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米脂喝雜碎
天微亮不久,那些個羊雜碎店就熱鬧起來了,店門口的空氣里彌漫的香氣正在招攬著食客。
“走,喝碗雜碎走”,同事要去上班,以雜碎為早餐,當我們走進雜碎店時早已是座無虛席了。
雜碎的歷史我無法考究,只知道米脂的雜碎主要分為粉和面兩種。提前用洗凈的羊骨、羊肚、羊肝、羊腦、羊蹄放入水中,加上調(diào)料慢火熬制成湯,這個湯是熬出了精華,在用的時候根據(jù)份量添加至鍋內(nèi),如果吃粉的,在里面加入粉條,這里要說的是粉條最好用泡開的干粉,不要用水粉,再把切碎的熟了的羊下水加入,最關鍵的一步是出鍋前用煉制的羊油辣子往鍋內(nèi)一澆,只見一股白氣瞬間上升,飄散開了。整個店內(nèi)都被這股羊油味的沖辣子味彌漫了,如果一時不能適應,會讓人猛然咳嗽兩聲。然后把沖過的雜碎舀到碗里,上面撒點蔥花、芫荽,炸好的干洋芋絲,這樣一碗風味一流的羊雜碎就可以上桌了。面雜碎做法與粉雜碎做法是一樣的,只不過里面加入了養(yǎng)羊血,而面條最好選用壓面機壓好的面條,這樣不容易糊湯,我們又把面雜碎叫羊黑血燴面。
米脂主城區(qū)有銀州路和二道街兩條主街,老城有東街和西街,如若路過會發(fā)現(xiàn)雜碎店開遍城內(nèi)大街小巷,而最為出名的有那么五六家。
在銀州中路靠近大轉(zhuǎn)盤的地方有一家名為“小軍羊雜碎”,門頭用紅色為底色,給人特別顯眼的感覺,在我吃過的雜碎店,這家應該是米脂唯一雇了員工的。進入店內(nèi),仿古的桌子,凳子,偌大的透明操作間一目了然,每桌可以坐四人,桌上擺放了油辣子、醋瓶子。靠近前臺的收費處一人在收費,吃什么提前繳費,然后持小票在前臺領取取餐。前臺有一個專門舀雜碎的女服務員,兩個鍋子擺在臺前,詢問著你要面雜碎、粉雜碎,還是兩樣,另一個專門夾餅子,在鍋臺處還有一個專門滾雜碎的,總是很佩服這些人的記性,那么多人來來回回沒見過他們出過錯誤。我總覺得小軍羊雜碎調(diào)料過重,吃過后胃有些不適應,當然也可能是自己的胃不太好。
靠近淘米酒店對面也有一家,門頭為“綏德羊雜碎”,我總愛帶著兒子去這家吃,因為當年我在綏德師范念書三年,對綏德的食物總會情有獨鐘。這家的雜碎與傳統(tǒng)的米脂雜碎是有區(qū)別的,雜碎中除了蹄腿下水外還加入了蓮花菜、芹菜段,可以說是又一種滋味。細細品味,粉條、面條勁道,偶爾會咬到一截芹菜、蓮花白,清脆、香甜便會溢滿口腔,沖擊著味蕾。門口的油漩是剛出爐的,一切四半,咬一口,皮焦里嫩,夾在中間的油層熱熱的,真可謂吃的滿嘴流油。老板每次都熱情的提醒:夠不夠,不夠了可以添,這樣心里就覺得暖融融的。
靠近二級路旁,與金泰酒店相鄰的有一家,也是綏德口味。這家雜碎店是我見過的唯一是老板坐著舀雜碎的,就以現(xiàn)在的十一月天氣,離店老遠就可以看見白色的熱氣從店門口呼呼的冒出來。當你掀開門簾走進去,老板微微一笑:“要碗什么的?”待你點好后,緊隨一句:“要不要夾個餅子?”這家店的雜碎湯有些微稠,羊膳味比其他店略大,特別是當你吃完后剛出店門,嘴角就會出現(xiàn)黏黏的,鼻子里似乎都是羊腥湯的味兒。
我吃過味濃湯鮮咸度適中的當屬薛家畔羊雜碎,這家店是新開的,是我路過時偶然發(fā)現(xiàn),它在南關新建樓盤的邊上,這里人流量相對較少,可每碗雜碎價格卻比米脂其它店貴一塊錢。老板說,他主打一個新鮮,骨湯都是前一晚熬制,每天都是按照計劃備料,賣完后今天就歇息了,這樣可以保證新鮮度,的確如此。我又專門去喝過幾回,只為那種淡淡的鮮香。
說起“馮勇肉夾餅”,可是一個老字號了,印象有二十幾年了,最開始在二農(nóng)貿(mào)的一個門面開著,四五年前在人大對面又開了分店。你可不能被門頭的“肉夾餅”迷路了,因為當你進店后會發(fā)現(xiàn)還有羊雜碎、稀飯、涼面、碗托、肉夾餅、鹵蛋。老板是一個實在人,每次去了給餅子里夾肉夾到滿滿溜溜。他家的雜碎味道比小軍的淡一些,比薛家畔的濃一些。這里離我家較近,自然去的比別處多些。
當年在李自成銅像前有一家“旗林羊雜碎”,那個火爆的場面讓人印象深刻,好多人都是慕名而至,排隊等待,飯點時幾個舀雜碎的、切碗托涼面的都忙不過來,至于為甚開不下去了,也聽傳聞過一二,這或許就是一個社會規(guī)律,紅極一時,終是過眼云煙。
其實,說起米脂雜碎就離不開肉夾餅,油餅是死面制作,夾餅子時必須是熱的,夾的有鹵肥瘦豬頭肉、豬蹄肉、豬耳朵、麻辣肝子、牛肉。一口雜碎就上一口肉夾餅,可以讓你暫時忘卻一切煩惱憂愁。
如果你愛吃辣子,可以把羊油辣子再酌量添加,如果你喜歡酸點,可以把醋瓶瓶拿起來倒上一些,雙手握住碗沿把碗斜向嘴的方向,用嘴吹開上面的辣油,嘴巴微微撅起,“滋溜”一吸,雜碎湯從舌面滑過,流過喉嚨、食道進入胃里,熱熱的,你會看見你對面的那個人鼻尖、額頭閃現(xiàn)出細細的汗珠。這樣的描寫,你應該曉得為甚叫“喝雜碎”,而不是“吃雜碎”了吧。
同事起身了,我也緊跟著起來,走出店門時,他用手摸了一把嘴,然后兩只手搓了搓說:“這家雜碎就是好,昨晚喝了幾杯燒酒,胃總算不難活了。”
時光流逝,米脂雜碎已然成為一種地方美食,更是米脂飲食文化的重要代表,那大街小巷散發(fā)的香氣就是傳承的獨特味道。初中群里的同學有不少因工作或組建家庭定居在外地,回家的機會很少,閑時聊上幾句,總能說出想喝上一碗現(xiàn)滾的雜碎,還說別處的沒有米脂的這個味兒,我猜他們大概是想家了。
一碗美味的雜碎,真的讓人回味無窮……
李志桂,男,陜西米脂人,喜好文字,先后在《中華詩詞》《陜北》《榆林日報》《榆林晚報》《學習強國“榆林平臺”》《榆林詩刊》《橫山文苑》《米》《榆林教育》《米脂教育》《綏德老齡》等報刊雜志發(fā)表文字若干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