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泣如訴的《葬花詞》是整部《紅樓夢》里的情感樞紐,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進一步得到強化,同時他身世的凄慘逐漸和她本身具有的傷春悲秋的詩人秉性融合在一起,更加劇其悲痛與哀愁。通篇讀來,字字浸血,句句含悲,這份積郁已久的哀怨在此刻徹底爆發。這里的掙扎不僅僅是在愛與恨之間了,因為此時黛玉的愁思已經發散到了更廣闊的層次,那是生與死,存與亡的思考與質問,瑰麗多姿的想象使人為之嘆為觀止,超拔雄奇。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游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簾中女兒惜春莫,愁緒滿懷無處訴。手把花鋤出繡簾,忍踏落花來復去?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柳飛。桃李明年能再發,明歲閨中知有誰?
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漂泊難尋覓。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悶殺葬花人。
葬花詞其實不是用筆寫出來的,而是用心血凝聚出來的。這份愁情積郁已久,最后徹底傾瀉而出,字里行間滿是悲戚。黛玉在凄苦悲慘地埋葬花朵,埋葬的還有一份綿綿的柔情,甚至還有那個時代碩果僅存的女性精神。同時這里還以委婉的筆觸表達了對那個時代的尖銳控訴,《葬花詞》中那無情的風雨代表著無情的自然界,其實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無情的封建社會。就在這無情的封建社會里,到處都是殘酷的剝削,沉重的壓迫,等級的束縛,社會的控制,沒有一樣不使人痛苦。
就在這種壓抑沉悶的社會環境中,多少原本天真無邪的少男少女都變得圓滑老練,世故庸俗,一顆顆曾經純潔的心靈染上了終生也難以祛除的塵埃,多少醉心文學藝術的讀書人也在他們本能前程似錦的道路上顛沛流離,困頓不堪。所以作者曹雪芹的深沉的社會思考埋藏在這首《葬花詞》里,看似是風花雪月的哀嘆與幽怨,實則是對社會現狀的不滿與憤懣。
獨把香鋤淚暗灑,灑上花枝見血痕。杜鵑無語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怪奴底事倍傷神?半為憐春半惱春。憐春忽至惱忽去,至又無言去不聞。昨宵庭外悲歌發,知是花魂與鳥魂。花魂鳥魂總難留,鳥自無言花自羞。愿奴脅下生雙翼,隨花飛落天盡頭。
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未若錦囊收艷骨,一抔凈土掩風流。質本潔來還潔去,強于污淖陷渠溝。爾今死去奴收葬,未卜奴身何日亡?奴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奴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聚少離多的生活,羈旅之愁如此濃郁,想要潔身自好,與世無爭卻又不得,黛玉同時也有著寄人籬下的苦痛難以言說,所以將這些愁苦與哀怨寄托在這種對于凄慘的春暮之景的描寫之中。
簌簌落下,翩翩飛去的落花在春暮時節的凄風苦雨中漸漸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一絲芬芳的暗香依舊如故,纏綿著不盡的流連,繾綣著無言的回憶。
其實,那份柔情也像這種凄慘的落花一樣,一旦凋零,將會是一種巨大的損失,因為美如果被摧殘了,那將會是一片蕭條凄慘的景象,令人不堪入目。
同時這份柔情也會以相思的形式表達出來,那里月橋花院,瑣窗朱戶,那里一川煙草,滿城風絮,無窮無盡的相思始終像淅淅瀝瀝的雨滴打在梧桐葉上一樣敲打在相思之人的心上。可是傳統婚姻觀的束縛控制著他們,使他們在這個沉重的枷鎖之中難以掙脫。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如同給她的相思判了死刑一樣,她的愛情注定要成悲劇,最后黛玉也成了一個悲劇,她如同驚鴻一樣逝去的一剎那,不知道流盡了多少顆淚珠,不知道想起來多少個美好的當初。
可惜一切都煙消云散,成了過眼云煙,蕩然無存了,空留著黛玉在深閨里燒著詩稿,也在燒著她今生今世存在的證據,甚至在燒著一份想要沖破傳統束縛的精神。
可以想到,《葬花詞》更在一定程度上是對那個時代女性精神的缺失以及社會狀況的嚴酷的深沉控訴,雖然以細膩溫柔的筆觸寫出來,可是字字都寫盡了人心。
文 | 三度&青舟
圖 | 時空攝影
品讀更多經典詩詞、音頻、美圖與美文,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唐詩宋詞品讀
很高興能夠在這個紛紛擾擾的世界里與你相識。每天推送經典詩詞、音頻、美圖與國學品讀,讓我們在這浮躁的年代,靜下心來,和三度一起品讀鑒賞那些快被時光遺忘的詩詞文化,修身養性,傳承經典,約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