,換個口味蕩滌一下心靈突然就心情氣爽起來,尤其是在這其中重新感受到了文字的妙不可言。
1
我小時候,雖不是車馬慢的時代,但是電話費也是高昂的嚇人,整個村里只有村委的一部電話。二叔在外地定居,會經常給爹、三叔寫信,三叔不識字都是我來念。信中無非就是一些家里面近來可好?我這邊一切都很好,切勿掛念。隨信寄去三百塊錢,過節時買點吃的之類的家常話。
但讀起來卻真有見字如面的溫暖。
可寫信是大人們的事,寫紙條才是我們小孩子干的事情。與同伴鬧矛盾打冷戰,礙于面子不愿意先開口說話,就寫一方紙條道個歉;對心儀的人有了朦朧的小情思,也寫方紙條疊成心形,托人傳給他/她;調皮的孩子之間戲弄某個人也是在紙條上或寫或畫的討論著嬉笑著,徒留被討論的人一臉霧水。
高中時,學校采用封閉式管理。班主任都以FBI情報員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密切監視著學生的一舉一動,包括通信。我們雖然天天高聲背誦政治課本上公民的基本權利——通信權,卻實在沒有享受過。
高二的時候,換了一個比較開明的班主任,允許我們能一個月發一次信件,也就說你可以通信了,只是收信遲了些而已。不過,遲了總比沒有強。過大周前,有同學負責從班主任那領全班人的信,回到班里一一分給大家。那一刻,我覺得一個月中最快樂的時光,像是許久不見陽光,突然抬頭看到陽光從縫隙中灑下來一樣的歡喜。
但是,老師能扣住我們的外來信件,卻防不住我們肆意傳遞的紙條。
上課時,只需要將寫好的紙條疊好寫上收紙條人的名字,就能通過層層傳遞,到達收紙條人的手里,這個過程不用說任何話,不妨礙老師在臺上高談闊論,默聲傳遞就可以。
下課后,將紙條夾在書本里,去別的班里托人叫出收紙條的人,將書本遞交給對方,不用言語,或者干脆隨便找一個同班的人轉交給收紙條的人即可。在傳紙條這件事情上,我們每個人都保持著基本的素養,不偷看不過問,只負責傳遞。
高中畢業時,我留下了一摞摞不舍得丟棄的紙條。如今已經過去十七年,我只記得曉慧給我寫了一張紙條的大意是,思想是不會被控制的,只要你不說出來就好。
對,就是這樣的一些文字,在青春的年紀里給予了我很多力量,期待的、憧憬的、鼓勵的、甜蜜的,幻滅的,都有。
2
上了大學,精神枷鎖猝不及防地被拆除,整個人一下子輕松了,甚至輕松到不知道干什么的地步,除了用大把的時間把高中缺的覺補回來之外,就是用大把的時間給分散在四面八方的同學寫信。上課寫、下課寫、睡前寫、醒來寫。書包里不缺的就是信紙,帶香味的、帶花紋的、帶卡通人物的,各式各樣。就連筆也買的帶香味的,用的也是多彩的顏色。
還學會了更多中信紙的疊法,每一種疊法代表什么意義都爛熟于心,也會在信末畫各種符號,比如根號下面畫個心,比如將一帆風順串成串。就連郵票貼的正與反都代表了各自的含義。
我們瘋狂地表達著對新環境的不適應與驚奇,懷念著曾經的時光,哪怕之前在高中時并不熟悉,我們也嘗試著寫信聯系。
再后來,通信的那些人中,有的就成了愛人,有的成了至交,有的成了陌路。
整個大一都是在書信中度過的。與大人們就事論事的寫信不同,我們寫信大多是喜歡寫的過程,一種沉浸在訴說當中的暢快淋漓,不用擔心張口的羞赧,更不用擔心被人當面拒絕的尷尬,我只需要自導自演地把我想說的話寫出來就可以,不管是以愛的姿態癡念的,放縱的,任性的,嬌嗔的,還是以友的姿態勸解的,鞭笞的,鼓勵的,都能順暢地表達出來,有的時候甚至寫完了突然又不想寄出去。
除了訴說的暢快,寫信也會帶來美好的期待,把信投進郵筒之后,就開始了期待。信尾處的回復為盼,字字珠璣。等到收到回信后,明明是心里急切地不行,卻還要忍耐著小心翼翼地一點點撕開信封,當然我大多數是心急如焚狀的,所以信封的開啟處都被我弄得跟狗啃過一樣。
自從有了網,我幾乎沒有寫過信。期間有過這個想法,卻因為懶惰,因為手生很多字已不會寫的原因,放棄了。
大學畢業時,我留下了與先生通的一摞信,這些信有的是寫在通常的信紙上,有的是寫在撕下的筆記本紙上,還有的甚至是寫在一張廢棄的年畫上,可想而之先生在那時定是滿溢著想表達的熱情,用盡了一個理科男生所有美好的詞匯,給我描繪出愛情的樣子。
這么多年后的現在,我只記得他寫的一句話:“你知道我為什么想你的時候就去海邊嗎?因為你那的海跟我這的海是連著的,我希望海能夠把我的思念傳達給你。”
讀來雖肉麻,當時卻很受用。只是,現在他死活不承認這是他寫的。
以上就是我寫過的所有紙質的信件,如果紙條也算的話。
3
現在小女兒情態也算殆盡,或多或少也開始思考點人生了,就像一開始提到的董卿那句話,愛無奈后的力量,這種力量像一口干烈的白酒,真實而遒勁。
于是,也開始拋開稍顯狹促的個人視角,深一腳淺一腳去揣摩文字后的深邃。而《見字如面》、《朗讀者》中很多文字還是讓我特別有感悟的。
益友良師
在《見字如面》中,我特別喜歡黃永玉給曹禺的信,這是一封益友之間“劈頭蓋臉”的鞭笞的信,黃永玉對曹禺說:“我不喜歡你1949年之后的作品,一部都不喜歡,你泥溷在不情愿的藝術創作中,像晚上喝了濃茶清醒于混沌之中。命題不鞏固,不縝密,演釋、分析得也不透徹。過去數不盡的精妙的休止符、節拍、冷熱、快慢的安排,那一籮一筐的雋語都消失了。”
正是因為在黃永玉心中,曹禺是“那一時代現實極了的高山”,才會有“然而我不對你說老實話,就不配你給與我的友誼”式的朋友之間的責任。他“毫不留情面”地指出曹禺是為勢位所誤,擔心曹禺沉迷于現在停滯不前,他焦急地吶喊著“醒來吧,馬克白,將沉睡趕走”。最后為了能讓這座高山能夠回到之前的清亮,他又飽含深情地說了一句:“心在樹上,你摘就是。”
這也許就是益友的純碎與干凈。不因對方的勢位、不因現實的名利,僅僅因為我希望你是最好的你,所以我會批評你,也會心甘情愿地支持你。
恰好同一時間,我在看《大秦帝國之崛起》時,贏疾臨死時對秦王贏稷也說了一段頗讓人震懾的話:“言之辱也,切莫悲憫自己,要放眼于天下。大愛乃愛天下,大仁則必舍小義。王者之心當能藏污納垢,化腐為金;王者之仁義,與普通子民的仁義大不一樣與逝者的哀傷澎湃也絕非一物。所謂王者,民心安穩,社稷昌盛,才乃蒼生之幸,國家之幸,天地間真英雄也。”
秦王贏稷登基后,王權一直在母后羋八子與娘舅魏冉手中。年少的他既不能忍受手足殘殺的冷酷,又不能擺脫母后與娘舅的控制,只能沉迷于聲色之中發泄著對現狀的喪氣與不滿。他對唯一信任的叔公贏疾說:若可以選,寧可不愿生在王族,王族的血是冷的,說的話是假的,做的事不可瀆。
所以叔公才說了那番良言,對當時的秦王贏稷無疑是醍醐灌頂的作用,這也許就是良師的真諦,迷途指路。
父母與子女
為人父母之后,我才稍微讀懂父母對于兒女的情感,我希望你能享一世安寧。
我特別欽佩柳傳志的父親在柳傳志飛行員報考失利,又錯失大學報考時說的一句話:只要你是個正直的人,不管你做什么行業,你都是我的好孩子”。
為什么欽佩呢?是因為那個年代的大多數父母會說我希望你成為棟梁之才。而這位父親對兒子的希冀是做個正真的人,比起浮華的外表他更注重兒子做人的品格。
后來,柳傳志將這句話加入了自己的感悟,在兒子的婚禮上傳給了兒子:只要你是一個正直的人,不管你做什么行業,你都是我的好孩子,但要懂得融通,有理想而不理想化。
有理想而不理想化,恰是我需要警醒的。恰好鄭國強給兒子鄭藝的信里也提到了理想與現實。
“在這個世俗的社會,堅守理想的代價不僅僅需要一個人,還需要一群人。爸爸可以毫不臉紅地吹牛說,是爸爸的強大支撐了你實現理想。我希望你以后也能成為這樣的爸爸。
爸爸之所以能理解你的理想,懂你那句“很多理想年輕的時候不堅持,老了就力不從心了”,是因為爸爸就是活生生的力不從心的例子。……在這個社會,理想太容易妥協,欲望太容易放大。”
父母的格局對孩子的影響至深,坦誠地說,我很想要這樣的父母。
更坦誠地說,我希望我們能成為這樣的父母。而我們希望孩子成為什么樣子,唯有知行合一。
愛情
愛情有很多樣子,可以是涓涓細流,可以是奔涌江河,無論是何種樣子,都是人生最甜蜜的一道菜,那情書應該算是最好的佐料吧。
我特別喜歡吳越王錢镠對愛妻的這封情書:“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
據說吳越王錢镠原配夫人戴氏王妃,年年春天都要回娘家住上一段時間,看望并侍奉雙親。錢镠也是一個性情中人,最是念這個糟糠結發之妻。戴氏回家住得久了,便要帶信給她:或是思念、或是問候,其中也有催促之意。那一年,戴妃又回娘家。錢镠在杭州料理政事,一日走出宮門,卻見鳳凰山腳,西湖堤岸已是桃紅柳綠,萬紫千紅,想到與戴氏夫人已是多日不見,不免又生出幾分思念。回到宮中,便提筆寫上一封書信,雖則寥寥數語,但卻情真意切,細膩入微。——百度百科
這應該是丈夫對妻子最美好的眷與戀,也是愛情最佳的結局。
還有一種卻讓人讀來悲慟,也許算不上情書,更像是一種思念,是林徽因在徐志摩逝世后經過他的地方寫的一首詩《別丟掉》,96歲高齡的翻譯界泰斗許淵沖先生在《朗讀者》上讀這首詩時潸然淚下,坐下觀眾莫不淚目。
我覺得無論后人怎么解讀這首詩,都不能真正去體味它的內涵,這種情感難以名狀,無論過往。
一樣是月明,
一樣是隔山燈火,
滿天的星,
只有人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