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戴維.索羅他出生于1817年,是世界極具影響力的美國思想家,美國精神和傳統的奠基者之一,十九世紀中期美國文壇的代表人物。其作品瓦爾登湖是美國文學,也是世界文學的經典。1845年7月4日,28歲的梭羅獨自一人來到距離康科德兩英里的瓦爾登湖畔,建造了一個小木屋住了下來。他在書中詳盡地描述了他在瓦爾登湖畔一片再生林中度過兩年零兩個月的生活以及期間他的許多思考。是一本讓人心歸寧靜,充滿希望的智慧大作。當人們逐漸失去田園的寧靜,它便被整個世界閱讀和懷念。
這本書的封面上有這樣一幅耐人尋味的圖片:兩行向遠方延伸的鐵軌中間,立著無數挺拔的大樹。這是否是本書在以一種含蓄的方式暗示著我們別的一點什么?梭羅說:“來到這片樹林是因為想過一種經過省察的生活,去面對人生最本質的問題。”我在想,在現實的世界里,現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環境之前,是否也該多一些自省與自察?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瓦爾登湖》又是屬于現時代的。
由此,《瓦爾登湖》在閱讀空間中占有兩個起點和終點,那就是心靈和現時代。
梭羅原是個要在人世有所作為而不是個出世的人,然而在兩年多的湖邊生活后,他看破了“紅塵”,感到人世擾擾,榮華富貴,不過是一個人的貪婪,他要對之心平氣和,一無所求。當然,一個人從對人世有所求到無所求,這是一場艱難的心路歷程。今天,我們觀照梭羅的這條起伏的心靈歷程,不知能否多一分理解和感悟。在這個豐富多彩的時代里,要一個人對生活無所求,那是苛刻,但對“所求”多一些節制,則是理性。我們無法也無需戒絕自己對生活的“所求”,但同時是否也該有些出世的精神來面對這個不復簡單的世界?在越來越考究的生活中,心靈的羅盤仍固執地指向簡單和質樸。因此,斑斕的VCD節目和濃釅的咖啡之外,讀一讀《瓦爾登湖》,讓心沾染一點湖水的靜謐清涼,多一分恬淡與灑脫,少一分浮躁,其實不是時髦,而是必需。
種豆、筑屋、焙制面包,對大多數享受城市文明的人來說,都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來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誰向往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來越緊張,自然生態環境日益萎縮的今天,有此夢想的人又能到何處實現呢?
現代生活給人類提供了幾乎隨心所欲的舒適,水泥建筑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光潔少塵,而地下水卻在不斷地下沉,天空出現臭氧空洞,酸雨腐蝕我們的視覺。我們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時,又給自己埋下了生態陷阱,因而只能用回歸自然來安慰自己的無奈。我們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時,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為子孫的我們,卻顛倒過來,蹂躪、奴役、稱霸自然。
然而笑容還沒來得及綻放,歷史這塊魔方已經從正面翻轉到反面:水土在流失,大地在沙漠化,物種在減少,人間變成污染的煙塵世界,自然又在嘲弄企圖稱霸地球的人類了。?
? ? ? ? 書中有生活的真諦、美妙的風光、超脫的智慧,真是一本脫俗之書啊。就像有句評論說的“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瓦爾登湖”,真是這樣,雖然我們有時不能看見。
作者梭羅在1845年的春天,在老家康科德城的瓦爾登湖建起了一座木屋,和動物們一起生活,事事自力更生。在兩年后,他回到城里,把自己兩年來的記錄下來的見聞整理好,參照這些才寫出了這本《瓦爾登湖》。這位40來歲的睿智作家在字字句句之中都透露著崇尚簡樸、熱愛自然的主題,用清新的話語來向自然致敬。
這是一本書寫生活真諦的書。作者作為一個名人,卻選擇了出世的生活,擺脫人情世故的羈絆,獨居到瓦爾登湖邊的樹林中重新開始嶄新的生活。雖然是獨居,但是書中體味的卻是真正的生活。在世俗中,人們很難靜下來去細細的思考我們應該怎樣去生活,應該堅守怎樣的道德與原則。而梭羅靜了下來,他用心去感受生活,特別是細致的觀察著周圍的一切。那到底什么是生活的真諦呢?梭羅認為,在這個世界上除了追求物質生活的富足外,還有一種生活,就是可以讓身心更加愉悅的簡樸生活。物質富足的生活帶有很大的誘惑性,豪華的別墅、高級的轎車、美麗的衣服、耀眼的珠寶等等,都是人們在孜孜以求的、無限向往的生活。而梭羅在這樣的環境中,卻選擇了帶著一把斧頭,去瓦爾登湖建造屬于自己的一所小木屋。他把所有的心思都用在了與大自然的交流中,去體味樹林與湖水春夏秋冬的變化,去聆聽鳥兒美妙的鳴叫,去觀察螞蟻大戰、鳥兒飛翔、魚兒潛游。這樣的生活肯定不能帶來物質的富足,卻是可以帶來精神的愉悅。有誰不會遇到這樣的感嘆,追來追去最終卻是一場空,攢來攢去最終也花不著,最后的結局都是一樣,化作一抔黃土,與清風為伴。
這是一本書寫美妙風光的書。《瓦爾登湖》字里行間都洋溢著梭羅對于瓦爾登湖的熱愛,對于小屋的熱愛,對于山林的熱愛,對于林中小動物的熱愛,對于大自然萬物的熱愛。書中大量的描寫了瓦爾登湖的自然風光,在時令交替的過程中,四季風光變化的美妙。如果我們能夠靜靜的走進瓦爾登湖,漫步在林間小道,我們肯定也能夠感受到梭羅的恬靜:白天群山蔥郁,曲徑幽深,湖光靜寂,帶著“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意境;午夜孤云獨去,月澄無影,樹木佇立,仿佛是“月出皎兮,楊柳依依”的情景;夜半流螢飛舞,昆蟲吟唱,鳥鳴啾啾,和著“微風吹解帶,山月聽彈琴”的古韻,多美的境地,給人以無限地遐想。我們日常生活中不能天天體味這種感覺,但是如果有時間,你可以帶著一本書,靜靜在走在南邊山脈的慢坡上,累了坐下來,打開一本書,肯定更能領略書中的文字。
這是一本書寫超脫智慧的書。在文章的摘錄部分,我沒有摘抄什么美妙的描寫性語言,而是摘抄了作者的思想智慧。是對信仰、心路、時間等真理的描寫,這些描寫都穿插在景物描寫和生活描寫的過程中,不經意的一句話就可以讓我們思考很長的時間。這些話不一定多么復雜,但是卻很深刻,需要細細的思考才可以領會。并且他的一些智慧已經超出了普通人能夠理解的程度,能脫離開現實社會去探求內在的真理。梭羅無憂無慮的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他用兩年的時間去體味、觀察這個真實的世界,他是用心而不僅僅是眼睛來觀察這個社會,這更能感知到超凡脫俗的智慧。
我們可能覺得,在這個社會上,我們永遠都不會擁有那樣一間美麗的木屋,可是我想,我們可以在心里擁有一個美麗的湖泊,并可以用湖水不斷洗濯我們漫漫人生路上的塵埃。
? ? ? ? 一部《瓦爾登湖》中凝結的感悟與體會,值得用一生去參悟和實踐.如何尋覓內心的平和與從容,如何感受寂寞中的快樂,如何從雜亂的人際網中脫身,重新審視自己,也許從《瓦爾登湖》中,你會得到啟發…… 瓦爾登湖已不單是那一片湖,那些在生活中感悟真諦,追尋簡單的人們夢中,都有不一樣的“瓦爾登”.正如梭羅所說:“一本真正的好書教給我的遠不止只是閱讀它.我必須很快將它放在一邊,然后按照它來生活.我始于閱讀,終于行動”.相信我們都會到達夢中的瓦爾登
? ? 梭羅的一生是智慧的.隱逸的生活中,梭羅總沉心思索.對現代科技文明給人們帶來的物質享受,梭羅并不排斥,只是批評我們沒有很好地利用它,“弄巧成拙”,他這樣評價.“我們接通了越洋的電纜,卻用它詢問阿德萊德王妃是否得了咳喘,并未用它交流人類的思想.我們建成了鐵路,卻坐著它去城里消磨時光.”但是,梭羅對社會的意義并非僅僅在于批判,而更在于指導.對社會中存在的問題他會毫不猶豫地揭露,同時也負責任地指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我們發現自己根本無法抵御今天這個紛繁復雜的物質世界的引誘,那么最好的辦法就是簡樸.客觀世界和人類社會是復雜的,但我們的知識使我們能夠選擇一種正確的生活方式,而且有足夠的勇氣將其他多余的東西摒棄,全然不顧同時代人如何對我們指手畫腳.《瓦爾登湖》中不乏分析生活,批判習俗處,見解獨特,耐人尋味.它是一部蘊含了深刻哲理的散文.細細讀過《瓦爾登湖》的人都有體會,人們應該探求怎樣實實在在的生活,怎樣體驗與經歷有意義的生活. 梭羅短暫的一生中,都試圖鼓勵人們要簡化生活,將時間騰出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過自己的生活實驗,告訴世人不要被繁紛復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