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神學家尼布爾 1934年寫下了一篇看成20世紀最著名的禱告文:
上帝,請賜予我平靜,
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
給予我勇氣,
去改變我能改變的,
賜我智慧,
分辨這兩者的區別。
過好我的每一天,
享受你所賜每一刻,
把困苦當成通往平安的道路,
像主耶穌那樣,接受這罪惡的世界,
按其現實本相,而非如我所愿;
相信他會使一切變得美好,
只要我順服他的旨意;
我可以在此生有合宜的歡樂,
并在永生里,與他永享至福。
阿門。
?我在汶川地震的時候讀到這篇祈禱文的上半部分,當時就覺得說的太棒了!我也要平靜,勇氣和智慧。
最近和朋友聊天會時常聊起基督教,佛教。我在思考信仰到底是什么,有信仰和無信仰的界限在哪里。一定是要選擇相信才可以嗎?只是學習教義不可以嗎?
看起來“信”很關鍵,“信”是有信仰的最起碼要求。
那么為什么不要有信仰呢?是因為有信仰的人都很怪?她們動不動就感謝主,感謝神,感謝佛菩薩?感謝真主?
我們對于學習到的一些好方法,人生的教誨會很相信,會努力實踐,讓自己變得更好。神的教誨讓人有力量,讓很多人變得更好,為什么遠離神,而選擇相信那些人生教誨呢?
是否選擇相信神,可以減輕我們的焦慮,反正交托給了神,不管是哪個神,他會安排好……
又或者神是很好用的,祈禱然后有好運氣,但這樣信仰是否是基于功利之心……
困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